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百年沧桑七号楼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3 16:34 1

摘要:七号楼是河南大学前身中州大学时期的建筑,时至今日,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它见证了许多知名学者在此教书育人、传播文明、宣传革命的壮举;见证了万千学子勤奋苦读、忧国忧民、投身革命的雄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河大人赓续文明、创造历史、续写辉煌的豪情。

1925年落成的七号楼

河南中山大学平面图(东三、四斋及八号楼位置被东西向的两排学生宿舍所占)

七号楼是河南大学前身中州大学时期的建筑,时至今日,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它见证了许多知名学者在此教书育人、传播文明、宣传革命的壮举;见证了万千学子勤奋苦读、忧国忧民、投身革命的雄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河大人赓续文明、创造历史、续写辉煌的豪情。

2025年9月25日,是河南大学建校113周年纪念日,谨以刘波教授此稿,恭祝河南大学校庆!

2025年8月下旬,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明伦校区音乐厅举行了隆重的百年院庆活动,巧合的是,今年也是历史文化学院所在办公楼——七号楼建成一百年,一个学院和所在办公楼共庆“双百”,这在全国高校也不多见!

落成及功能

七号楼,是河南大学前身——中州大学时期兴建的教学楼。根据李敬斋校长设计的中州大学校园规划图,整个中州大学以南门至大礼堂的连线为中轴线,东西辅以教学楼和斋房(简而化之为“前门后堂,左右斋房”)。其中,以主干道为界,东边教学楼的编号为双数,西边的则是单数,这就是明伦校区现在六号楼、七号楼的出处。

1922年由李敬斋校长设计的中州大学规划图

关于七号楼的兴建与落成时间,存在两个说法:邓明灿、张义忠编写的《河南大学校园百年建设史》认为,七号楼兴建于1921年,建成于1924年;陈宁宁编著的《黉宫圣殿》认为,七号楼1924年动工,1925年竣工;而九十年校庆与百年校庆由学校编写的校史皆采信1925年建成说(未提兴建时间)。为了进一步求证,我翻阅了《河南大学史料长编》第一卷,但遗憾的是并未找到有关七号楼兴建与落成的准确时间,只在“中州大学概况之校舍”中看到这么一段话:“ 参见计划草图。其现有之新建筑为:六号楼一座、七号楼一座、宿舍楼房计东一斋、东二斋、东五斋、东六斋及西一斋、西二斋六座,大学医院一所……六号楼为三层楼房,内有图书室、阅报室、讲演厅及附设中学教室。七号楼为工字形三层大楼,南北长二百尺,东西宽一百二十尺,内科学实验室十二、仪器标本室四、普通教室十一、教员研究室十五。”同时,还解释了同期为什么没有先建东三斋、东四斋和八号楼的原因,因为“又旧式学生宿舍百余间,位于草图内之东三斋、东四斋、捌号楼及迤北之场所。”

从现有的资料看,七号楼建成于中州大学(1923-1927年)时期确定无误。至于兴建与落成时间,我更倾向于1922年兴建,1925年落成。其原因为:一是七号楼体量大,不可能一年建成。七号楼总建筑面积4350平方米,而同期的六号楼建筑面积仅2330平方米,既已耗时四年(1915-1919年);二是经费不足以支撑多个建筑工地同时开工。据《河南大学史料长编》记载,当时河南省每年拨付给学校的建筑经费为五万元,1921年,六栋斋房(1919--1921)正在收尾,校医院也是中州大学时期所建(即后来的女生宿舍)。因此,从建筑周期和经费支撑看,1922年兴建、1925年建成可能比较符合实际。当然,我们要以事实为据,期待将来会有更多的原始资料出现。

中州大学医院(因位于中州大学规划图四号楼位置,称四号楼,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被拆除)

河南中山大学时将医院改为宿舍,后用于女生宿舍,有“公主楼”之称

建成后的七号楼主要用于实验室、仪器标本室、教室和教师的研究室,与同一时期的六号楼有明确的分工。据1928年《河南中山大学理科季刊》第一卷第一期记载:“本科设备,极端简陋,大多数仪器标本药品,均系前中州大学之遗产,所有文参考书约三千余册,科学杂志二十余种,皆分别储藏于六号楼图书馆内,而各系应用之仪器药品标本等,全分储于七号楼一二层本科各储藏室中”。当时,理科的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质学系的实验室、仪器标本室都集中在七号楼,并在七号楼之南建起水塔,高约二丈,为各实验室提供自来水。如今,虽然水塔和风车早已不见踪影,所幸的是,我们还能透过泛黄的老照片,看到作为七号楼配套设施的水塔及为抽水而建的风车。

为七号楼提供自来水的水塔和风车

历史长河中的七号楼

新中国成立前,因为战乱、经费不足等原因,中州大学时期所设计的校园规划完成不到三分之一。于是,七号楼作为重要的教学、实验、研究场所,一批知名学者在此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培育了一大批社会栋梁。在此,截取历史中的几个小片断以飨读者。

据石璋如在《河南大学与考古事业》一文中回忆,1928年11月中旬的某日下午,刚刚参加完殷墟第一次发掘的董作宾(1926--1927年曾在河大任教),第一时间来到七号楼201教室,为河大师生做了题为“安阳小屯发掘之经过”的演讲。石璋如回忆说,201教室是一个大教室,大家都带着极大的好奇来听演讲,大大的教室被挤得水泄不通,连窗台上都坐满了人。 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董先生的演讲引起我的兴趣,对我以后从事考古有点影响,不过我当时还不敢希望日后能参与安阳考古。”然而,学习考古、研究甲骨的种子却悄然在他的心里埋下。

