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生,我昨天在家测血压 160/100mmHg,今天在医院测又成 130/80mmHg,到底哪个数才准?”62 岁的张阿姨举着血压记录本,向心内科李医生求助。
“医生,我昨天在家测血压 160/100mmHg,今天在医院测又成 130/80mmHg,到底哪个数才准?”62 岁的张阿姨举着血压记录本,向心内科李医生求助。
她患高血压 5 年,近期频繁头晕,买电子血压计自测后发现:左右手数值差近 10mmHg,早晚结果也忽高忽低,既焦虑又迷茫,怀疑是血压计坏了或自己操作错了。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3 年)》显示,我国 18 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 23.2%,近七成患者在家自测,但规范测量者不足 30%,“左手还是右手准” 是高频问题。
一、测血压应该左手还是右手?
要搞明白背后的生理原理:人体右手肱动脉来自主动脉弓的头臂干分支,左手肱动脉来自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分支距离心脏更近,血压传导更快,因此多数人右手血压会比左手高 5-10mmHg。
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比如曾做过左侧胸廓手术、有左侧动脉狭窄的人,可能出现左手血压更高的情况。
所以李医生给张阿姨的第一个建议是:初次测量时,必须同时测左右手,之后选择数值较高的一侧作为固定测量部位,这样才能更准确反映真实血压水平。
明确了测量部位,在家测血压的准确性还取决于细节把控。
二、做好以下 4 点,才能让测量结果更可靠:
1.选对时间
中医 “天人相应”,现代医学也证实血压有昼夜节律 —— 早 6-10 点、晚 4-8 点是高峰,凌晨 2-4 点是低谷。高峰时测易偏高,运动、情绪激动后测误差更大。
正确做法:每天固定时间(如早餐前、排尿后),静坐 5 分钟再测,连续 3 天取平均值。张阿姨调整后,早 8 点测量的血压更稳定,波动明显减小。
2.摆对姿势:
弯腰、翘腿、袖带低于心脏,都会导致数值不准。《中国血压测量指南》规范:坐位或卧位时,上臂需与心脏同高;坐位要背部挺直、双脚平放,不交叉腿;袖带松紧以插入 1-2 根手指为宜,下缘在肘窝上 2-3 厘米。李
医生演示时,张阿姨 “翘腿测” 比 “标准坐姿测” 高 15/10mmHg,才知翘腿是数值不准的关键。
3.选对工具:
腕式血压计对姿势要求高,位置不当误差达 20mmHg 以上,仅适合年轻人或上臂特殊者;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更适合家庭,优先选 ESH、AHA 认证产品。
血压计需每 1-2 年校准一次,避免设备老化偏差。张阿姨换认证上臂式血压计后,与医院数值误差缩小到 5mmHg 以内。
4.记对数据:
仅记数值不够,需记录测量日期、时间、血压(收缩压 / 舒张压)、心率,以及当时状态(是否空腹、运动、情绪平稳)、是否服药。
收缩压超 180mmHg 或伴头晕、胸痛,需立即就医,别自行调药。张阿姨坚持记 “血压日记”,医生据此调药后,她的头晕症状逐渐缓解。
结尾:
两周后,张阿姨复诊时,血压记录本上数值整齐平缓 —— 每天早 8 点固定测右手,收缩压 135-140mmHg,舒张压 85-90mmHg,规范了很多。她笑着说:“原来不是血压计坏了,是我方法错了!”
在家测血压像“日常健康体检”,明确固定测量部位,做好时间、姿势、工具、记录 4 点,才能让数值反映真实健康状况。
准确的血压数据,是医生制定方案、评估病情的关键,更是守护心血管健康的第一步。
来源:环球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