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刷到网红说‘读书没用’就焦虑不安,看到新闻反转就一脸迷茫”“跟他聊社会热点,只会复述别人的观点,说不出自己的想法”“写作文时,对‘该不该用AI写作业’这类题,要么跑题要么言之无物”
“孩子刷到网红说‘读书没用’就焦虑不安,看到新闻反转就一脸迷茫”
“跟他聊社会热点,只会复述别人的观点,说不出自己的想法”
“写作文时,对‘该不该用AI写作业’这类题,要么跑题要么言之无物”
——想必不少家长都有过类似困惑。
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列为核心任务群;
当2025年高考作文题再次聚焦“多元学习场景中的思辨能力”;
我们终于明白:比起“读了多少书”,“能怎么理解、解释世界”才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01
先搞懂:到底什么是“思辨”?
很多家长把“思辨”等同于“抬杠”或“找错”,其实这是非常大的误解。真正的思辨力,本质上是解释世界的能力。但解释世界的能力是有高下、有层次,有不同的逻辑之别的。
我们上网会发现,人们对一个现象有无穷的解释方式,这些解释方式当中,甚至很多是彼此对立的。这几年来,因为单维度、简单粗暴的解释,引起很多人之间世界观的巨大割裂和痛苦,这也是三五锄为什么一直在推行阅读思辨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希望孩子能接触到更多的解释,遇见世界更广阔的部分,成为更为完整的人,这才是教育的真正责任。光凭学科专业的训练,孩子是没有办法走到人生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上去的。
阅读是更为高效的学习,也是更为普惠的学习。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完成跟自己的对话、跟他人的对话,乃至跟世界的对话——而这,正是思辨力的核心价值:不被单一答案束缚,能用多元视角、清晰逻辑,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解释”。
02
关键是:我们的“多元思辨”,到底特别在哪?
中国式思辨是一种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它强调“读写致用”和“知行合一”,不仅关注理论的推演,更强调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实践价值。
这种思辨常常从整体思考出发,讲究“从全局到局部”的把握,既关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又强调系统观与辩证统一。在方法上,它擅长归类与类比,通过举一反三来发现规律,也注重换位思考,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
中国式思辨既承认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又更加看重整体性思维与平衡和谐,往往借助跨学科语料库的知识,把哲学、历史、文学、科学、心理、伦理等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一种兼顾智慧、修养与实践的思维传统。
这正是多元思辨读书课的核心,我们拒绝让孩子死记硬背,而是通过经典文本的深度挖掘,让孩子经历“有观点的思考、运用逻辑推理的辨析、有审美的表达”这三大环节,把“中国式思辨”落到实处。
以下三个真实课堂案例,一起看看什么是“中国式思辨”:
01有观点的思考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定义”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
阅读前抛问“只有孙悟空能认出白骨精吗?”,打破“只看主角”的惯性,激发孩子主动找“隐藏线索”。
孩子提出多元观点——“猪八戒故意不说,想给孙悟空使绊子”“被贬后法力弱,真认不出”“听权威的话不质疑”,我们立刻引导“从原文找证据”:有孩子用“猪八戒帮妖精说话”证明“故意使坏”,让观点不只是空想,而是扎根文本细节;
再通过“共情孙悟空的委屈”关联生活经历,“讨论被冤枉的解决办法”实现应用,让“有观点”的思考,最终能指导实际生活。
这种“先有疑问、再产观点、后找证据”的过程,让孩子不再被动接答案,而是主动思考成为 “观点的生产者”。
02运用逻辑推理的辨析
用“证据链”支撑观点
《水浒传》行侠仗义的尺度
课堂上先从案例引出疑问:先聊“张扣扣为母复仇杀人”案,孩子起初一致认为“不该判死刑”,觉得“复仇情有可原”;我们顺势追问“为亲人讨公道,就能用暴力吗?”,打破单一情绪判断;
接着聚焦《水浒传》两个片段,用“行为拆解图”分析: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先帮金翠莲脱身,再教训郑屠,失手致死)、林冲帮李小二(暗中提醒,不直接冲突),引导孩子区分“事实”(行为本身)与 “观点”(对 “侠义” 的评价);
引入“正当防卫”概念,提问“鲁智深的行为算正当防卫吗?为什么?”“林冲的‘暗助’,是否更符合当下法治思维?”,结合罗翔《法治的细节》观点,让孩子明白 “侠义需有尺度,不能突破法律底线”;
最后问“如果身边有人受欺负,你会学鲁智深直接动手,还是像林冲先想办法?”,让孩子结合生活实际在“情理共情”与 “理性法治”间找到平衡。
这种从“情绪判断”到“法理分析”,再到“现实应用”的思考,让孩子不再只看“侠义”的表面,更懂“正义需有规则”的深层逻辑。
03有审美的表达
让思考“既有理又有情”
《水浒传》谁更适合当领导
孩子在学习中一定会遇到竞选班干部的问题!不管是竞选者还是投票者,要如何提升自己的竞选优势或者如何选出合适的班干部呢?
《水浒传》课堂从“王伦、晁盖、宋江谁更有领导人气质?”出发,结合《领导力21法则》(导航法则、增值法则等),让孩子填“梁山领导人竞选表”,从“制胜力”“凝聚力”等维度量化评分,还得写“竞选口号”——有孩子给晁盖写“公平分利,人心齐!”,给宋江写“谋长远,招安稳!”,让抽象的领导力变具体;
最后写“选班长”论述小文,要求先明确“班级需要什么样的班长”(如“能帮同学解决矛盾”“公平安排任务”),再结合三位人物的领导力,说清“选晁盖式/宋江式班长”的理由。有孩子写道:“我选晁盖式班长,因为咱们班同学需要公平,像晁盖分金那样不偏心,才能让大家愿意一起参与班级活动,就像梁山兄弟那样团结。”
这种“从文本分析,到现实选班长表达”的过程,既有对人物的理性拆解,又有对班级需求的情感考量,孩子不只是“分析故事”,更是用思辨力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03
思辨力,是给孩子最好的“抗风险资产”
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托尼·瓦格纳(Tony Wagner)早在AI技术出现和发展之前,就已经探讨了21世纪人们所需的7项生存技能:
在他看来,仅仅掌握阅读、写作和数学的基本技能已经不再足够了,新时代要求我们都要知道如何去思考——推理、分析、评估数据、解决问题以及有效地沟通。这些不再是只有社会精英才需要掌握的技能,它们是所有人都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
当AI能生成标准答案,当信息洪流不断冲击认知,唯有“会思考世界”的孩子才能保持清醒。
我们的多元思辨读书课,能帮孩子养成三个终身受益的习惯:
✅面对问题时,不满足“一个答案”,会找“更多解释”;
✅表达观点时,不只用“我觉得”,更会用“我证明”;
✅看待世界时,能理解“不同视角”,更能坚持“自我判断”。
这或许就是思辨的终极意义:不是培养“正确的孩子”,而是培养“会看懂世界的孩子”。
真人教练,小班直播上课,带领孩子进入书籍和展开讨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支持孩子的读写。
多元思辨读书课是中信集团与三五锄教育为6-15岁孩子设计的分级阅读系统,以分年级、直播课的方式进行,独家百科书单,教练式思辨引导,激发孩子对书籍的兴趣,启发孩子独立思考,系统提升思辨力,实现百科知识的迁移应用。覆盖全国350多个城市,40万+年度用户参与课程,并见证孩子的思辨成长。
多元思辨读书课
有观点的思考 运用逻辑推理的辨析 有审美的表达
来源:粲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