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变绿洲 荒漠绽新颜——库布其沙漠治理纪实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2 08:00 1

摘要: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代代治沙人接续奋斗,库布其沙漠已有6000多平方公里披上“绿装”,入黄泥沙量显著减少,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在祖国北疆的辽阔版图上,库布其沙漠如一条黄色巨龙,盘踞在黄河“几字弯”南岸。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代代治沙人接续奋斗,库布其沙漠已有6000多平方公里披上“绿装”,入黄泥沙量显著减少,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库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实践。

  今年9月,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办。记者深入这片中国第七大沙漠,探访和记录沙区人民改善生态、守护家园、保卫黄河的时代壮举。

  母亲河畔褪去“黄衫”披“绿装”

  75岁的白七劳,生活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柴登嘎查,这里南邻沙漠,北依黄河。库布其沙漠曾以每年10米的速度北侵,嘎查的农田和草牧场不断被侵蚀吞没,黄河也难堪重负。

  20世纪80年代末,时任柴登嘎查党支部书记的白七劳,带领全嘎查村民栽下16公里长的林带,有效遏制了沙漠北侵。白七劳感慨:“几代人就谋了这一件事。”

  这是2025年9月10日拍摄的库布其沙漠北缘锁边林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库布其沙漠长约400公里、最宽处约50公里,总面积约1.41万平方公里。沙区干部群众一代接着一代干,在库布其沙漠北缘筑起420公里的锁边林草带,让沙漠逐年退离黄河。

  在锁边林草带和库布其沙漠之间,一条长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的“光伏长城”治沙带正在拔地而起。

  站在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观景台,雄踞沙海的蓝色光伏板一望无际,光伏板下沙生植被欣欣向荣。“我们通过掺拌红泥和生物肥,改良了光伏区的土壤,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达拉特旗能源局工作人员杨超说。

  这是2025年9月10日拍摄的位于库布其沙漠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光伏基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一蓝一绿两道“长城”并驾齐驱、互为补充、融合发展,共同筑起阻止库布其沙漠侵蚀母亲河的生态廊道。

  在沙漠腹地,沙区干部群众通过修建穿沙公路、开展“十大孔兑”生态治理,将寸草不生、飞鸟难越的浩瀚沙海分割成一个个治理单元。

  行驶在今年5月通车的达拉特旗巴音至蒲圪卜公路,黝黑的沥青路穿过沙漠,道路两侧草方格绵延不绝。项目施工负责人张皓科介绍,大型施工机械在库布其沙漠的应用已十分普遍,这条约17公里的路仅用时37天就实现了通车。“为防止刚修好的路被风沙掩埋,路修到哪里,草方格就打到哪里。”

  这是2025年6月7日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拍摄的黄河“十大孔兑”之一的黑赖沟流域(无人机照片)。该流域生态已明显改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鄂尔多斯市林草局副局长柳天云说,当地形成了以路划区、路定沙阻、路进沙退、路通业兴的“以路治沙”治理模式。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穿沙公路总里程4247公里,推动生态治沙面积约433万亩。

  “十大孔兑”是指10条黄河一级支流,自南向北穿透库布其沙漠直通黄河,是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为协调好水沙关系,鄂尔多斯市对“十大孔兑”逐一“开方治病”。当地总结出“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袍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沟底筑坝淤地穿靴子”等综合治理模式。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数据显示,“十大孔兑”水土流失面积,已由2011年的8223平方公里降低到2024年的4251平方公里。

  这是2025年6月6日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拍摄的库布其沙漠中的一处绿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如今,库布其沙漠治理率已达40%。库布其沙漠东段的准格尔旗,与沙漠“死磕”的数十年间,完成治理面积272.6万亩,全旗植被综合盖度达到76.2%,实现了“沙中找绿”向“绿中找沙”的蜕变。

  在锁边林草带、光伏治沙带、淤地坝、绿化带等立体防护网络守护下,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较1995年减少570万亩,近10年减少向黄河输沙约3亿吨。通过生态治理结合光伏治沙的模式,到2030年将实现库布其沙漠沙化土地全面治理。

  重新定义人与沙漠的关系

  “沙漠能不能成为我们的朋友?”钱学森和第一代治沙人宝日勒岱对话时曾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库布其沙区人民给出了肯定答案。

