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奥希替尼作为EGFR突变型(19Del/21L858R)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标准治疗,其全球疗效数据已获FLAURA试验验证。然而,中国人群中奥希替尼的真实世界疗效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仍缺乏系统研究。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中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真实世界研究揭示奥希替尼在EGFR突变NSCLC中国患者中的疗效差异,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新依据
奥希替尼作为EGFR突变型(19Del/21L858R)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标准治疗,其全球疗效数据已获FLAURA试验验证。然而,中国人群中奥希替尼的真实世界疗效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仍缺乏系统研究。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发布了一项重要研究,首次在中国人群中全面评估了奥希替尼一线治疗的疗效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疾病分期(IIIA/IVA vs IVB)和预后营养指数(PNI)是影响PFS的独立因素,为临床实践中的个体化治疗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医学界肿瘤频道特对这一研究进行深度解读,并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研究背景自2019年奥希替尼获批EGFR突变(19Del/21L858R)NSCLC一线治疗适应症以来,其在中国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与全球数据相比,中国患者接受奥希替尼治疗的疗效特征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与疾病特征、营养状态或基因突变谱相关尚不明确。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开展的这项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中国EGFR突变NSCLC患者接受奥希替尼一线治疗的疗效差异,并探索了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研究特别关注了疾病分期、营养状态等可干预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填补了中国人群真实世界数据的空白。
研究方法这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接受奥希替尼一线治疗的EGFR突变NSCLC患者。研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基线特征、治疗反应和生存数据。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包括安全性和客观缓解率(ORR)[1]。
研究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评估预后因素,并创新性地应用限制性平均生存时间(RMST)进行补充分析。统计软件使用Stata 17.0和R 4.3.1完成。
▌患者特征与总体疗效研究共纳入74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7.1个月(95%CI:14.1-21.2)。整体人群的中位PFS为16.3个月(95%CI:13.2-20.3),与全球数据基本一致。安全性方面,常见不良事件为皮疹、口腔黏膜炎、腹泻等,多数为1-2级。
▌关键预后因素分析疾病分期:IIIA/IVA期患者中位PFS显著优于IVB期患者(25.1 vs 15.0个月,P=0.035)
营养状态:PNI≥39.4的患者中位PFS显著长于PNIP=0.030)
基因突变:19del突变患者PFS数值上优于L858R突变(25.1 vs 16.2个月),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435)
多因素分析证实,疾病分期和PNI是PFS的独立预测因素。RMST分析进一步显示,高PNI患者在治疗前13.6个月的PFS获益较对照组延长1.5个月(P=0.116)。
讨论研究结果显示,整体人群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6.3个月,与全球数据基本一致。深入分析发现,IIIA/IVA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IVB期患者,这一差异可能反映了肿瘤负荷对治疗反应的影响。更值得关注的是,研究首次在中国人群中证实营养状态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预后营养指数较高的患者显示出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这些发现提示,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除了考虑基因突变特征外,还需综合评估患者的疾病分期和营养状态等临床因素。
本研究的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角度看,研究首次在中国人群中系统评估了奥希替尼的疗效特征,填补了重要的知识空白。研究发现疾病分期和营养状态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这一发现拓展了我们对靶向治疗作用机制的理解。传统上,我们主要关注肿瘤的分子特征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而这项研究提示患者的整体状态同样重要。
从实践角度看,研究结果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IVB期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的随访和更积极的治疗策略;对于营养状态较差的患者,营养干预可能成为改善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这些发现为优化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局限性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样本量相对有限(n=74),可能影响统计效力,尤其是在亚组分析中。例如,19del与L858R突变亚组间的PFS差异虽存在数值趋势,但未达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不足有关。但研究发现不同突变类型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这为未来的精准治疗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外,回顾性设计可能存在选择偏倚和信息偏倚,部分临床或实验室数据的缺失也可能影响结果的全面性。营养状态仅通过PNI评估,未纳入其他营养或炎症指标,未来需多维度、前瞻性设计进一步验证。研究人群来自单一中心,其结论在外推至更广泛的中国人群时需谨慎。
临床意义这项研究的价值在于揭示了临床特征对靶向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提示,对于晚期或营养状态较差的患者,可能需要采取更积极的监测和支持治疗策略。特别是预后营养指数这一简单易得的指标,可以作为临床评估的重要补充,帮助识别可能从早期干预中获益的患者群体。这些发现为优化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改善高风险患者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在当前精准医疗的背景下,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在关注肿瘤分子特征的同时,不应忽视患者的整体状态。只有综合考虑肿瘤特征和患者特征,才能真正实现个体化治疗。
未来研究方向基于本研究的发现,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营养干预对靶向治疗效果的影响,探索改善高风险患者预后的有效策略。同时,需要开展更大样本的研究来验证不同突变亚型的疗效差异,并开发整合临床特征和生物标志物的预后预测模型。这些研究方向将有助于推动非小细胞肺癌的精准治疗迈向新高度。
这项研究为奥希替尼在中国EGFR突变NSCLC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首次系统评估了疾病分期和营养状态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强调,在精准医疗时代,需要综合考量患者的基因特征和临床状态,才能实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这些发现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思路。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有望进一步提高NSCLC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