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名句摘要:陆羽(733-804年),名疾,一名疾,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或云自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出生后就被父母遗弃在竟陵(今湖北天门县)郊外的西湖之
陆羽(733-804年),名疾,一名疾,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或云自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出生后就被父母遗弃在竟陵(今湖北天门县)郊外的西湖之滨,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被智积禅师收养,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智积禅师开始教习陆羽读书属文,习诵佛经,但他志向不是成为僧人,在此期间,陆羽还学会了煮茶等事务。天宝元年(742年),陆羽从龙盖寺出走,在杂戏班学习木偶和参军戏。天宝五载(746年),陆羽在一次官宴演艺时被竞陵太守李齐物所赏识,受竟陵太守李齐物赏识前往火门山(今湖北省天门市西北)学习。天宝十载(751年到至德二载(757年),陆羽两度出行寻茶,在此期间,他对西部和中部地区的茶事有了充分了解,为以后著书作了初步准备。乾元二年(759年),陆羽访问睦州、婺州后,来到杭州,写下《天竺灵隐二寺记》。上元初年(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天下益知饮茶矣。大历四年(769年),陆羽到越州,拜访尚书郎鲍防,担任制茶监督。大历五年(770年),他游历苏州虎丘山,又游无锡,写下《游惠山寺记》。贞元二年(786年),陆羽移居洪州玉芝观,并到庐州考察茶事。贞元三年(787年),怀素与陆羽相识并相交。陆羽亲自为怀素写下了《僧怀素传》。贞元十年(794年)移居苏州,五年后又回湖州。贞元二十年(804年)冬天,陆羽在湖州去世,葬杼山。
茶者。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茶经》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茶经》
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茶经》
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却可以明志。《茶经》
要解口渴,就喝汤水;要排忧解闷,就喝酒;要清醒头脑,就喝茶《茶经》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茶经》
茶者,南方之嘉禾也。《茶经》
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茶经》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茶经》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茶经》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经》
《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茶经》
黔中生恩州、播州、费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茶经》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经》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六羡歌》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茶经》
啜苦咽甘,茶也。《茶经》
春来欲作独醒人,自汲寒泉煮茗新《茶经》
不羡黄金罍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入台。《六羡歌》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茶经》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
来源:生活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