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麦生产过程中,杂草防除是保障产量与品质的关键环节,化学除草因高效、便捷的特点,成为当前主流的防除方式。然而,化学除草效果受多种环境与作物自身因素影响,盲目用药易导致防效不佳、作物药害或环境污染等问题。实践表明,严格遵循“看出苗情况、看土壤墒情、看气温”的“
在小麦生产过程中,杂草防除是保障产量与品质的关键环节,化学除草因高效、便捷的特点,成为当前主流的防除方式。然而,化学除草效果受多种环境与作物自身因素影响,盲目用药易导致防效不佳、作物药害或环境污染等问题。实践表明,严格遵循“看出苗情况、看土壤墒情、看气温”的“三看”原则,是提升小麦化学除草科学性与安全性的核心前提,对实现小麦绿色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看出苗情况:精准匹配作物长势,规避药害风险
小麦出苗阶段是自身抗逆性较弱的时期,同时杂草出苗进度与小麦生长状态存在差异,只有精准判断出苗情况,才能确定最佳施药时机与药剂类型,避免药害发生并提升除草针对性。
(一)看小麦出苗整齐度与苗情强弱
1. 出苗整齐度的判断标准:施药前需观察麦田整体出苗情况,若小麦出苗率达到85%以上,且幼苗高度普遍达到3-5厘米、具有2-3片真叶,此时小麦根系已初步发育,对除草剂的耐受度显著提升;若出苗率低于70%,或存在大量弱苗、病苗(如受根腐病、纹枯病影响的幼苗),此时小麦自身代谢能力弱,施药后易出现叶片发黄、生长停滞等药害症状,需先通过补肥、防病等措施改善苗情,待苗情稳定后再进行化学除草。
2. 特殊苗情的处理方式:对于晚播小麦,因积温不足导致出苗缓慢、苗情偏弱,需适当延迟施药时间,待幼苗生长至3叶1心期后再用药;对于免耕播种的小麦,若田间存在秸秆覆盖过厚导致的出苗不均问题,需先清理局部过厚秸秆,确保幼苗正常生长后,再根据整体苗情确定施药计划,避免因秸秆遮挡导致药剂接触杂草不充分,同时防止弱苗受药害影响。
1. 杂草种类的识别与药剂选择:不同杂草对除草剂的敏感性差异显著,需根据出苗杂草类型选择针对性药剂。若田间以禾本科杂草(如看麦娘、日本看麦娘、菵草)为主,可选用炔草酯、甲基二磺隆、唑啉草酯等药剂;若阔叶杂草(如猪殃殃、播娘蒿、荠菜、繁缕)占比高,需选用氯氟吡氧乙酸、双氟磺草胺、苯磺隆等药剂;若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混合发生,应选择复配药剂(如炔草酯+双氟磺草胺)或采用“禾本科除草剂+阔叶除草剂”的混合施药方案,确保各类杂草均能得到有效防除。
2. 杂草密度的把控与施药策略:当田间杂草密度较低(每平方米杂草数量少于15株),且以幼苗期杂草(2-3叶期)为主时,可采用常规剂量施药,既能达到防除效果,又能减少药剂用量;若杂草密度较高(每平方米杂草数量超过25株),或部分杂草已生长至4叶期以上,需适当增加药剂用量(不超过推荐剂量的10%),并确保喷雾均匀,避免漏喷;若杂草已进入分蘖期或拔节期,化学防除难度显著增加,此时应结合人工拔除,减少杂草对小麦养分的争夺。
二、看土壤墒情:优化药剂作用环境,提升防除效果
土壤墒情直接影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扩散、渗透与杂草吸收效率,适宜的墒情能为药剂发挥作用提供良好条件,而墒情过干或过湿均会降低除草效果,甚至引发药害。
1. 适宜墒情的标准:施药前需检查土壤墒情,以0-10厘米土层为观察对象,若用手抓握土壤能成团,落地后轻轻一碰即散,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60%-70%,即为适宜墒情。此时土壤湿润且不泥泞,除草剂喷雾后,部分药剂能附着在杂草叶片表面被吸收,另一部分会渗透至表层土壤,形成药膜,对未出苗的杂草种子萌发产生抑制作用,实现“封杀结合”的防除效果。
2. 适宜墒情下的施药技巧:在适宜墒情条件下,应选择晴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施药,避免正午高温导致药剂蒸发过快;喷雾时需控制喷头高度(距地面30-40厘米),确保雾滴均匀覆盖杂草叶片,每亩用水量保持在30-40公斤,使药剂能充分湿润杂草,提升吸收效率。
(二)墒情过干的危害与应对措施
1. 过干墒情的判断与问题:若0-10厘米土层手抓即散,无法成团,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50%,则为墒情过干。此时杂草叶片会关闭气孔,减少水分蒸发,同时叶片表面角质层增厚,药剂难以附着和渗透,导致杂草对药剂的吸收量大幅下降,防除效果显著降低;此外,干旱环境下小麦自身也处于缺水状态,对除草剂的耐受度下降,易出现药害。
