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来源于经书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来源于经书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参考来源:《礼记》、《周易》、《开元占经》。
红尘扰攘,生死茫茫。
古往今来,多少人为“死后何往”所困,为“可有来生”所惑。
作为一介凡人,自然免不了对死生这种大事感到迷茫。
难道人生只有寥寥几十年?到底要如何做才能下一世依旧投胎为人呢?
这一切的迷津其实并非无法解答,汉朝曾有道长一语道破其中秘密。
且看道长是如何道破生死迷局,解开轮回执念的。
这故事还要从建元六年开始说起……
01
深秋的寒露凝在石阶上,山间的枫红似火。
李文轩穿着一袭青衫,背着书箱,沿着陡峭的山路向上攀登。
虽然额角已渗出细汗,但依旧步履不停。
他此行,是为了寻访位于云雾深处的“清虚观”。
向观中的玄静道长求教一个萦绕心头已久的疑问。
人死后可会投胎?世间是否真有来生?
李文轩年方二十,本是江南一名书生,寒窗苦读,只为求取功名。
然而半年前,与他相依为命的祖母骤然病逝,令他心境大变。
祖母生前最是疼他,自幼教他识字读书,缝补衣袜。
夏夜为他摇扇驱蚊,冬日为他暖手呵笔。
自她离去,文轩常觉心中空荡,夜不能寐,一合眼便是祖母慈祥的笑容。
那日,他在整理祖母遗物时,于箱底发现一方旧帕,上面是祖母亲手绣的字。
“若有来世,仍愿为汝祖母,护尔长安。”
针脚细密,字字情深。
文轩睹物思人,不禁泪湿衣襟。
从此,他心中便存了一个结。
人死之后,是否真有轮回?祖母是否会投生别处,待来世再续亲缘?
他曾问塾中先生,先生捻须道。
“子不语怪力乱神。生死有命,当尽人事,听天命。”
他又问同窗好友,友人笑他。
“文轩兄近日是否课业繁重,以致神思恍惚?莫要想这些虚妄之事,不如与我等同游赏菊,吟诗作赋。”
可李文轩终究难以释怀,总觉得若不弄清此事,心中块垒难消。
后来,他从一位游方僧人口中得知。
云雾山上的清虚观内,有位玄静道长。
其精通典籍且深明义理,对生死之道别有见地,从不妄谈鬼神。
于是李文轩暂别书卷,依着僧人所指,一路寻至这隐于深山的道观。
02
清虚观不大,青瓦粉墙,观门虚掩,门前两株古松苍劲挺拔。
文轩轻推木门,只见庭院寂寂,唯闻松涛阵阵。
一位身着玄色道袍的老者,正于石案前烹茶。
其白发如雪,目光却澄澈如水,想必便是玄静道长了。
道长抬头见李文轩,温声问道。
“施主步履匆匆,远道而来,可是心有挂碍?”
李文轩忙上前一步,躬身作揖。
“晚生李文轩,拜见道长。心中确有一惑,求道长指点,人死后可会投胎?世间是否真有来生?”
玄静道长指了指石案旁的蒲团。
“施主请坐,饮杯清茶,慢慢道来。”
李文轩依言坐下,接过道长递来的茶盏,茶香清冽,稍解疲乏。
他便将祖母过世后的怅惘,以及见到绣字手帕的缘由,细细说与道长。
玄静道长听罢,未直接作答,而是娓娓讲起一桩旧事。
“十余年前,山脚下有位名叫赵守诚的樵夫,每日上山砍柴,奉养高堂,与妻子相敬如宾。奈何其妻在他壮年时染疾身亡,赵守诚悲恸欲绝,终日恍惚,常言但求来生,再结连理。”
后来,赵守诚形销骨立,其父母劝他宽心,他却仍每日上山,说要多砍些柴,等妻子“回来”。
一日,他在山中不慎跌伤,被乡人抬至观中。
道长为他诊治,知其乃哀思过甚,五内郁结,损耗了元气。
文轩听得入神,不禁问道。
“道长,那赵樵夫后来可曾醒悟?”
玄静道长微微颔首,续道。
“他醒悟了。我告诉他,尊夫人与你相伴的那些岁月,她为你侍奉双亲,操持家务的点点滴滴,皆真实不虚,她的贤淑,对此家的情义,不会因身故而湮灭。纵无来世,这些记忆亦常随你身,成你前行之力。”
自此,赵守诚幡然改变。他不再沉湎悲戚,而是更尽心奉养父母,勤恳持家。
他常对邻里讲述与妻子的往事,教人珍惜眼前。
后来,他父母得以安享晚年,邻里皆赞其孝义。
赵守诚临终之时,面容安详,握着老父之手言道:此生无憾,与内子相聚之日,足慰平生。
故事讲完,玄静道长看向文轩。
“施主以为,赵守诚需待来生方能与妻子重聚否?”
文轩沉思片刻,摇头道。
“不需,他与妻子的情义,以及妻子留给他的念想,早已长存心中,未曾稍离。”
玄静道长面露赞许之色。
“世人所以信来世,多是因放不下对逝者的眷恋,或是对此生有所遗憾,冀望于来生弥补,然此皆人之常情,却非实相。”
03
玄静道长语声平和。
“依天地之理,人禀阴阳二气而生,气散则形销,复归自然,虽无‘来世’,然有些人之精神,却能如投胎一般,绵延不绝。”
古之圣贤如孔孟,逝去千年,其仁义之道仍泽被后世。
而李文轩的祖母,她教其识字明理,持身以正,这些已融入你血脉,影响言行。
此亦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文轩忽忆起,祖母生前最重“仁”字,常教导他仁者爱人,要体恤贫弱。
如今,他见乞儿必施铜钱,遇长者必让行,这些皆是祖母昔日教诲。
他亦立志,若他日有成,定要开办学堂,教乡里孩童读书明理,将祖母的仁心传递下去。
“道长,晚生明白了,其实,有无来生并不紧要,紧要的是珍惜此生光阴,善待身边之人,将良善之德、嘉言懿行传承下去。”
玄静道长展颜一笑。
“施主能悟此理,善莫大焉,生命之意义,不在有无来世,而在今生是否活得磊落,是否予人温暖,是否留下值得流传之物。”
文轩望向庭中古松,苍翠针叶在夕照下熠熠生辉,心中阴翳豁然开朗。
随后拜别道长,循山路而下。
下山途中,文轩遥望家园方向,心中已定归期。
他暗忖,归家后当更勤勉攻读,亦要常伴父母膝下。
并将祖母所授之理,践行于日用常行之中。
生命只此一程,错过便永无再会。
此生之憾,来世不可补,此生之过,来世不可改。
唯有着眼当下,方能少留遗憾。
来源:星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