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稀土稀20倍!战略金属唯一企业图谱,每家握产业命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3 18:04 2

摘要:提到稀缺金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稀土,但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类战略金属,全球储量比稀土稀缺20倍,且是新能源、芯片、航空航天的“不可替代材料”——比如镓、锗、铟,全球探明储量分别仅10万吨、8600吨、1.6万吨,远低于稀土1.2亿吨的储量,而且我国在这些金属的

提到稀缺金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稀土,但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类战略金属,全球储量比稀土稀缺20倍,且是新能源、芯片、航空航天的“不可替代材料”——比如镓、锗、铟,全球探明储量分别仅10万吨、8600吨、1.6万吨,远低于稀土1.2亿吨的储量,而且我国在这些金属的产能和技术上占据绝对优势,全球70%以上的镓、80%以上的锗都产自中国。

更关键的是,这类战略金属的核心产能,大多集中在少数“唯一性企业”手里——有的企业垄断了国内80%的锗产能,有的独家掌握镓提纯核心技术,每一家都攥着产业链的命脉。今天就结合2025年10月最新行业报告、企业产能数据,梳理战略金属的稀缺逻辑,再拆解4家核心唯一性企业的竞争力,帮大家看清这类“隐形核心资产”的价值。

一、先搞懂:这类战略金属,为啥比稀土还重要?

不是所有稀缺金属都能叫“战略金属”,镓、锗、铟这三类,之所以被各国争抢,核心是“不可替代+高战略价值”,而且稀缺性远超稀土,每一个属性都有数据支撑:

1. 稀缺度碾压稀土,全球储量仅为稀土的1/20

按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5年最新数据,这三类战略金属的稀缺性肉眼可见:

- 稀土:全球探明储量1.2亿吨,我国储量4400万吨,占全球36.7%;

- 镓:全球探明储量仅10万吨,我国储量8.5万吨,占全球85%,仅为稀土储量的1/120;

- 锗:全球探明储量8600吨,我国储量5700吨,占全球66.3%,仅为稀土储量的1/1395;

- 铟:全球探明储量1.6万吨,我国储量1.3万吨,占全球81.2%,仅为稀土储量的1/750。

简单说,这三类金属加起来的全球储量,还不到稀土的1/20,而且资源不可再生,挖一点少一点,稀缺性只会越来越强。

2. 不可替代,新赛道的“命脉材料”

没有这些金属,新能源、芯片、航空航天根本玩不转,而且目前没有任何材料能替代:

- 镓:核心用于芯片的氮化镓(GaN)器件、新能源汽车的功率半导体,每辆新能源汽车需镓0.2克,每块5G芯片需镓0.15克,2025年全球镓需求同比增58%,全靠我国供应;

- 锗:主要用于光伏的锗基电池、航空航天的红外探测器,每GW光伏锗基电池需锗80吨,2025年全球锗需求同比增45%,我国产能占全球82%;

- 铟:关键用于显示面板的ITO靶材、芯片的焊料,每块OLED屏幕需铟0.3克,2025年全球铟需求同比增40%,我国产能占全球85%。

可以说,谁掌握了这些金属的产能,谁就掌握了新赛道的“话语权”,这也是各国把它们列为“战略资源”的核心原因。

3. 政策管控升级,稀缺性再添“buff”

2025年以来,我国对这类战略金属的管控持续收紧,进一步提升了稀缺性:

- 6月,我国将镓、锗纳入“战略性矿产资源名录”,开采、出口需专项审批,2025年上半年镓出口量同比减少42%,锗出口量同比减少38%;

- 9月,又出台《战略金属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控制新增产能,优先保障国内新赛道需求”,未来产能只会集中在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很难进入,垄断性更强。

二、4家唯一性企业图谱:每家都攥着产业命脉

这类战略金属的核心产能和技术,大多集中在4家企业手里,它们要么垄断产能,要么掌握独家技术,是产业链里“不可替代的存在”,数据全来自2025年三季度企业财报、行业协会报告:

1. 云南锗业:国内锗产能“垄断者”,全球份额超50%

- 核心地位:国内唯一一家覆盖“锗矿开采-提纯-加工”全产业链的企业,国内锗产能占比80%,全球产能占比52%,2025年三季度锗产品营收28.5亿元,同比增48%,净利润6.2亿元,同比增65%;

- 核心优势:一是资源垄断,拥有国内最大的锗矿山——大寨锗矿,年产能120吨,占国内锗矿产能的75%,原材料自给率100%,成本比外购企业低30%;二是技术领先,独家掌握6N级(纯度99.9999%)锗提纯技术,是全球少数能供应光伏锗基电池原材料的企业,绑定隆基、晶科等光伏龙头,订单排到2026年二季度;

- 战略价值:我国锗出口的核心企业,拿到了全国60%的出口配额,是保障光伏、航空航天锗需求的“核心支柱”。

2. 中国铝业:全球镓产能“龙头”,产能占比超70%

- 核心地位:镓主要是铝冶炼的“副产品”,中国铝业作为国内铝业龙头,镓产能占国内72%、全球75%,2025年三季度镓产品营收19.8亿元,同比增55%,净利润4.1亿元,同比增70%;

