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大赛如何回归本真:不要重量不重质,不要猎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7 07:36 2

摘要:在过去的时光里,我们成功举办了十几场规模不一的观鸟比赛。在这众多的赛事中,我亲身经历并目睹了太多饶有趣味且发人深省的现象,这些现象实在是极具探讨价值,非常值得专门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和交流。

我本人是很抵制观鸟大赛这类活动的。但是,不是坚决反对举办这类活动,毕竟这是一个很好的普及生态知识、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孩子年轻人加入观鸟队伍的一个好途径。

之所以抵制,是看了太多这类不规范的比赛,对其中一些做法很反感。

以下是我的一位观鸟赛组织者朋友的讲述,分享出来,让大家自己思考评判。

在过去的时光里,我们成功举办了十几场规模不一的观鸟比赛。在这众多的赛事中,我亲身经历并目睹了太多饶有趣味且发人深省的现象,这些现象实在是极具探讨价值,非常值得专门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和交流。

就拿其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来说,众多参赛者在参与观鸟比赛时,那状态简直就跟参加一场刺激的寻宝游戏别无二致。他们的心思完全集中在寻找那些极为罕见的鸟种之上,对于常见的如普通的麻雀、白头翁等鸟类,根本连一眼都懒得去看。

特别是那些充满活力与好奇心的孩子们,当他们一听说有观鸟比赛,脑海中便立刻充斥着一个念头,那就是努力去寻找别人未曾见过的鸟种。在他们单纯的认知里,似乎只要找到了稀罕的鸟,这场比赛就能稳操胜券。同时,一个更不好的现象是,他们会很鄙夷那些只能发现常见鸟的同学或者小伙伴。而只有发现了其他人没有看见的鸟的,才会有优越感。

这种功利化的观鸟倾向,正在悄然消解观鸟活动的本质意义。当孩子们举着望远镜匆匆掠过枝桠间跳动的麻雀群,错过的不仅是普通鸟类振翅时独特的羽毛纹理,更是观察生命多样性的宝贵契机。事实上,那些被视作“寻常”的鸟类,在生态系统中同样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白头翁梳理羽毛时的专注姿态,麻雀在枝头叽叽喳喳的社交互动,都藏着自然界最鲜活的生存智慧。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唯稀有论”的评判标准,正在重塑孩子们对自然观察的价值认知。某小学观鸟社团的指导老师曾无奈地提到,有孩子为了“抢注”新发现的鸟种,甚至编造记录数据;还有家长在比赛前偷偷查阅鸟类分布地图,试图走捷径寻找冷门鸟种。这些行为看似能在比赛中拔得头筹,实则让观鸟沦为一场数据堆砌的虚荣竞赛。

反观北欧一些国家的自然教育实践,他们将观鸟比赛设计成“生态日记挑战赛”,要求参赛者用绘画、文字等形式记录不同鸟类的习性、行为,哪怕是最常见的鸽子也能成为优秀观察案例。这种注重过程与深度的引导方式,反而让孩子们在日复一日的观察中,逐渐理解每个物种都是生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学会用平等与敬畏之心对待所有生命。或许,当我们放下对稀有物种的偏执追逐,放慢脚步去聆听每一声鸟鸣,才能真正触摸到自然观察的灵魂。

来源:清风翰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