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贵安依托低空经济赋能“三农”高质量发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3 15:47 1

摘要:无人机掠过稻田精准洒药,农户只需轻点屏幕,效率就比过去提升两成;无人机飞越山岭吊运黄桃,农户运输成本较过去下降六成;无人机穿梭茶园,均匀播撒春肥,施肥周期较过去缩短四周……如今,在贵阳贵安的青山绿水间,无人机既是精耕细作的“空中匠人”,也是攻坚克难的“山地尖兵

无人机掠过稻田精准洒药,农户只需轻点屏幕,效率就比过去提升两成;无人机飞越山岭吊运黄桃,农户运输成本较过去下降六成;无人机穿梭茶园,均匀播撒春肥,施肥周期较过去缩短四周……如今,在贵阳贵安的青山绿水间,无人机既是精耕细作的“空中匠人”,也是攻坚克难的“山地尖兵”,还是融合创新的“产业纽带”,正重构农业生产逻辑,成为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的关键力量。

精耕细“飞” 织就智慧农业网

日前,在贵安新区高峰镇龙宝村的连片稻浪中,植保无人机沿预设航线低空穿行,雾化药液均匀附着于稻叶。“现在,无人机作业效率大幅提升,用药量还减少20%,真正实现节本增效。”种植户刘文龙说。

精准施药的背后,是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有力支撑。龙宝村田间部署的“四情”监测系统,通过“飞防+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实时回传温湿度、虫情、苗情等数据,依托大数据分析预判风险、发布预警,将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不仅实现了工具替代,更推动了农业从“经验治理”向“数据决策”的跨越,标志着农业生产进入可感知、可预警、可调控的智能阶段。

回顾春季的贵安新区羊艾茶园,春肥施撒的主角已不再是肩扛手提的工人,而是灵活的无人机群。“效率较过去提升30倍,肥料分布更均匀,利用率显著提高。”无人机操作员根据茶树密度与坡地走势规划三维航线,有效避免传统人工施肥中的漏施与重施问题。茶园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以往茶园的人工施肥需耗时月余,如今仅一周就能完成,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更抓住了茶树生长的关键时期。

在观山湖区,无人机飞防植保已连续推行四年,逐步构建起立体化防控网络。观山湖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谢代容说:“无人机不仅效率高,旋翼产生的下沉气流还能助药液穿透作物冠层,有效破解高秆作物‘打不透’的难题。”在该区朱昌镇郝官村,远程兑药、精准喷施的作业流程,实现了人员与农药的有效隔离,兼顾作业安全与效率提升。

农情监测、精准施肥、植保喷药……无人机的高效作业在精准度上远超传统人工等方式,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贵阳贵安正以低空经济为依托,编织一张“空地协同”的智慧农业网,推动山地农业从分散经营向协同化、标准化转型。

天路通衢 破解山地运输难

“望山跑死马”曾是贵州山地农业物流困境的真实写照——车辆需绕行盘山公路,油耗高、耗时长;人力背运不仅效率低,还容易造成农产品损伤。如今,无人机凭借空中直线路径,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在息烽县永靖镇老厂村,种植户高永华的莲花白地位于山坳深处。他指着蜿蜒的山路感慨:“直线距离仅300米,但人力背运需在泥泞陡峭的山路上绕行数百米。”往年,十吨蔬菜出山,人工背运费用高达数千元。如今,无人机直飞直降,一个来回不足两分钟,经济成本节省过半。这种点对点的“空投”式运输,极大地压缩了时空距离,从根本上重塑了山地农业的运输逻辑。

与传统方式相比,无人机运输展现出显著优势。对于黄桃、猕猴桃、西瓜等易损农产品,人工背运难免磕碰,损耗率一直居高不下,而无人机能平稳吊运,损耗率成倍降低。例如,花溪区马铃乡的西瓜采用无人机运输后,裂果率从15%降至3%。在清镇市王庄乡蚂蟥村的玉米运输中,无人机将运输时间从过去的“以天计”缩短至“以分钟计”。此外,无人机还具备卓越的应急能力,在紧急施药或疫苗运输等场景中可即时响应,为农业风险防控筑起“空中防线”。

更重要的是,无人机具备优越的地形适应性,山地、丘陵、沼泽、岛屿等车辆难以抵达的区域,不再是农业活动的“禁区”,可释放曾被地形制约的土地潜力,让“服务跟着作物走”成为现实,为山区农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扫清物流难题,极大地扩展农业生产的有效半径。

需求旺盛 催生乡村新业态

“无人机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创业平台。”清镇市农民“飞手”蒋平说,他操作无人机的日作业量相当于过去50个人的日作业量,同时,通过流转土地种植特色作物,实现“种地+飞手”双轨并行,收入是过去的5倍。息烽县农民吴祥参加贵阳市组织的无人机培训后,考取操作证并购机创业,农忙时运输农产品,农闲时承接建材运输,订单应接不暇。如今,“飞手”这一新职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农业的收入天花板,吸引更多青年返乡创业。

在低空经济带来的变革中,农业产业链也在持续延伸。

在开阳县,米坪乡黄桃种植基地购置5台农用无人机,探索“无人机+产业+服务”模式,提供植保托管、农资吊运等服务,构建区域协作网络。在清镇市,卫城镇已有5家专业合作社使用农用无人机提供相关服务,清镇市黔耘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该合作社自2022年引入无人机以来,服务范围已辐射至毕节、遵义等地,今年8月以来运输农产品超2000吨。负责人蒋华说:“合作社现有7台农用无人机,但‘飞手’仅4名。农村无人机应用场景广阔、业务需求旺盛,‘飞手’也供不应求。”

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举办的“筑农夜校”今年已开办7期无人机培训班,近800人参训,学员包括种植能手、合作社员、企业主等。无人机培训的火爆,反映出乡村对新技术的迫切需求,也折射出低空经济的广泛吸引力。

目前,市农业农村局正在加紧制定专项方案,围绕种植、养殖、加工、流通、服务“五业”拓展低空应用,布局精准农业新赛道。未来,低空经济将从单点工具应用走向系统生态构建,推动农业与数字化、服务化深度融合,催生“低空+农业”产业集群。


记者 李佳旭


来源:贵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