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法国0-3负美国,沙特2-3,世青赛16强定4席!首支出局队诞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3 15:33 1

摘要:偏偏今早我就撞上了——美国U20补时阶段还在倒脚,我急得拍沙发,两岁娃顺手把插头拔了,屏幕一黑,比分停在1-1。再打开,裁判已经吹哨,美国头名出线,成了第一支打卡淘汰赛的队。

熬夜看球的人最怕啥?

不是闹钟没响,是自家孩子一脚把电视踢关机。

偏偏今早我就撞上了——美国U20补时阶段还在倒脚,我急得拍沙发,两岁娃顺手把插头拔了,屏幕一黑,比分停在1-1。再打开,裁判已经吹哨,美国头名出线,成了第一支打卡淘汰赛的队。

我满脑子只剩一个疑问:这支赛前没人押宝的美国队,到底靠啥把法国、南非统统按在地上摩擦?

先把时间拨回三天前。

美国首轮9-1把新喀里多尼亚打成筛子,那比分板看着像篮球。

第二战碰法国,人家刚开场还想着对攻,结果半小时就被美国抢得连后场球都出不去,0-3干脆利落。

昨晚第三轮,美国只要平局就锁第一,教练直接把主力前腰克雷马斯基放板凳,留着打淘汰赛。

南非拼死想赢,第88分钟还真进了一个,看台边的南非家长瞬间哭成一片。

补时第3分钟,美国替补中场抢二点一脚推远角,球贴柱进门,1-1,南非家长哭声戛然而止,空气安静得尴尬。

裁判哨响,美国7分到手,法国靠同时段3-0刷净胜球也爬进16强,新喀里多尼亚三场丢18个,直接订回家机票。

有人问我,美国足球不是一直“快乐教育”吗,怎么突然这么凶?

我翻了一眼技术统计,答案简单到离谱:跑动距离。

美国三场平均每人比对手多跑4.3公里,相当于场上多塞了半个人。

克雷马斯基更离谱,对法国那场他一人跑了12.1公里,比人家后腰多出快3公里,难怪梅西在迈阿密天天喊他“小马达”。

更关键的是,美国这批孩子从小打橄榄球出身,对抗根本不怵,一撞就弹开,再撞就飞铲,裁判不吹他们继续上身体,欧洲技术流瞬间失灵。

再说法国,赛前被吹成“小姆巴佩”集合,结果一上强度全露馅。

首战被美国抢懵,次战对新喀里多尼亚刷信心,昨晚必须赢3个才能晋级,巴黎青训埃梅里直接开外挂:1球2助攻,把净胜球从负的刷成正的。

比赛结束他蹲在中圈大口喘气,镜头拉近,嘴唇都在抖——才18岁,已经体验了一把世界杯生死过山车。

法国教练赛后说“这就是成长”,翻译过来就是:吓不死就能变强。

非洲那边,尼日利亚把“补时绝杀”玩成了固定节目。

第一场94分钟点球干翻意大利,第二场93分钟头球气走巴西,两个进球全是替补前锋巴梅伊。

这孩子每场只上十几分钟,却专杀豪门,球迷给他起外号“黑色读秒”。

接下来16强他们碰阿根廷,老冤家第五次淘汰赛相遇,前四次各赢两场,谁输都等于还债。

阿根廷这边也不省油,三场小组赛每场都先丢球,然后靠主帅中场一顿吼连追两球,心脏不好的家长已经不敢看直播。

梅西的老东家纽维尔老男孩一下子冒出三个主力,中场核心马斯坦托诺被西班牙媒体标价4000万,他每次拿球现场就响起“梅西”呼声,压力拉满。

亚洲球队里,日本是唯一三连胜,踢得比大人还老练。

对塞内加尔那场,他们居然把角球战术本掏出来,连续三个角球跑同一个前点,第三次终于顶进,赛后对手教练直挠头:“他们像提前看过我们录像。

”日本16强打哥伦比亚,南美队场均两张黄牌,动作大得吓人,日本小孩要是还能把球倒起来,真就提前预订“黑马”标签。

看了一圈,我发现这届U20最大变数就两个字:体能。

谁跑得多,谁就能多一次反抢、多一次前插,技术差距直接被里程数抹平。

美国队把橄榄球那套直接搬进足球场,法国、巴西这些绣花队被冲得七零八落。

接下来淘汰赛,谁能撑到90分钟还能冲刺,谁就能继续做梦。

至于冠军?

我押美国,理由简单粗暴:他们替补席还能再跑12公里,别的队主力都快散架了。

最后一句话——小孩踢球,先问腿,再问脚;这届U20把“跑不死”写成了晋级密码,技术再好,追不上球全是白搭。

来源:粉红娘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