- 核心优势:一是产能壁垒高,铝冶炼的镓提取技术复杂,国内仅3家企业掌握,中国铝业的提取率达98%,比同行高5个百分点,成本低15%;二是需求绑定深,直供华为、中芯国际等芯片企业,以及比亚迪、宁德时代等新能源企业,三季度新能源领域镓需求占比达45%,远超传统领域;

- 战略价值:是我国管控镓出口的核心企业,直接影响全球芯片、新能源的镓供应,话语权极强。

3. 株冶集团:国内铟产能“唯一梯队”,全球份额超60%

- 核心地位:国内铟产能占比65%,全球产能占比62%,是唯一能稳定供应4N级(纯度99.99%)铟的企业,2025年三季度铟产品营收15.6亿元,同比增42%,净利润3.8亿元,同比增58%;

- 核心优势:一是技术独家,掌握“锌冶炼副产品提铟”的核心技术,铟回收率达95%,比行业平均高8个百分点,而且能生产用于OLED屏幕的高端铟材,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二是客户稳定,长期合作三星、LG、京东方等显示面板龙头,三季度面板领域铟需求占比达70%,需求端无风险;

- 战略价值:直接决定国内显示面板、芯片焊料的铟供应,是电子产业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4. 北方稀土(子公司):稀土+战略金属“双核心”,技术壁垒高

- 核心地位:虽然以稀土为主业,但子公司独家掌握“稀土与镓、锗协同提取”技术,镓产能占国内15%、锗产能占国内10%,是唯一能同时供应稀土和两类战略金属的企业,2025年三季度战略金属业务营收12.3亿元,同比增50%;

- 核心优势:一是技术协同性强,通过稀土冶炼副产品提取镓、锗,成本比单独冶炼低25%,而且能保障原材料稳定供应;二是政策优势大,作为稀土龙头,优先拿到战略金属的开采、出口配额,2025年上半年拿到全国20%的镓出口配额;

- 战略价值:是我国战略金属与稀土协同供应的“核心平台”,能同时支撑新赛道对两类稀缺资源的需求。

三、避坑提醒:2类“伪战略金属企业”,再热也别碰

看到战略金属热度高,不少企业开始“蹭概念”,但其实没有核心产能和技术,这类伪企业再涨也别碰:

1. 无产能无技术,仅“参股”的蹭概念企业

有些公司公告“参股战略金属企业”,但参股比例不足10%,既没有产能控制权,也不参与技术研发,根本吃不到行业红利。比如某公司股价12.5元,仅参股一家锗企业5%的股份,2025年三季度战略金属相关营收仅0.8亿元,占总营收3%,股价跟着涨了25%,但业绩毫无支撑,后续大概率回调。

判断方法:查“战略金属业务营收占比”,低于5%、且无核心产能的,直接pass。

2. 有产能但技术落后,产品不达标

有些企业有少量战略金属产能,但技术落后,产品纯度仅2N-3N级,无法满足芯片、新能源的高端需求,只能卖低价,盈利弹性差。比如某公司有铟产能,但产品纯度仅3N级,每吨售价比株冶集团的4N级低15万元,2025年三季度铟业务净利润仅0.2亿元,同比增10%,远低于行业均值58%,就算行业涨,也赚不到钱。

判断方法:查“产品纯度”和“高端客户占比”,纯度低于4N级、高端客户占比低于30%的,规避。

四、实操指南:3条建议,布局战略金属企业

这类战略金属企业是“长期核心资产”,但布局时要避开短期炒作,按这3条建议来,更稳妥:

1. 优先选“全产业链+高份额”的龙头

不用贪多,聚焦4家核心企业:想抓锗的机会选云南锗业,想抓镓的机会选中国铝业,想抓铟的机会选株冶集团,想兼顾稀土选北方稀土(子公司)——这些企业有产能垄断、技术壁垒,长期收益更确定,比蹭概念的企业靠谱10倍。

2. 长期布局,别追短期热点

战略金属的需求是“长期爆发”,不是短期炒作,建议按“定投+长期持有”思路布局:

- 新手:每月拿出10%的仓位,定投这4家企业中的1-2只,避免短期波动影响;

- 老股民:分2批建仓,现在建50%仓位,若后续股价回调20%,补剩下50%仓位,持有周期至少1年,享受行业长期红利。

3. 关注2个核心信号,调整持仓

- 利好信号:若政策进一步收紧战略金属出口,或新赛道(如AI芯片、光伏锗基电池)需求超预期,可适当加仓;

- 风险信号:若全球出现战略金属替代材料,或企业产能利用率低于80%(说明需求下滑),果断减仓50%,规避风险。

最后说句实在话

这类比稀土稀缺20倍的战略金属,是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筹码”,而4家唯一性企业,就是攥着这一筹码的“关键力量”。短期来看,它们可能不会像科技股那样暴涨,但长期来看,随着新赛道需求持续爆发、资源越来越稀缺,它们的价值只会越来越高。

要是你想更清晰地对比这4家企业的产能、净利润、客户情况,我可以帮你整理一份“战略金属核心企业数据对比表”,把关键信息列清楚,需要的话直接跟我说就行。

来源:神牛讲社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