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30条冷知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3 11:30 1

摘要:他的导师是数学家艾萨克·巴罗,巴罗发现牛顿的才华后,主动辞去“卢卡斯数学教授”职位(剑桥最高荣誉教职之一),让给仅26岁的牛顿,这是科学史上罕见的“让贤”。

1、牛顿1642年出生时是早产儿,体重仅3磅(约1.36公斤),医生断言他“活不过一周”,但他最终活了84岁。

2、他出生前3个月,父亲(与他同名艾萨克·牛顿)就因肺炎去世;3岁时母亲改嫁,他从小由外婆抚养,童年缺乏家庭温暖。

3、少年时牛顿曾被迫辍学帮母亲务农,但他沉迷读书,常把农具丢在田里去躲着看书,母亲无奈只能同意他重返学校。

4、中学时牛顿曾是“问题学生”,因被同学欺负后发奋学习,才从成绩垫底逆袭成全校第一。

5、他早年对机械充满兴趣,曾用木头制作“自动马车”——靠齿轮传动,能由人在后方推动前进,在当地小有名气。

6、1661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时,牛顿最初主修神学(当时剑桥的核心学科),后来因对数学和自然哲学的兴趣,才偷偷转向相关研究。

7、他的导师是数学家艾萨克·巴罗,巴罗发现牛顿的才华后,主动辞去“卢卡斯数学教授”职位(剑桥最高荣誉教职之一),让给仅26岁的牛顿,这是科学史上罕见的“让贤”。

8、牛顿在剑桥读书时生活费拮据,靠给贵族学生当“仆人”(帮整理笔记、打扫房间)赚取学费,直到后来获得奖学金才摆脱困境。

9、1665-1666年剑桥因瘟疫关闭,牛顿回到家乡伍尔索普,这两年被他称为“奇迹之年”——他在此期间独立思考出万有引力雏形、微积分基本思想、光的色散原理。

10、他在剑桥的宿舍曾因做实验“闯祸”:一次炼金术实验引发小火,差点烧毁宿舍的书籍,被校方警告后才收敛。

11、研究光学时,牛顿曾做过自残式实验:用一根细针戳进自己的眼球与眼窝之间,转动针尖观察光线变化,差点导致失明,只为验证“光的感知与眼球结构的关系”。

12、他发明反射望远镜时,为避免镜片透光率问题,亲自磨制玻璃镜片,每天磨6-8小时,持续数月,手指磨出茧子甚至流血,最终做出仅15厘米长却远超当时折射望远镜的设备。

13、我们熟知的“苹果落地”故事,并非牛顿本人记载——是他晚年的朋友威廉·斯蒂克利在回忆录中提及,后来伏尔泰将其翻译传播到欧洲,才成了家喻户晓的传说,牛顿从未在著作中提过“苹果”。

14、牛顿发明微积分后,最初称其为“流数术”,并在1669年写成手稿,但因担心争议,直到1736年(他去世7年后)才由学生整理出版,比莱布尼茨的微积分论文晚了52年。

15、他在《光学》一书中提出“光的微粒说”,与惠更斯的“波动说”对立,这场争论持续了200多年,直到20世纪量子力学提出“波粒二象性”才得以统一。

16、牛顿终身未娶,也无已知亲密伴侣,他在日记中写道“婚姻会带来无尽的麻烦,不如专注于思考”,甚至拒绝过亲戚介绍的相亲对象。

17、他是极端“工作狂”:经常连续工作18-20小时,助手回忆“他很少在凌晨2点前睡觉,有时工作到天亮,只睡3-4小时就起床继续”,还常忘记吃饭,需要助手提醒。

18、牛顿不擅长社交,甚至有点“社恐”:在皇家学会的会议上,他很少主动发言,除非讨论的是自己熟悉的研究,且说话语速快、逻辑密,常让听众跟不上。

19、1699年牛顿放弃剑桥教授职位,担任英国皇家造币厂厂长——这并非挂名,他主导货币改革,引入新铸币技术,打击伪币,甚至深夜突袭造币厂检查,防止工人舞弊。

20、他在造币厂的年薪约2000英镑(相当于现在30万英镑以上),远超剑桥教授的薪水,让他从“穷学者”变成当时的富人,晚年生活优渥。

21、牛顿晚年沉迷神学,撰写了150万字的神学手稿,试图通过《圣经》中的“密码”计算世界末日,他认为世界将在2060年左右终结,还批判罗马天主教会是“反基督者”。

22、1703年牛顿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任职24年(直到去世),期间他推动学会扩招,改善财务状况,但也因独断专行被批评“把学会变成了自己的实验室”。

23、1705年他被女王安妮授予爵士爵位,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因科学成就封爵的人(此前爵士多为军人、政治家),封号仪式罕见地在剑桥三一学院举行,而非伦敦王宫。

24、他担任剑桥三一学院院长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禁止学生酗酒、赌博,要求教师定期授课,还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被称为“三一学院的改革者”。

25、1727年牛顿去世,葬礼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英国王室和名人的安葬地),有1000多人参加,包括王室成员、政府官员和科学家,他是第一个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科学家。

26、牛顿的墓碑上刻着“自然与自然的定律,都隐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说,让牛顿来吧!于是,一切都变得光明”,这句话出自诗人亚历山大·蒲柏,是牛顿科学成就的经典注脚。

27、他曾研究过“永动机”:早期尝试设计一种“不需要外力就能持续运动的机器”,但多次实验失败后,他意识到“永动机违背自然规律”,并在后来的著作中明确反对永动机设想。

28、他在剑桥任教时,讲课内容过于深奥,经常只有2-3个学生听课,有时甚至没人来,他也不介意,照样对着空教室讲课,认为“知识本身就是目的,有没有听众不重要”。

29、牛顿收藏了超过2000本书,其中70%是神学、炼金术和历史书籍,科学类书籍仅占30%,可见他晚年对非科学领域的痴迷远超科学。

30、如今我们用的“牛顿”(力的单位),是1889年国际计量大会确定的,并非牛顿在世时命名——科学家用他的名字纪念其在力学上的贡献,这是对科学家的最高致敬之一。

来源:人文历史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