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一第一次读《沧浪之水》,就觉得是本官场小说,看着池大为一步步妥协,心里还挺瞧不上:怎么就不能坚持自己呢?结果三年过去,我从学校直接进机关,成了典型的“三门干部”,才发现书里写的哪儿是剧情啊——那些流程里藏着的潜规则、拿“集体大局”压人的时候、攻坚期一堆前任留
大一第一次读《沧浪之水》,就觉得是本官场小说,看着池大为一步步妥协,心里还挺瞧不上:怎么就不能坚持自己呢?结果三年过去,我从学校直接进机关,成了典型的“三门干部”,才发现书里写的哪儿是剧情啊——那些流程里藏着的潜规则、拿“集体大局”压人的时候、攻坚期一堆前任留下的烂摊子,还有同事互相推活、部门之间踢皮球的事情,全是我上班后天天面对的真实场景。
直到偶然看到程乐松教授的讲话,我才突然醒过来:体制内不是缺会搞人际关系的人,是缺能沉下心“专注做事”的人。但这“专注”不是死干活,是得有章法。
体制内最烦的不是工作难,是协调人——找同事帮忙,人家总说“没空”;找别的部门对接,要么拖着不回,要么随便应付。之前我总为这事儿生气,后来发现没用,不如绕开那些扯不清的人情,只抓两个实在的点:
你像遇到遗留问题,比如前任没干完的工作要收尾,我不再闷头自己干,先理清楚“谁能拍板”和“谁得配合”。比如先找分管领导,把工作的难点说清楚,问清楚他的想法;再找协作部门的负责人,不是空口求帮忙,而是带着“方案里的任务分工”和“领导说的进度节点”,跟他们说:“这是按要求梳理的需要你们帮忙的地方,你看哪块有问题,我们一起调整,别耽误了整体进度。”这么一来,对方就没法随便推了。
还有报销这事,之前财务科总说“材料不全”拖着,我后来学乖了:每次报销前,先把政策文件里关于这类项目报销的要求摘出来,再把领导在会上提过“这笔钱要尽快报”的记录找出来,带着这些东西去。不是说“你赶紧给我报了”,而是说“我按要求把材料都准备了,你看看还差啥,我马上补,别耽误了后面的流程”。这么做,既给了对方台阶,也把“个人请求”变成了“按规则办事”,效率立马高了。
另外,不管做啥,一定要留痕。比如处理群众投诉,除了记清楚怎么解决的,还得把跟群众沟通的记录(提前跟人家说要记一下)、其他部门回复的消息截图、领导签字确认的处理结果都存好。不是为了防谁,是万一后面有人问起来,或者要评绩效,这些都是能拿得出手的依据,省得自己干了活还落不着好。
说真的,在体制里做事,别总想着“怎么让所有人都满意”,专注把“事”按规则办清楚,把该找的人、该留的证据都弄明白,比啥都强。
之前我总焦虑,觉得在体制内得啥都会——要会写材料、会办会、会搞协调,结果学了半天,啥都不精,遇到事还是慌。后来才明白,体制内提升不用贪大求全,挑现在最适用的就行。
比如学政策,不用把一整本文件都背下来,太费时间了。我负责干部工作那阵,就盯着“提拔要查什么”——也就是“四必查”:查档案、查个人事项、查纪检意见、查信访,这些是每次提拔都得用的,记熟了,干工作时就不用总翻文件;后来接触编制工作,就死记“三定方案”里每个科室的职责,免得跟其他部门扯皮“这工作该谁干”。你看,专挑高频用的学,比泛泛学一堆管用多了。
还有沟通,跟领导和跟下属,方法完全不一样。跟领导汇报,我就记着“先给结论,再讲依据,最后说建议”。比如项目延期了,别跟领导说“因为XX部门不配合,所以慢了”,而是说“这次项目可能要晚几天,主要是XX环节资金没到位(依据),我跟财务科沟通过了,他们说需要再走个流程(情况),建议下周开个小会,把这事定下来(建议)”。领导没那么多时间听细节,直接给方案最省事。
跟下属布置任务,就得说细点。别只说“你把这个表做了”,得说“下周三下班前给我,表里要包含每个项目的金额和负责人,要是不清楚怎么填,就问小李”。不然下属要么瞎猜着做,要么总来问你,反而耽误时间。
我还弄了个小本子,专门记“踩过的坑”。比如上次处理小区停车纠纷,怎么跟物业谈、怎么找规划科协调、中间哪步没考虑到导致群众又来问,都记下来。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事,直接翻本子改改就能用,不用再走弯路。
体制内很容易走极端:要么天天卷到半夜,要么干脆躺平混日子。我之前也这样,要么焦虑得睡不着,要么觉得“反正干多干少一个样”。后来发现,其实不用跟自己较劲,在规则里找能让自己放松的小空间就行。
比如单位工会总搞活动,羽毛球赛、读书会之类的,之前我总觉得“浪费时间”,后来试着去了两次,发现挺好——既能跟其他科室的人混个脸熟,以后对接工作更顺,又能出出汗、聊聊天,比下班回家刷手机放松多了。还有单位的图书室,午休时去翻两本历史书或者散文,半小时下来,下午干活的状态都不一样。
另外,我还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但不是写“今天好委屈”这种情绪发泄的话,而是记“反思”。比如今天被领导批评了,不是抱怨,而是写“这次汇报没做好,是因为没带数据,下次得提前把数据整理好”;跟其他部门协调不顺,就写“下次得先问清楚对方的时间节点,别等自己急了再催”。这么写,既梳理了思路,也不会陷在负面情绪里,慢慢心态就稳了。
现在再翻《沧浪之水》,我早没了当年的清高,反而能理解池大为的难。体制这滩水,清也好浊也好,咱们没法改变,但能改变自己做事的方式。程乐松教授说“活得纯粹一些,想得复杂一点”,放在体制里就是:别想太多没用的人际关系,纯粹盯着“把事做好、让自己进步”;但做事的时候,要想清楚流程怎么顺、人怎么协调。
其实体制内不缺随波逐流的人,缺的是能守住自己节奏的人。而守住节奏的关键,就是“专注”——专注做事、专注提升、专注让自己舒服。这么下来,你会发现,不用内耗,也能把日子过稳。
我可以把文中提到的“项目协调时的对接清单”“个人问题库的记录模板”整理成简单的表格,你打印出来就能用,需要我弄一下吗?
来源:体制内的秘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