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位老铁,今天给大家爆个猛料!最近美国有个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C轮融资后估值直接飙到390亿美元,相当于2700亿人民币!这可把特斯拉、波士顿动力这些老牌玩家都甩在后面了。但你知道吗?这家公司能这么牛,中国供应链的功劳可不小!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人形
各位老铁,今天给大家爆个猛料!最近美国有个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C轮融资后估值直接飙到390亿美元,相当于2700亿人民币!这可把特斯拉、波士顿动力这些老牌玩家都甩在后面了。但你知道吗?这家公司能这么牛,中国供应链的功劳可不小!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人形机器人界的黑马”背后的故事。
2022年,Figure刚成立的时候,创始人Brett Adcock到处找投资,结果没人搭理他。每个月100万美元的开销,差点让公司撑不下去。但人家没放弃,硬是用一年时间把机器人的核心部件设计出来了。
转机出现在2023年,A轮融资7000万美元,接着B轮6.75亿美元,贝索斯、微软、英伟达都来了,估值涨到26亿。到了今年C轮,直接融资超10亿美元,估值翻了15倍!这速度,比坐火箭还快啊!
思考: 这让我想起当年的特斯拉,也是从没人看好到全球车企市值第一。Figure的崛起,是不是也预示着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特斯拉时刻”要来了?
创始人Brett Adcock可不是一般人,被称为“马斯克2.0”。他中学就开始创业,2012年搞了个线上人才市场Vettery,后来卖了1亿美元。接着又搞电动垂直起降飞机,公司上市后市值57亿美元。2022年,他一头扎进人形机器人领域,创立Figure,目标是把机器人带进家庭和商业场景。
关键技术: 2023年推出的Figure 01,能搬箱子、学做咖啡,还能自主学习。去年又搞出自研的Helix模型,号称“机器人界的ChatGPT”,直接让机器人的学习效率翻倍。
质疑声: 虽然Figure和宝马合作,但一开始宝马工厂就一台机器人,还只在非生产时段用。Brett回应说视频只展示了一台,但实际规模在扩大。不过这也引发了大家的疑问:Figure的技术到底有多成熟?
Figure能有今天,中国供应链功不可没。汇丰研报显示,Figure的关节、轴承由长盈精密提供,谐波减速器来自绿的谐波,镁合金外壳是旭升集团做的,无刷电机来自兆威机电。这些零件占Figure核心硬件成本的62%!
全球地位: 摩根士丹利报告说,全球人形机器人100家关键企业,56家在中国。绿的谐波的谐波减速器全球市占率超30%,长盈精密的关节寿命测试达10万次,远超行业平均。
成本优势: 中国厂商在低成本、高效率上太厉害了。同样一个谐波减速器,绿的谐波卖给Figure 1200元,卖给国内同行只要800元。这就是规模效应!
思考: 这让我想到当年苹果供应链,中国工厂靠低成本、高效率成了全球制造中心。现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供应链是不是也要复制这个模式?
虽然Figure估值高,但竞争对手也不少。特斯拉的Optimus V3设计基本完成,计划2026年量产,单台成本控制在5000-6000美元。波士顿动力被现代收购后,也在加速商业化。
中国厂商崛起: 宇树科技的G1系列起售价9.9万元,优必选的Walker S2能自主换电,7×24小时工作。今年7月,优必选还拿下近1亿元的汽车工厂订单。
未来挑战: Figure虽然技术领先,但量产能力还不行,月产能只有50台。特斯拉Optimus的月产能规划是1000台,差距不小。而且Figure的减速器高度依赖日本企业,成本占比25%,国产替代还需要时间。
思考: 人形机器人行业就像一场马拉松,现在Figure暂时领先,但后面特斯拉、中国厂商追得很紧。谁能先解决量产和成本问题,谁就能笑到最后。
中国供应链虽然强,但核心技术比如高精度传感器、AI算法还在国外手里。国内厂商要想真正崛起,得做到这几点:
1. 加大研发投入: 像优必选,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超30%,Walker S2的自主换电技术就是硬实力。
2. 拓展应用场景: 除了工业,家庭、医疗、教育都是机会。智元机器人的灵犀X1,已经能炒菜、叠衣服了。
3. 加强国际合作: 宇树科技和德国客户合作,优必选进入蔚来、比亚迪工厂,都是很好的例子。
思考: 当年华为靠研发投入和全球化布局,成了全球通信设备巨头。中国机器人厂商能不能复制这个路径?
Figure的崛起,是资本、技术和供应链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供应链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我们不能只做“世界工厂”,还要做“技术创新者”。
互动话题: 你觉得中国厂商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弯道超车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风险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基于独立思考,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做出决策。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来源:健聊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