1931年春,在傅斯年的努力下,中央研究院与河南省政府签署协议,支持河南大学师生参与殷墟发掘。于是,石璋如与同学刘耀(参加革命后改名为尹达)作为大三学生有幸跟着马非百教授参加了殷墟第四次发掘。毕业后,两人双双入职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参加了殷墟之后的发掘与甲骨研究,并都成为著名的考古学家、甲骨学家和历史学家。

第九次殷墟发掘时石璋如(前排右一)与同仁合影

1936年,南京史语所阅报室,立者石璋如,坐者刘耀(尹达)

1982年4月,尹达(前排右三)返校做学术报告

1998年,考古学家、甲骨学家石璋如为《史学月刊》题词

在《河南中山大学理科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中记载,为了鼓励学生,在化学系的一〇二实验室外悬挂了一块横额,上书“化学救国”四大金字。这让我想到了那位从该系走出来的音乐家马可。想必当年的马可(1935--1937年在河大化学系读书)也是抱着“化学救国”的梦想,报考了河南大学化学系,然而,抗战的烽火却迫使他放下试管,走出实验室,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以笔为枪、以歌为刃,用音乐鼓舞士气、宣传抗日。

据台湾校友周汝唐回忆,抗战前的化学系和生物学都在七号楼下面第一基层上。就领域言,此一层之“南半球”属于化学系,此一层之“北半球”属于生物系。而化学系接近水塔,且朝向南方,算是“近水楼台”“向阳花木”。为此,化学系的同学还用打油诗记录下了在他们在七号楼的学习时光:理科最苦是化学,朝朝暮暮实验中;报告写成夜已冷,七号楼头月如弓。(《河南大学史料长编》第二卷)

可以说,马可就是从七号楼化学实验室走出来的音乐家!

大学时代的马可:在这大时代里,不怨天,不求人,更别说“我正在跟人学习”(为什么不让人跟我们学习?)是汉子,就该自己创造自己!

1937年12月,马可(第一排左五)与河大怒吼歌咏队

1937年,马可(右三)与河大救亡歌咏队队员在南门合影

当然,从七号楼走出投身抗日洪流的不止马可一人。1934年秋,22岁的邓拓来到河南大学法学院经济系学习。他不仅学习勤奋,读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并写出了《中国救荒史》一书。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暑假后,被推举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开封支队总支队长,带领进步学生开展各种爱国抗日活动。1937年6月,因叛徒出卖,邓拓刚刚参加完毕业考试从七号楼北门出来,便被国民党特务逮捕。七七事变后,经多方营救获释。同年9月,邓拓投笔从戎,毅然奔赴晋察冀抗战根据地,从此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

2012年9月24日,邓拓纪念碑揭幕仪式在邓拓当年被捕地——七号楼北门举行,邓拓的三位子女前来参加,石碑上刻着邓拓1933年入狱时写的一首诗:“去矣勿彷徨,人生几战场。廿年浮沧海,正气寄玄黄。征侣应无恙,新猷尚可长。大千枭獍绝,一士死何妨。”这首诗不仅体现了邓拓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更体现了他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邓拓(中)与聂荣臻、白求恩在晋察冀根据地

2012年9月24日,邓拓纪念碑在七号楼北门揭幕

七号楼不仅体量大,而且因其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让人倾心。七号楼在承接繁重的教学、实验、研究等任务的同时,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可谓校园的颜值担当,在许多老照片中都能看到它典雅大气的身影。

从学术活动到毕业留念,从教学场所到国保建筑,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整整一个世纪,七号楼都是一种不凡的存在。

七号楼的百年是不平凡的百年,它见证了许多知名学者在此教书育人、传播文明、宣传革命的壮举;见证了万千学子勤奋苦读、忧国忧民、投身革命的雄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河大人赓续文明、创造历史、续写辉煌的豪情。

1930年3月,河南中山大学医学研究会第一届执行委员合影

1933年6月,河南大学文学院全体人员欢送第六届毕业生留影(右边为水塔和风车)

1937年11月,河大医学院一年级同学合影

1946年,国立河南大学化学系十九届毕业合影,照片提供者管守严(左一)曾任台湾校友会会长

1946年,国立河南大学经济系十九届毕业合影

1946年5月,姚雪垠(前排右六)返校与邓县毕业生合影

1946年6月,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第十四届毕业合影

1950年12月,河南大学政治系第一届毕业合影

1951年,河南大学暑期团训班结业留念

欢送1952学年度参加中南军区文教工作毕业生(门头上的“七号楼”清晰可见)

上世纪五十年代, 同学们在七号楼东门外的荷花池旁合影

1953年7月,化学系全体师生欢送毕业生合影

1958年2月,教育教研室欢送下放同志

1960年8月,中文系五六级毕业留念

1979年4月,校领导与外宾在七号楼合影

于安澜(左一)在七号楼地下一层看书

相伴七号楼

1987年,历史系搬入七号楼

1993年12月,文史学院在七号楼前举行成立仪式

本文作者刘波(右三)与所带研究生在七号楼前合影

1984年我来河大历史系读研时,七号楼与六号楼共同承担着图书馆、阅览室的任务。那时,我和许多师生一样,在此静静地读书、翻阅书报。1987年我毕业留校时,学校将七号楼拨给了历史系。作为历史系(后改为历史文化学院)的一员,这里留下了我的许多美好回忆。在它一个世纪的岁月中,我有幸与它相伴41年,亲历、见证了它的41个春秋。

在此“双百”之年,衷心祝愿我的母院历史文化学院及朝夕相伴的七号楼青春永驻,续写风华绝代的篇章!

来源:风尚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