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明清时岭南大地陆续出现了四所大书院。TA们就是被后世称誉的——端溪书院、粤秀书院、越华书院以及羊城书院。
“ 高阁回云霄
朱霞烛天半
中有璆琳琅
五岭荣光烂 ”
——端溪书院山长沈廷芳
自从 岭南地区于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出现第一所南雄孔林书院后,历经几百年发展,
到明清时岭南大地陆续出现了四所大书院。TA们就是被后世称誉的——端溪书院、粤秀书院、越华书院以及羊城书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这四所书院,以及TA们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与故事。
01
端溪书院
岭南四大书院,除了端溪书院在肇庆外,另外三所都在广州。在共同的岁月里,四所书院不仅离得很近,而且相互影响——
在端溪书院故址远眺肇庆宋城墙上披云楼
四所书院的山长们不少都关系密切,且经常在各个书院间交流任职,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先来说说端溪书院。
明清时期广东书院之设,最先最大者当为端溪书院,她也是备受地方督抚关注并亲自主办之书院。
端溪书院始建距今已452年。书院所在地肇庆,在明清时期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两广总督的驻节之所。明万历元年(1573年),时任岭西道佥事李材,始创两广端溪书院。史料记载,李材是大儒王阳明再传弟子。
肇庆宋城墙南门之端溪门(AI生成图)
明末清初,端溪书院一度停办,直到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总督赵弘灿复建端溪书院,当时名为天章书院。
据端溪书院知名研究专家杨华老师考证,复建后的端溪书院,可能聘请了一名本土山长,这个人极有可能是当时的高要名士——梁而珊。(两年后成立的粤秀书院首任山长是番禺人梁无技)。
而目前已知天章书院第一任山长是刘斯组,他在乾隆初年担任山长。有意思的是,当全祖望到来端溪书院时,当时的名字还是叫天章书院。全祖望在山长任上不足一年,但却带给端溪书院乃至整个岭南文教以很大的影响。
置身端溪书院故址:肇庆中学府城分校,
远望肇庆宋城墙上的披云楼。
历届两广总督对端溪书院的发展不遗余力,选聘的山长均为当世硕儒,例如状元林召棠、探花张岳崧、全国知名大学者全祖望、岭南大诗人冯敏昌等。
正是在这一大批有如群星璀璨般的山长带领下,使得端溪书院在清初就成为岭南的教育中心和学术重镇,进而成为万千士子神往之所,并最终成为两广地区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书院,被誉为岭南四大书院之首。
端溪书院故址:
肇庆中学府城分校校内的鱼木花开了
1905 年,端溪书院改为肇庆府中学堂,揭开了肇庆近代教育新的一页。后肇庆府中学堂改为省立肇庆中学、广东肇庆中学,其院址一直未变迁,也就是目前的肇庆中学府城分校。
端溪书院延续四百余年弦歌不辍,不仅培养了大批地方英才,更是推动了理学在南方的传播与融合。作为两广地区最早设立的官办书院之一,它兼具政治象征与学术功能,体现出中央教化向边远地区的延伸。
120校庆前夕,
一众肇中老校友回到母校欢聚
清代复建后,讲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学风兼容并蓄,既承阳明心学余韵,又融会经世致用之学。
直至清末改制,端溪书院始终是区域文化中枢,为广东近代教育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广东的书院,或多或少都有端溪书院的影子存在。
02
粤秀书院
南宋以后,中国文化的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转移。到元末明初时,南移的脚步已及珠江流域。当时,广东不仅诞生了一批像陈献章、湛若水这样的学问大家,民间书院也呈井喷之势。
清末粤秀书院照片
同时书院也受到朝廷特别重视,特别在雍正之后,书院被纳入正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1733年,雍正就颁发谕令并制定由官府拨给经费于各省省会设立书院的制度。
“督抚驻扎之所,为省会之地,着该督抚商酌奉行,各赐格金一千两。将来士子群居读书,须预为筹划,资其膏火,以垂永久。其不足者,在于有公银内支用。”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全国23所省级书院获得朝廷从经济到政治等多方面的重点支持,而在岭南享此殊荣的除了端溪书院外,就只有粤秀书院。
清代粤秀书院在广州城中位置图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由两广总督赵宏灿、广东巡抚范时崇、内阁学士满丕等捐银创办了一所新的书院,这就是原址位于现北京路书院街正南门内盐司街原盐司旧署之地的粤秀书院。
因其位于粤秀山之南,故名粤秀书院。粤秀书院创办后,番禺人梁无技成为首任山长。
粤秀书院位于城市中心,周边为抚院及各司、道衙门,既便于各官坐课,亦便于考察,故粤秀书院之立可谓是时势际会,因人成事,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当时在端溪书院的带动影响下,以清代广州府(现广大路广大邮局以南)为中心,大约现在的越秀区地域内,还出现了一个全国罕见的书院群,达数百间之多,被专家誉为多层次的教育网络。
这就是如今位于中山五路以南,西湖路以北的大马站、小马站、流水井。这其中就有粤秀书院。
做过端溪书院山长,
又成为粤秀书院山长的探花张岳崧
粤秀书院由中、东、西三组建筑组成。中为书院主体,院舍四排:前座大门、二座大堂,三座讲堂,后座为御书楼。首座大门题有巡抚满丕所书木刻门联:“化洽唐虞之盛宣五教以抚十州敬敷自远,道承邹鲁之传奉诸儒而登一席矜式为先。”
当时著名的学者抑或官员,像何梦瑶、沈廷芳、范咸、陆嘉颖、冯敏昌、谢兰生、张岳崧等,不仅做过端溪书院山长,他们也曾出任过粤秀书院山长。
同时,粤秀书院也有学生山长——先做粤秀的学生,再做粤秀的山长,这一点跟端溪书院的冯敏昌很像。尤其令人惊喜的是,现实中这两人还关系还极好。他就是粤秀书院的学生山长——宋湘。
做过端溪书院、粤秀书院山长的
岭南大诗人、教育家冯敏昌
当宋湘主讲粤秀书院时,适值冯敏昌亦掌越华书院教席,两院相距不过一公里,于是两人时相过从,谈学谈文。冯氏殁后,其门人梁炅携冯诗册稿本至京师,请在京的翁方纲、吴嵩梁、秦瀛、陈寿祺等斟酌选定,得四百余首,即传世的《小罗浮草堂诗集》,后世发现这其中竟还有宋湘。
粤秀书院的教育目的是使各位学生“处则为正士,出则为良臣”,为此,书院一是教育道德教化,令之“处则为正士”;二是教育应试科考,使之“出则为良臣”。
书院对学生道德教化甚为重视,把树立优良传统道德为首要任务。这一点也与端溪书院山长冯敏昌所倡导的“敦本力行,立德为先”教育主张高度一致。
粤秀书院建院近三百年中,人才辈出,日新月盛,涌现出梁启超、胡汉民、吴兰修等一批对社会有巨大影响的名士、门生。
200多年中粤秀书院历经雍正、嘉庆、同治三朝屡次重修,而又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规模最大。但随着广州城市历史的变迁,粤秀书院如今已不复存在。(未完)
来源:德巧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