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来有越来越多的体检报告上出现了“大脑轻度萎缩”这样的词眼,让很多人看得心里发慌。医生常常说,大脑萎缩并不意味着已经病入膏肓,但它绝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问题。
近来有越来越多的体检报告上出现了“大脑轻度萎缩”这样的词眼,让很多人看得心里发慌。医生常常说,大脑萎缩并不意味着已经病入膏肓,但它绝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问题。
因为大脑一旦出现结构上的退化,它往往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断积累出来的。
很多人平时觉得只是记性变差了、走路有点不稳、睡眠越来越浅,甚至以为是老了的正常现象,殊不知这些看似平常的身体信号,可能早已在暗示大脑的健康状态正在悄悄恶化。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大脑萎缩指的是脑组织的体积减少、神经元数量下降和突触连接减少,它的发生速度和范围会受到年龄、遗传、生活方式、慢性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按照神经影像学的数据,正常人从40岁开始,每年大脑体积大约会以0.2%—0.5%的速度下降,如果伴随高血压、糖代谢异常、长期睡眠不足、酗酒吸烟等不良因素,这个速度可能会翻倍甚至更多。
也就是说,同样是60岁,有的人大脑结构几乎和中年时差不多,而有的人已经出现明显的功能退化,根本原因就在于前者早早识别了身体给出的信号,后者却一直在忽视。
最常被低估的一种信号就是记忆力的改变。很多人以为“年纪大了记不住事”很正常,但医生强调,正常的老化记忆下降是缓慢且不影响生活的,而病理性萎缩带来的记忆障碍则有明显不同。
比如原本记得清楚的约会突然完全想不起来,刚刚发生的事过几分钟就忘记,或者开始频繁把钥匙、手机等物品放错地方,甚至对熟悉的环境出现片刻的迷茫。
如果这些情况反复出现,且影响了工作或生活,就应该高度警惕。
有研究对3000名50岁以上的人群进行了为期5年的随访,结果显示,那些在早期出现记忆障碍并未干预的人,约有37%在5年内发展为中重度脑萎缩相关疾病,而那些早期就调整生活方式、进行认知训练和医学干预的人群,这一比例下降到了12%。
另一个常被忽视的信号是情绪和性格的变化。大脑的不同区域负责情绪调节和冲动控制,当这些区域的神经元开始退化时,人会变得“不是自己”。
比如以前脾气温和的人开始变得易怒敏感,对小事大发脾气;或者过去开朗外向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兴趣减退,对曾经喜欢的事物完全提不起劲。
更有甚者,部分人会出现情绪波动剧烈、判断力下降的情况,做出一些让家人难以理解的行为。
在临床统计中,大约有超过45%的脑萎缩患者在影像学发现异常前的两年内,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情绪性格改变,只是因为大多数家庭将其归咎于“老年脾气”而错失了早期干预的机会。
再者,运动协调能力的下降也是大脑发出的典型求救信号。
人类的运动功能不仅依赖肌肉和骨骼,更高度依赖大脑皮层和小脑的指挥。如果一个人开始走路步伐变小、迈步不稳,或者平地容易绊倒、上下楼梯总觉得腿脚不听使唤,这不一定是腿的问题,很可能是大脑的运动中枢出现了问题。
相关研究指出,约有62%的脑萎缩患者在确诊前1—2年,就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步态改变和动作协调障碍,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表现会逐渐加重。
如果你身边的老人走路突然变得“拖着脚”,或者做一些简单动作(比如系鞋带、扣纽扣)开始频频出错,这时候就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除此之外,睡眠和昼夜节律的紊乱同样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大脑的下丘脑、脑干等区域负责调控睡眠节律,当这些区域受损时,人的睡眠结构就会发生改变。
有的人开始出现晚上怎么都睡不着、半夜频繁醒来、早上过早醒来却无法再入睡的情况,也有人白天嗜睡严重,甚至在交谈或吃饭时都会打盹。
睡眠问题本身就会加速大脑的神经退化,形成恶性循环。多项神经科学研究已经证实,长期睡眠不足与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密切相关,而这种蛋白的堆积正是大脑结构萎缩和功能退化的重要推手。
大脑萎缩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的进程一旦形成,就很难完全逆转。好在,早期干预可以显著延缓它的发展。
神经科医生普遍认为,规律的脑力活动、持续的社交互动、良好的睡眠、平衡的营养和控制慢性疾病,是目前公认的五大干预手段。
比如,每天保持一定强度的阅读、记忆训练或新技能学习,可以促进神经突触的重塑和脑可塑性恢复;维持规律作息和深度睡眠,有助于脑脊液清除代谢废物;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则能减少脑血管损伤,从而为神经元提供更稳定的供养环境。
数据也印证了这些策略的有效性。芬兰的一项“FINGER研究”追踪了1260名平均年龄70岁的老年人,发现通过饮食干预、运动训练、认知训练和代谢管理四项综合措施,五年后他们的认知功能下降率比对照组低了30%以上。
这意味着,哪怕大脑已经出现轻度萎缩,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也能让大脑“慢下来”,甚至部分功能得到恢复。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大脑的健康状态和全身的代谢、免疫、循环系统都有紧密联系。
比如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微血管损伤,会让脑部供血变差,神经元更易凋亡;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硬化,脑部灌注不足,也会加速萎缩进程。
因此,管理慢性病不仅仅是为了心脏或肾脏,更是为了大脑。除此之外,戒烟限酒、保持体重、避免长期精神压力,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健康习惯,才是让大脑老得慢、老得稳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直到影像学报告出来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这往往意味着大脑已经丧失了相当一部分储备功能。
总而言之,大脑不会无缘无故“变小”,它在发出信号时往往已经积累了多年的损伤。
记忆障碍、情绪波动、步态异常、睡眠紊乱,这四个看似常见的小问题,背后都可能藏着神经系统的衰退。
尤其是当这些症状频繁、持续存在时,绝不能再用“老了”“累了”这样的借口掩盖现实。
因此,最明智的做法是在身体还没出大问题的时候就开始行动。定期体检、必要时做脑部影像学检查,不要等到生活被这些症状完全改变了再后悔。
与此同时,尽早培养保护大脑的生活习惯,不仅能延缓功能退化,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重塑神经连接。大脑的韧性远比人们想象的强,但前提是你愿意在它发出信号的时候认真对待,而不是掉以轻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大脑萎缩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林雪琪.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脑组织低灌注的相关性研究,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4-06-12
来源:Mr王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