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晚点LatePost》发布的2025年8月“BIG 6+1”新能源品牌加权平均售价数据引发行业热议。该数据通过“车型次低配价格×品牌内销量占比”的计算方式,呈现了七大主流新能源品牌的价格定位:鸿蒙智行以38.10万元居首,理想汽车34.90万元紧随其后
近期,《晚点LatePost》发布的2025年8月“BIG 6+1”新能源品牌加权平均售价数据引发行业热议。该数据通过“车型次低配价格×品牌内销量占比”的计算方式,呈现了七大主流新能源品牌的价格定位:鸿蒙智行以38.10万元居首,理想汽车34.90万元紧随其后,特斯拉29.67万元位列第三,而此前常被视为“高端代表”的蔚来汽车,均价则为26.85万元,低于理想8.05万元。这份榜单不仅折射出各品牌的市场定位差异,更围绕“价格与价值匹配度”“计算口径合理性”等话题,引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
从数据本身来看,七大品牌的均价梯度清晰,直观反映了不同品牌的目标用户圈层。鸿蒙智行能以38.10万元的均价领跑,核心得益于问界M7、M9等中高端车型的热销——这些车型搭载华为ADS智驾与鸿蒙座舱,主打“技术溢价”,吸引了愿意为高端智能体验付费的用户;理想汽车34.90万元的均价,则与其“家庭高端SUV”的定位深度绑定,L7、L8、L9等车型覆盖30万-50万区间,且凭借大空间、长续航等优势,成为不少中产家庭的首选,即便有L6等相对入门的车型分流,整体销量结构仍以中高端车型为主;特斯拉29.67万元的均价,受Model 3/Y两款主力车型影响较大,虽有Model S/X等高端车型支撑,但后者销量占比低,拉低了品牌整体均价。
而蔚来26.85万元的均价引发的争议最多。有网友提出“若算上BaaS电池租用方案,蔚来实际购车门槛更低”——以ES8为例,选择BaaS方案可立减10万-15万元,用户实际支付的车价大幅降低,这部分用户的购车成本未被完全计入加权均价,可能导致数据“虚高”;更关键的是,蔚来旗下萤火虫车型(定位20万级)、乐道品牌(主打中端市场)的销量占比逐渐提升,尤其是萤火虫车型,8月销量占品牌总销量约25%,直接拉低了品牌整体均价。有行业观察者指出:“蔚来的品牌策略是‘全价位覆盖’,从20万级到60万级都有车型,而理想坚持‘不做30万以下车型’,两者的产品矩阵不同,直接对比均价未必公平。”
网友的讨论进一步聚焦在“均价是否能代表品牌高端度”这一核心问题上。支持理想的网友认为,“34.90万元的均价超过特斯拉,说明理想的国产豪华地位已坐稳”,其产品始终围绕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大空间、舒适性配置、无续航焦虑等优势,让用户愿意为“精准需求满足”付费;但也有反对声音指出,“理想销量中增程式车型占比高,而蔚来以纯电为主,两者技术路线不同,均价对比缺乏可比性”,甚至有人质疑“理想靠‘堆配置’拉抬价格,而蔚来的换电服务、用户社区等隐性价值,未被计入均价计算”。
针对蔚来均价的争议,还有网友提出“计算口径的合理性”问题。有观点认为,此次数据采样的是“车型次低配价格”,但蔚来部分车型的次低配与主销配置价差较大——以ET5为例,次低配价格约29万元,而选装NOMI、高级音响等配置后的主销版本价格超32万元,若仅以次低配价格计算,可能低估了实际成交均价;此外,蔚来的BaaS方案本质是“车电分离”,用户虽前期购车成本低,但需长期支付电池租金,若将租金成本分摊到购车成本中,其实际“拥有成本”可能高于表面均价,这一点也未在此次数据中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网友提出“单月数据存在偶然性”,认为“8月数据可能受短期因素影响,如蔚来萤火虫刚上市销量冲高、理想L9新款交付峰值等,若拉长到全年,各品牌的均价可能会有明显变化”。例如,有网友预测“10月蔚来ES8(40万以上)若成为销量主力,其均价可能会回升”,而理想若后续推出更入门的车型,均价也可能出现波动。此外,鸿蒙智行的均价能否维持高位,也取决于后续是否有中端车型上市——若问界M5等相对入门的车型销量提升,其均价可能会有所下降。
从行业视角来看,这份均价榜的意义不仅在于“排名”,更在于反映新能源市场的竞争趋势:一方面,“技术溢价”成为高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鸿蒙智行、蔚来、理想均在智驾、座舱、服务等领域打造差异化优势,试图通过“价值提升”而非“价格战”吸引用户;另一方面,品牌的“价格定位”逐渐与“用户需求”深度绑定,理想的“家庭导向”、蔚来的“用户社区”、鸿蒙智行的“华为生态”,都让均价背后的“用户价值感知”变得更加重要——单纯的价格高低已不能完全代表品牌实力,能否让用户觉得“物有所值”,才是长期竞争的关键。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份均价榜可作为购车决策的“参考坐标”:若追求高端智能体验且预算充足,鸿蒙智行、理想的中高端车型是优选;若注重性价比与品牌口碑,特斯拉、小鹏的车型更贴合需求;若需要灵活的购车方案,蔚来的BaaS模式值得考虑。但需注意的是,均价仅反映品牌整体定位,具体车型的配置、性能、售后服务等,仍需结合自身需求综合评估——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非单纯追求“高价高端”。
未来,随着各品牌产品矩阵的进一步完善(如蔚来乐道品牌的更多车型上市、理想可能推出的纯电车型),新能源品牌的均价格局或许会迎来新的变化。但无论如何,这份8月均价榜已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看到新能源市场的定位差异与竞争逻辑,也为行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来源:湖北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