2. 过干墒情的应对方法:若墒情过干且短期内无降雨,需先对麦田进行灌溉(采用喷灌或滴灌方式,避免漫灌导致土壤板结),灌溉后2-3天,待土壤墒情达到适宜标准后再施药;若无法灌溉,可适当增加每亩用水量(至45-50公斤),并在药剂中加入适量的植物精油类助剂(如有机硅助剂),增强药剂的黏附性与渗透性,缓解干旱对除草效果的影响。
(三)墒情过湿的风险与处理方式
1. 过湿墒情的判断与隐患:若0-10厘米土层手抓成团后不易散开,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80%,或田间存在积水,即为墒情过湿。此时土壤透气性差,小麦根系呼吸受阻,长势减弱,对除草剂的代谢能力下降,易引发药害;同时,过多的水分会稀释杂草叶片表面的药剂浓度,导致药剂流失,降低防除效果,且积水区域还可能出现药剂淋溶,对土壤环境造成潜在影响。
2. 过湿墒情的处理策略:若墒情过湿,需先清理田间排水沟,排除积水,待土壤表层稍干(土壤相对含水量降至75%以下)、田间无明显泥泞后再施药;施药时应选择无风或微风天气,避免药剂随水滴漂移至邻近敏感作物(如油菜、蔬菜);若田间杂草已进入快速生长期,可适当缩短排水后至施药的间隔时间,但需严格控制药剂用量,避免过量用药加重药害风险。
三、看气温:遵循作物与杂草生理规律,保障用药安全
气温是影响小麦、杂草生理活动及除草剂降解速度的关键因素,适宜的气温能促进杂草对药剂的吸收与代谢,同时确保小麦能正常降解药剂,减少药害发生;气温过高或过低均会打破作物与杂草的生理平衡,影响化学除草效果。
1. 适宜气温的标准:小麦化学除草的适宜气温为10-20℃,且施药后24小时内无大幅度降温(降温幅度不超过5℃)。在此温度范围内,杂草叶片气孔开放,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正常,对药剂的吸收速度快、吸收量大,且药剂在杂草体内能顺利传导至生长点,发挥杀草作用;同时,小麦的酶促反应活跃,能将体内吸收的少量药剂快速降解,避免药剂积累造成药害。
2. 适宜气温下的施药时机选择:在10-20℃的温度区间内,应优先选择晴天施药,避免在阴天或多云天气用药(阴天光照不足,杂草光合作用弱,药剂吸收效率降低);若一天内气温波动较大,可选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之间施药,此时气温处于一天中的较高水平,且光照充足,有利于药剂发挥作用。
1. 低温的判断与风险:当气温低于8℃,或施药后24小时内可能出现霜冻(气温低于0℃),即为不适宜施药的低温环境。低温会导致杂草叶片气孔关闭,新陈代谢减缓,药剂吸收量减少,且药剂在杂草体内的传导速度变慢,杀草作用延迟,甚至出现“只伤不杀”的情况,导致杂草后期恢复生长;同时,小麦在低温环境下酶活性降低,药剂降解能力下降,易造成药剂在体内积累,引发叶片发紫、生长迟缓等药害症状,严重时会导致幼苗死亡。
2. 低温环境的应对方法:若预报未来几天气温持续低于8℃,需推迟施药时间,待气温回升至适宜范围后再用药;若因杂草防控需求必须在低温前施药,应选择气温相对较高的时段(如中午12点至下午2点),并选用低温耐受性较强的药剂(如炔草酯对低温的耐受性优于甲基二磺隆),同时减少药剂用量(按推荐剂量的80%-90%使用),避免药害;施药后若遭遇霜冻,需及时对麦田喷施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溶液),缓解药害对小麦的影响。
1. 高温的判断与问题:当气温高于25℃,即为不适宜施药的高温环境。高温会导致药剂喷雾后快速蒸发,雾滴在杂草叶片表面停留时间缩短,吸收量减少,同时高温还可能引发药剂分解,降低药效;此外,高温环境下小麦蒸腾作用旺盛,易出现水分胁迫,对除草剂的耐受度下降,且部分除草剂(如苯磺隆)在高温下易发生漂移,对邻近敏感作物造成药害。
2. 高温环境的应对措施:若气温高于25℃,应避免在正午时段施药,可选择清晨(上午8点前)或傍晚(下午5点后)气温相对较低时用药;施药时需增加每亩用水量(至40-50公斤),降低药剂浓度,减少药剂蒸发;若田间杂草生长旺盛,可在药剂中加入适量的抗蒸腾剂,缓解小麦水分胁迫,同时增强药剂的稳定性;此外,高温天气下应严格控制施药范围,避免药剂漂移,尤其在邻近种植油菜、棉花等敏感作物的地块,需留出足够的隔离带。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