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农民作家,为何赵树理、柳青评价甚高,而浩然却毁誉参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3 20:00 2

摘要:从解放区文艺时期到 “十年” 时期,有三位作家的名字如星辰般闪耀,他们分别是赵树理、柳青和浩然 。他们立足农村,以笔为刃,刻画出农村的新人新事,展现了农村在时代浪潮下的风云变幻。

从解放区文艺时期到 “十年” 时期,有三位作家的名字如星辰般闪耀,他们分别是赵树理、柳青和浩然 。他们立足农村,以笔为刃,刻画出农村的新人新事,展现了农村在时代浪潮下的风云变幻。

赵树理的小说,像《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是 40 年代工农兵文学思潮中的杰出代表。他笔下的农民形象鲜活,新政权带来的变化跃然纸上 。而柳青则以《创业史》为时代立传,试图用史诗般的笔触,讲述合作化运动在中国大地兴起的故事。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则是 “十年” 时期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反映了那个特殊时代的政治理想与社会实践。

在 20 世纪 40 年代那片充满希望与变革的解放区土地上,《小二黑结婚》犹如一阵清新的春风,吹进了人们的心田。这部小说以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冲破封建传统和落后家长重重束缚,最终结为美满夫妻的历程。在那个封建思想仍根深蒂固的时代,小二黑和小芹的勇敢抗争,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力量 。

二诸葛的胆小怕事、落后迷信,三仙姑的好逸恶劳、作风不正,这些人物形象被赵树理刻画得入木三分,深刻地揭示了农村小生产者精神的落后与陈腐。而小二黑和小芹则代表着年轻的进步力量,他们的斗争展示了新生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历史大趋势 。这部小说不仅热情地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巨大力量,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的重大变化,也积极地扶持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成为了千百年来中国文坛发生彻底变化的报春花。

《李有才板话》则如同一把锐利的匕首,精准地剖析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农村的 “政治生活的横断面”。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的地主阎恒元把持阎家山村政权为背景,讲述了村中小字辈李有才以 “快板诗” 为武器,团结大槐树下的村民成立农救会,揭露 “阎家派” 贪污盗窃、欺上瞒下骗取 “模范村” 荣誉的故事。在老杨同志等干部的帮助下,村民们最终赢得了胜利。赵树理通过这部小说,准确真实地描写了农村各阶层人物的心理变动,让人们看到了农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民们的觉醒与抗争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迎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 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这场运动如同一股洪流,席卷了中国的农村大地,给农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赵树理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脉搏,他的创作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开始聚焦于农业生产合作社运动。

短篇小说《一架弹花机》便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中,合作社购买的一架弹花机,打破了传统手工弹花的格局。曾在手工弹花中弹得一手好棉花的宋师傅,因弹花机的出现而陷入了困境,他的手工弹花手艺变得无所用途,心情也因此郁闷不已 。然而,在合作社主任等人的帮助下,宋师傅逐渐改变了心态,接受了新技术。

而长篇小说《三里湾》更是赵树理在合作化运动时期的扛鼎之作。这部小说以三里湾村正在进行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背景,围绕秋收、扩社、整党、开渠四项工作,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王宝全四户人家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 。小说通过这些描写,歌颂了贫下中农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展现了农村中先进力量与落后势力的冲突,生动地勾勒出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农村的生活风貌 。赵树理在对合作化运动赞颂的同时,也对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思想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合作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赵树理一贯将他的小说定位为 “问题小说”,他认为写小说是为了解决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在合作化运动时期,他的这一创作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揭示了合作化运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农民的思想观念问题、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生产技术与生产关系的协调问题等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推动合作化运动的顺利进行 。

柳青的《创业史》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画卷。这部作品创作于 20 世纪 50 年代,彼时中国正处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关键时期,农村社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革 。柳青深入农村生活,与农民们朝夕相处,亲身感受到了这场变革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农民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将这些真实的生活体验融入到《创业史》的创作中,使其成为了一部反映时代精神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的蛤蟆滩为背景,围绕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历程,展开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创业的故事 。梁生宝,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是新一代农民的杰出代表。他出身贫寒,自幼便饱尝生活的艰辛,但这也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党的领导下,梁生宝积极投身于农业合作化运动,他坚信只有走集体化道路,才能带领农民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他组织互助组,带领组员们一起劳动、一起学习,共同面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梁生宝充分展现出了他的领导才能和无私奉献精神。他不仅关心互助组的生产发展,还关注组员们的思想进步和生活需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组员们的信任和支持,成为了他们心中的主心骨。

与梁生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梁三老汉,他是传统农民的典型形象 。梁三老汉勤劳、朴实、善良,对土地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他一生都在为了实现自己的 “创业梦” 而努力奋斗,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 。然而,长期的封建思想和小农意识的束缚,使他对新的社会变革充满了疑虑和不安 。

