摘要:消息蹦到手机屏那一刻,正在地铁里挤成相片,差点把早饭笑喷——旁边大叔还以为我中了彩票。
89.7万,就买了一枚指甲盖大的铜板。
消息蹦到手机屏那一刻,正在地铁里挤成相片,差点把早饭笑喷——旁边大叔还以为我中了彩票。
铜板不是铜板,是“江南甲辰二十文”,据说全世界能凑齐一桌麻将,还缺个端茶倒水的。
去年北京诚轩春拍,仨人抢到最后,价格直接顶破天花板,把老藏家看直播的紫砂壶都惊掉盖。
故事要是停在这儿,不过又一条“土豪任性”新闻。
可真正让圈里人坐不住的,是后面一连串“补作业”——
中国钱币博物馆慢悠悠放出消息:安徽方孔十文,原来说存世五枚,现在突然冒出第六枚。
X光一照,模具边角比前面五位都糙,分明是师傅早起打样时手还没抖稳的“早班车”。
一句话,老账本直接撕页。
大洋对岸的SBP更狠,一套大清铜币试铸样币,五文、十文、二十文三兄弟整整齐齐,235万港元落槌,创下铜元套币最高身价。
以前说铜元是“穷人乐”,现在穷人乐不起,富人也得咬咬牙。
新技术也跟着凑热闹。
去年学会升级了“显微镜+AI”,激光雕的齿边一眼现形,假币瞬间社死。98.6%的准确率,把原先靠肉眼“望闻问切”的老师傅都快逼成程序员。
市场比技术更不讲武德。
《白皮书》显示,玩铜元的人数三年涨了近一半,可大家口味变了:不再只围着“十大珍”转,开始盯各省“土特产”。
四川马兰钱、云南“滇”字铜板,民族图腾一印,文化buff叠满,价格跟着翻筋斗。
上海四月的钱币展干脆给铜元单开一厅,把新挖出的“奉天癸卯”红铜试样摆进C位。
龙鳞少一片,尾巴多一撇,就这点差异,足够让研究者通宵写报告。
有人调侃,现在买铜元跟买盲盒一样,指不定哪天自家抽屉里那枚“歪脖子龙”就被鉴定成早起原型机。
区别在于,盲盒隐藏款最多炒到几千,铜元能把你直接换进学区房。
可也别光看见钱。
铜板虽小,背面全是清末乱世的指纹:机器局昼夜冒烟,铜料靠火车轮船东拼西凑,龙图从威严到驼背,记录的是帝国最后的喘息。
每一道模具修改,都是工头在车间里被洋人催货、被朝廷催税的焦虑。
今天藏家举着显微镜找版别,其实是在翻那段历史的毛边。
价格飞天的背后,是信息越来越细,模糊地带被一寸寸照亮——原来以为的“孤品”成群结队,以为的“大珍”降格,以为的普通货突然翻身。
历史被不断补档,市场就跟着重写排名。
当然,也有人不喜欢这种“透明”。
老派玩家怀念地摊时代,手电一照,全凭心跳。
现在倒好,证书、评级、光谱图,一张不少,浪漫被锁进塑料壳。
可时代推着人走,不跟上,就只能留在故事里自我感动。
铜元江湖的新剧本刚写到一半。
拍卖纪录、技术升级、地方热、学术补刀,几条线一起拧绳,把小小的铜板拉成一面多棱镜:
有人看见文化,有人看见投资,有人看见童年爷爷给的压岁钱。
唯一确定的是,下次再听到“一枚铜板换套房”的消息,别急着笑离谱。
先去翻翻自家饼干盒,说不定躺着的那位,正龇着牙说:早告诉你别小看我。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