  敖特更花出生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在她的记忆中,家门口就是一座大沙丘。“在旗里修第一条穿沙公路之前,我满脑子想的只有逃离这里。”

  2025年9月12日,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治沙人敖特更花在库布其沙漠里铺设沙障。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1997年第一条穿沙公路在杭锦旗破土动工,为敖特更花的生活带来转机。从给修穿沙公路的司机做饭,到投身治沙造绿,建立合作社和绿化工程公司……敖特更花和许多留在沙区的农牧民一样,在沙海中实现致富增收。“今年我带领50多名农牧民参与8000亩治沙和20000亩灌木平茬项目,每人每天至少能挣300元。”

  穿沙公路修通后,为建设“光伏长城”拉运物料打下了基础。鄂尔多斯市能源局副局长刘瑞宗介绍,“光伏长城”工程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800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约5500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4900万吨。

  治理沙漠不仅重塑了生态,更激活了沙区经济。通过推行“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模式,农牧民广泛参与生态治理、光伏板清洗、后期管护等工作,带动沙区38万农牧民就近就业。2024年,全市林草产业总产值达75亿元,已建成碳汇林285万亩。

  这是2025年9月3日拍摄的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库布其沙漠里的七星湖景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绿海中“留白”的原始沙漠风貌,是宝贵的文旅资源。鄂尔多斯市依托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库布其沙漠,打造沙漠生态文化旅游带,每逢旅游旺季和节假日,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银肯塔拉等沙漠旅游区便开启“人从众”模式。2024年,鄂尔多斯市沙漠类景区接待游客超22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8亿元。

  2025年9月10日,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治沙人冯慧在库布其沙漠里查看沙生植物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这几年最大的感受是库布其的风变温柔了。”39岁的冯慧生长在沙区,从9岁开始就跟着父亲治沙植绿。在风沙肆虐的旧时光里,种下去的玉米种子时常被狂沙埋没。“植被挡住了风沙,耕地有了生态屏障,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冯慧说。

  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中国经验

  9月16日,站在鄂尔多斯“沙戈荒”中北部新能源大基地的光伏蓝海前,乌兹别克斯坦林草发展和荒漠化防治局处长穆拉特巴伊·加尼耶夫感慨道:“看到库布其沙漠的‘光伏长城’我感到很震惊,我的国家也有沙化土地,库布其的治沙模式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2025年9月2日,工程机械在库布其沙漠里的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朔方新能源大基地施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举办,正值全球荒漠化挑战加剧之际。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布的最新数据,全球40%的土地已经退化,影响到全球近一半的人口。库布其沙漠治理实践证明:荒漠化防治与高质量发展可以同频共振。

  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自2007年创办以来,始终聚焦荒漠化治理和绿色经济发展,推动达成了“国际社会应携手努力让荒漠造福人类”等重要共识,促成了多项双边、多边合作倡议和协议,开展了“沙特百亿棵树灌木种质工程和立体光伏治沙工程”等国际合作项目,推广了微创气流植树、草方格固沙等技术模式。

  论坛开幕式上,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亚丝明·福阿德在视频致辞中高度评价中国荒漠化治理成效。她表示,中国政府、企业、社区并肩携手,同心协力把荒漠变成生命之源,给予了世界启示。

  近年来,很多发展中国家向中国学习防治荒漠化的经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刘国洪表示,中国政府将积极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义务,落实“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动倡议,建设中阿、中蒙和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持续加大对发展中国家荒漠化防治技术和项目支持。

  2025年9月12日,工人操作机械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里铺设沙障。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现在我们治沙已经告别了人海战术,飞播无人机、植树机器人、灌木平茬机、沙障铺设机等先进机械设备应用广泛,75%的机械治沙率将治沙效率提升5倍以上。”柳天云说,科学治沙不仅依托技术的创新,更要坚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深入推进防沙治沙新理念、新模式、新场景示范应用。

  从人与沙对抗,到人与沙共生,如今的库布其沙漠正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篇章。

  文字记者:刘伟、恩浩、王靖

  海报设计:李梦帆

  视频记者:达日罕

  统筹:陈炜伟、马晶、冯筱晴

来源:新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