他担心合作化运动会剥夺他对土地的所有权,担心自己的劳动成果会被他人分享。因此,在合作化运动初期,梁三老汉对互助组持怀疑和抵触态度 。他经常与梁生宝发生争执,试图阻止他走合作化道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梁三老汉在亲眼目睹了互助组的发展壮大和组员们生活的改善后,他的思想逐渐发生了转变 。他开始认识到合作化运动的正确性和必要性,最终也加入了互助组,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除了梁生宝和梁三老汉,小说中还刻画了许多其他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如郭振山,他是蛤蟆滩最早的党员之一,曾担任村代表主任。但在合作化运动中,他却被个人利益所驱使,追求个人发家致富,对互助组的发展持消极态度 。他与梁生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了合作化运动中的反面典型 。还有郭世富,他是富裕中农的代表,对合作化运动充满了敌意 。他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试图与互助组竞争,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小说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在创作过程中,柳青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对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研究 。他不仅关注农民的物质生活,还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变化 。他通过对农村中各种人物形象的塑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思想冲突。

例如,小说中对富农姚士杰和富裕中农郭世富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他们对合作化运动的抵制和破坏,以及他们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本质 。同时,柳青也描写了贫雇农们在合作化运动中的积极参与和坚定支持,展现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这些描写,柳青生动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中两条道路、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

1932 年,浩然出生于开滦煤矿的棚户区,幼年时随母亲迁居蓟县农村 。这段农村生活的经历,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重要源泉,也让他对农民和农村生活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1946 年,年仅 14 岁的浩然投身革命洪流,16 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冀东解放区担任宣传干事 。背着快板走村串户的宣传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表达能力,也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那些生动的民间故事、朴实的农民话语,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他文学创作的宝贵素材 。

在成为专业作家之前,浩然长期从事农村基层工作 。他深入农村,与农民们朝夕相处,亲身参与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 。他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熟悉他们的喜怒哀乐,深知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丰富的生活积累,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农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成为了他小说中的生动情节和鲜活人物 。例如,在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农民形象,如勤劳朴实的庄稼汉、善良能干的农村妇女等,都是他在农村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真实人物的艺术再现 。

浩然对当时社会提倡的集体、合作化、社会主义道路等理念的认同,并非是一种简单的附和,而是源于他对农村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在他看来,走集体化道路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他亲眼目睹了农民们在个体经营时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如生产资料的匮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薄弱等 。而集体化运动的开展,让农民们能够团结起来,共同应对这些困难,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条件 。因此,他坚信社会主义道路能够给农村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能够让农民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

这种认同在他的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的作品,如《艳阳天》《金光大道》等,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农村的集体化运动,展现了农民们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决心 。在《艳阳天》中,浩然塑造了萧长春这一典型的农村干部形象 。萧长春一心为公,带领东山坞的农民们克服重重困难,发展农业生产,与各种破坏集体化的势力进行坚决斗争 。他的形象代表了当时农村中先进的力量,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精神风貌 。在《金光大道》中,浩然则以更宏大的叙事结构,描绘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从萌芽到发展的全过程 。小说中的高大泉等人物,为了实现农业合作化的理想,不畏艰难险阻,努力奋斗 。他们的故事,反映了农民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 。

《艳阳天》创作于 20 世纪 60 年代,是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京郊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为线索,展现了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的生活画卷 。小说中,萧长春等农村干部带领农民们与 “富裕中农” 马之悦、“反革命分子” 马小辫等反动势力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部小说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高度的评价,被视为社会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

《金光大道》则是浩然创作的另一部重要作品 。这部小说以更广阔的视野,描绘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全景 。小说讲述了以高大泉为首的芳草地农村基层干部,如何一步步教育、组织和带领广大群众从个人单干到组织互助组、再到初级社,最终走上合作化的社会主义金光大道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与以冯少怀为代表的地富反动分子和以张金发为代表的党内一小撮蜕变分子、自发破坏势力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金光大道》不仅表现了农村中 “两条道路” 斗争这一当代文学史早已有之的主题,更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当农业社已办起来,而且越办越红火,群众生活开始富足起来以后,在农业社内部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各种落后思想又开始反噬、作祟。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

《金光大道》前两部出版发行以后,立即受到了社会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许 。短时间内,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几千封读者来信,各省出版社租型印刷都供不应求 。小说在电台连续广播过,日本等国家也翻译出版过 。它还被改编成连环画、拍成电影故事片、译成多种少数民族文字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金光大道》在当时的广泛影响力 。它不仅在国内引起了轰动,也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