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来一则关于美国空军将B-21“突袪者”这一代隐形的战略轰炸机的改造的“猛料”就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据美国《空天部队》杂志和“战区”网站的报道,美国空军正秘密研究将B-21“突袪者”这一代隐形的战略轰炸机改造为空对空导弹的武库机,用于将来对付的高端的空战。由
近来一则关于美国空军将B-21“突袪者”这一代隐形的战略轰炸机的改造的“猛料”就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据美国《空天部队》杂志和“战区”网站的报道,美国空军正秘密研究将B-21“突袪者”这一代隐形的战略轰炸机改造为空对空导弹的武库机,用于将来对付的高端的空战。由此可见,这一计划的出台也就成为了美军在第六代战斗机(NGAD)项目受挫后的又一应急之举,更令人惊呼“B-21要跨界当战斗机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轰炸机打空战”的设想,根源在于美国空军下一代战机计划的严重困境。NGAD项目因成本失控而陷入僵局,单价可能高达3亿美元,远超美军预算承受能力。与此同时,美国空军现有主力隐形战机F-22和F-35的载弹量有限,在“大国竞争”背景下难以应对规模化的空中对抗。
一边是买不起的六代机,一边是不够用的五代机,美军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即将服役的B-21,试图让它“兼职”承担部分空战任务。
尽管从技术的角度上B-21都具有一定的独特的优势,但能否真正胜任这一角色还需要我们对其所处的战略地位、所能发挥的战略作用等多方面的因素作出深入的分析和评估才能够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结论。可谓一机独尊的“隐身王者”,其飞翼式的隐身设计使其在雷达的探测下几乎不再具有可辨性,其所能反射的雷达的能量甚至可能低于B-2的0.3平方米。
这也就表明,B-21能够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过敌方的防空网络,径直逼近那些高危的空域。更为重要的是,B-21配备了超大的内置弹舱,能够携带多达数十枚的超远程空对空导弹,比如正在研制阶段的AIM-260,这让它摇身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空中导弹库”。
一架B-21所具备的火力,能和由多架战斗机所组成的编队相提并论,这在压制敌方机群或者预警机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战略意义。另外,B-21运用的是开放式系统架构,这种架构可以快速把新功能整合进来,在未来,它说不定能成为无人机的“空中指挥核心”,对“忠诚僚机”协同作战进行指挥调度。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设想其实也碰上了相当棘手的难题。说到底,B-21不过就是一款轰炸机罢了,它采用的那种飞翼式设计,机动性方面自然没法和战斗机相提并论。一旦被敌方战机在近处咬住不放,想靠做几个机动动作摆脱对方,那基本是没啥指望了。但更值得注意的就是B-21的传感器系统的设计主要以对地的攻击为主,对空中目标的探测能力就相对的有限,甚至还需要依赖F-35等的战机或预警机来为其提供目标的初步的数据。
美军对B-21的“空战化”探索并非突发奇想。早在2019年,美国太平洋空军少将斯科特·普莱斯就提出,B-21的隐身与网络战能力可使其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第六代飞机”。2022年,防长奥斯汀也曾强调B-21能胜任“情报收集到战斗管理”的全套任务。可见,美军对B-21的定位早已超越传统轰炸机范畴,试图将其打造为多功能渗透平台。
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B-21目前产能有限,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仅计划首批生产21架,第二批19架尚未签约。若要改造为武库机,还需解决武器舱适配、火控系统升级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实现。而美军内部对此也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应优先保证B-21执行对地打击等核心任务,而非冒险投入空战。
从全局形势来分析,B-21“跨界”计划背后,实际上折射出了美军在高端装备研发过程中所存在的焦虑心态。
伴随反隐身的技术不断的加快发展,传统的隐身战机的相对的优势也就逐渐的被削弱了,而六代机的项目又因其所涉及的技术的壁垒以及成本的膨胀都使其步履维艰。B-21的“空战化”尝试,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对未来战争形态的一种前瞻——隐身、网络化、分布式打击正成为新趋势。
尽管以“拆东墙补西墙”的应急之计暂时地将美军的空中优势的危机给化解了出来,但其是否能真正的化解美军的空中优势的危机就还得时间来检验了。
来源:三金武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