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免签政策背后的双面镜:经济需求与情绪撕裂的困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3 17:00 1

摘要:当韩国明洞商圈因中国团体免签政策重现活力时,首尔街头却同步上演着反华示威。这种“既欢迎钱包又排斥面孔”的矛盾场景,折射出韩国社会深层的撕裂。一边是商家为迎接中国游客加班备货,一边是极右翼高举“中国人滚出去”的标语。这场围绕免签政策的博弈,早已超越旅游范畴,成为

当韩国明洞商圈因中国团体免签政策重现活力时,首尔街头却同步上演着反华示威。这种“既欢迎钱包又排斥面孔”的矛盾场景,折射出韩国社会深层的撕裂。一边是商家为迎接中国游客加班备货,一边是极右翼高举“中国人滚出去”的标语。这场围绕免签政策的博弈,早已超越旅游范畴,成为观察中韩关系的一面双面镜。

韩国政府推行免签政策的背后,是旅游业亟待输血的严峻现实。疫情前,中国游客曾占韩国入境游客的34%以上,2019年人均消费高达1689美元,远超美日游客。而2024年上半年,中国游客占比虽回升至28.6%,但仍未恢复至巅峰水平。

为抓住“中国特需”,韩国业界已全力动员:

新罗免税店推出中文导游和支付宝支付优化;

乐天百货确保团体大巴停车位,针对性增加化妆品库存;

据测算,每增加100万中国游客,可拉动韩国GDP增长0.08%。

这种迫切需求使得免签政策成为“不得不为”的选择。正如韩国总统李在明所言:“一个游客可能消费数百万韩元,再增加一千万游客,效果堪比巨额出口”。

然而,经济理性遭遇政治算计。韩国国民力量党议员金敏洙公开指责免签政策是“以国家安全为代价的危险赌博”,甚至渲染“犯罪集团渗透和传染病传播”风险。这类言论具有明确策略性:

转移国内矛盾:将青年就业难、房价高涨等社会问题归咎于“外部威胁”;

制造选举议题:通过煽动排外情绪巩固保守派基本盘;

迎合部分媒体:如《天空日报》曾编造“99名中国间谍干预选举”的假新闻,尽管驻韩美军多次辟谣。

这种叙事在特定群体中颇有市场。调查显示,韩国20代青年对中国负面看法比例高达80%,远高于老一辈,成为反华言论的土壤。

韩国社会对中国游客的复杂态度,还源于深层文化心理。十年前中国游客被贴上“爆买”标签,如今在部分人眼中却变为“文化入侵者”。这种转变背后有三重动力:

历史包袱:韩国教科书长期强调古代中国的“宗主国姿态”,形成受害者叙事;

文化竞争:围绕泡菜、韩服等文化遗产的争议,被放大为“文化掠夺”焦虑;

代际差异:年轻一代成长于韩国经济腾飞期,对中国缺乏老一辈的经贸依赖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排斥与经济依赖形成讽刺对比:即便在反华集会频发的明洞商圈,仍有70%店铺依赖中国消费者。

面对韩国的矛盾态度,中国游客也在悄然改变。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在反华游行新闻曝光后,韩国航线搜索量下降15%。这种“用脚投票”的背后,是新世代旅行者的三大特征:

安全意识优先:中国驻韩使馆发布安全提示后,多个旅行团调整行程;

替代选择丰富:日、泰、中东等免签或友好目的地分流大量客源;

文化自信提升:越来越多游客认为“旅行体验比购物更重要”,而非单方面追求韩流消费。

正如一位游客所言:“当尊重缺失时,免税店折扣毫无意义”。

破解困局需要双向努力。韩国政府已开始行动:李在明总统明确表态要根除“有损国格的反华行为”,警方限制极右翼团体靠近中国使馆。但真正治本之策在于:

服务升级:将免签从“引流工具”转化为“体验优化”,如首尔部分酒店已推出中文服务认证计划;

教育纠偏:学者建议修改教材中片面历史叙述,增加中韩合作正面案例;

民间对话:借助免签便利,开展青年交流项目,如中韩大学生共访历史文化遗址。

免签政策是一扇物理之门,但真正需要打开的是心理之门。当韩国商家为中国游客重启支付宝系统时,当中国留学生教韩国同学使用微信支付时,这些微观互动正在悄然重塑宏观叙事。

正如一位常驻首尔的观察者所言:“偏见不会因政策消失,但会因接触溶解”。或许只有当双方都认识到: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不是零和游戏,中韩才能跨越这种“既爱又恨”的悖论,走向真正的共生共荣。

来源:道阻且长4304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