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点进去一看,连美国国会都连夜加班,11月火速通过一条“你敢走我就断粮”的法案,瞬间把玩笑升级成硬刚。
“联合国要搬家?
”——刷到这条热搜时,不少人第一反应是:又吹牛。
可点进去一看,连美国国会都连夜加班,11月火速通过一条“你敢走我就断粮”的法案,瞬间把玩笑升级成硬刚。
纽约总部大楼值100多亿美元,搬一次家得砸300-500亿,钱从哪来?
更尴尬的是,1947年签的《总部协定》写着:想挪窝,五常得全部点头。
光这一条,就够呛。
俄罗斯、中国、美国,谁愿意把自家门口的“外交舞台”拱手让人?
但不满是真的。
过去六年,126张签证被卡,28国代表原地干瞪眼,连开会都凑不齐人。
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在大会上直接开炮:“东道主把大门当遥控器,按一下就让谁失声,这还叫联合国?
”话音没落,60多个国家排队抢话筒,三分之二的嗓子都在喊:换地儿!
最骚的操作在上海。
教科文组织把全球STEM教育所直接扔进浦东,开发署的可持续发展中心也跟着落地,一口气规划出“联合国长三角集群”。
老外以为只是办事处,结果中方甩出时间表:2026年底之前,再拉五个机构入伙,真把“分部”干成“第二总部”。
有人猜中国想接盘,外交部连忙摆手:“别cue,我们不抢主场,只欢迎同事来串门。
”一句话把热度按下去,却给南方国家留了想象:既然上海行,那迪拜、圣保罗、开普敦凭什么不行?
数字时代也添乱。
Zoom把会场搬进云端,“虚拟总部”成了新谈资——秘书长古特雷斯干脆拉了个高级别小组,2026年交作业:以后到底还需不需要挤在纽约岛上吵架?
美国这次反应很直白:走可以,钱包留下。
国会法案白纸黑字,一旦启动迁址,每年40多亿的会费立刻断流。
说白了,联合国账上30%的预算还指着华盛顿,真撕破脸,工资都发不出。
可留在纽约,麻烦也不小。
签证武器化只是冰山一角,会议室天花板漏水、电梯老掉牙、安保年年涨价,成员国私下吐槽:交着最贵的物业费,开着最憋屈的会。
于是出现折中方案——“多中心”模式。
纽约留牌子,日内瓦、内罗毕、上海各扛一块业务,谁爱来谁来,东道国想卡签证也卡不住。
听起来像“分家”,其实是“合租”,预算摊平,风险分散,还能给南方国家刷存在感。
当然,理想很骨感。
非洲想拉去内罗毕,阿拉伯集团挺迪拜,拉美吆喝巴拿马,欧洲死咬日内瓦,亚洲再推新加坡,投票能吵到下一代。
最现实的结局可能是“拖着”。
古特雷斯的工作组先给装修方案:把纽约楼修一修,再立个“流动峰会”机制,年会轮流办,让大家轮流当东道主过过瘾,面子上过得去,里子暂时不动。
但对普通人来说,大戏才刚开始。
以后刷新闻,可能看到联合国气候大会在里约沙滩闭幕、人权理事会在首尔直播、维和峰会跑到卢旺达开,热搜词条越来越像世界杯申办。
一句话,联合国会不会搬家没那么快,但“西方主场”的独家档期,确实到头了。
下次再有人吐槽“国际秩序不公平”,至少能回一句:那就换个地方吵架,吵给全世界看。
来源:梦幻原野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