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3点的冰箱,还在不知疲倦地嗡鸣着,像一颗孤独的心脏,在寂静的夜里跳动。
凌晨3点的冰箱,还在不知疲倦地嗡鸣着,像一颗孤独的心脏,在寂静的夜里跳动。
这时候,窗外的天还没亮透,只有星星点点昏黄的灯光,勉强勾勒出城市的轮廓。
很多人还在梦乡里,可对于有些家庭来说,这却是“战斗”的开始。
“妈,你又起来了?”
还没等我从睡意中完全抽离,就听到厨房里传来母亲轻微的挪动声,还有那熟悉的、带着一点点沙哑的声音:“快去,锅里温着粥呢,一会儿凉了。”
那一刻,我心里泛起一股暖流,像梅雨季清晨,木甑里升腾起的湿润蒸汽,带着糯米的清甜,一点点包裹住全身。
这种感觉,是那些网红店里,撕开预制菜塑料膜时,永远感受不到的。
那种冰冷、光滑、程式化的触感,和母亲手中那口用了二十多年的、边缘已经有些掉瓷的搪瓷锅,简直是两个世界。
“椿天任性”,老一辈人嘴里常念叨的这句话,现在听来,多了几分催促,也多了几分珍贵。
头些天,父亲还兴冲冲地跑去郊外,说是要给我采点新鲜香椿。
回来的时候,他一边把那一小把带着露水的香椿递给我,一边絮絮叨叨:“明年,还有没有春天哦?”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我听不太懂的感慨,又有点像在自言自语。
我当时只觉得他老人家有些多愁善感,直到我自己开始琢磨这些“椿天”里的门道,才隐约明白了那种“顺应天时”的饮食哲学,原来承载的是一份对生命无常的敬畏。
香椿这东西,说起来,也是个“娇气”的宝贝。
它不像韭菜那样,随随便便就能割了又长,而是有着自己的节奏。
采摘的时节,讲究得很。
太早了,味道不够浓郁;太晚了,就带了点涩味。
而且,这东西吧,还有点“毒性”,听老一辈人说,要是不焯水,吃着会“闹肚子”。
这“闹肚子”,其实是民间一种朴素的智慧,懂得去芜存菁,保留最精华的部分。
就像《黄帝内经》里说的“司岁备物”,就是要顺应四时变化,在最恰当的时节,取最适宜的食材。
只不过,古籍里的“备物”,多了几分求道修身的意味;而我们老百姓家里的“备物”,则更接地气,带着柴米油盐的烟火气。
父亲带回来的香椿,被我小心翼翼地洗净,准备做一道“香椿炒蛋”。
这道菜,听起来简单,但要做好,也有不少讲究。
首先,就是那关键的焯水。
水要烧得滚烫,香椿进去,只需几十秒,立刻捞出,迅速过凉水。
这一步,不仅是为了去除那一点点涩味,更是为了锁住它那股特有的、能瞬间吞进整片田野的甘香。
然后,就是切末。
切得要细,要均匀,这样才能让每一缕香椿的香味,都充分地“融进”蛋液里。
说到蛋液,这又是另一门学问了。
我用的不是简单的打散,而是要用到“山药+蛋”的组合。
山药60克,大概是一个中等大小的量,加上一个鸡蛋,搅打5分钟。
你会发现,山药那特有的粘性,会让蛋液变得更加浓稠,炒出来的时候,会有一种特别的“挂糊”感,口感会更加嫩滑,而且,山药本身也富含膳食纤维,对身体也好。
这10分钟的“折腾”,可不是瞎忙活,它带来的,是比那些网红店里,用机器打出来的、毫无生气的预制蛋液,要丰富得多的口感和营养。
油温的控制,也是这道菜的灵魂。
油不能太热,否则香椿的香味还没散发出来,就已经被高温“逼”走了。
180℃,是比较稳妥的温度。
当金黄的蛋液裹着暗红的香椿末下锅,瞬间,“滋啦”一声,一股混合着泥土芬芳和鸡蛋香气的烟火气,就炸开了。
那香味,浓郁得仿佛把整个春天都搬进了厨房。
我看着锅里,蛋液慢慢凝固,香椿的绿色点缀其间,像一幅泼墨画。
这时候,我脑子里闪过一个画面:外婆以前做馄饨的样子。
她总是坐在小板凳上,一手捏着饺子皮,一手沾点水,飞快地包着。
她的手指,粗糙有力,带着常年劳作的痕迹,却包出来的馄饨,个个都饱满可爱。
那时候,家里没啥好吃的,但外婆做的馄饨,总能让全家都吃得心满意足。
我总觉得,那种味道,不仅仅是食材本身的味道,更是她手心的温度,是她对我们满满的爱。
后来,母亲开始用烤箱。
她学会了做各种西式甜点,蛋糕、饼干,满屋子都是香甜的味道。
她觉得,这是进步,是更好的生活。
但有时候,我还是会怀念外婆那一口一口手工包出来的馄饨,那种带着点“粗糙”,却无比真诚的味道。
现在,轮到我了。
我不会像母亲那样,追求那些花哨的摆盘和昂贵的食材。
我更喜欢用最家常的食材,做出最温暖的味道。
比如这道香椿炒蛋,我会在里面加一点点切得极细的火腿丁,增加一丝鲜味。
或者,有时候,还会用它来卷饼,配上昨晚剩下的卤牛肉,就是一顿完美的早餐。
“早饭好了,快过来吃!”
我喊了一声,母亲应着,然后听到父亲在客厅里说:“哎,这香椿,炒得就是不一样,这颜色,这味道,比外头卖的好吃多了!”
那一刻,我心里涌起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满足。
这种满足,不是来自于被多少人点赞,也不是来自于多少流量,而是来自于一种被认可,来自于一种被需要,来自于一种,把家常的温暖,用最直接的方式,传递出去的感觉。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谁还有时间做这些?
可你想过吗?
当你在凌晨3点,听到冰箱的嗡鸣声,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当你闻到那股混合着泥土和鸡蛋的香气,看到父亲脸上满足的笑容;当你拿起筷子,夹起那泛着诱人色泽的香椿炒蛋,你会不会觉得,那些早起半小时,或者多花一点点心思,都是值得的?
那些网红店里的“速食”,或许能满足你一时的口腹之欲,但它们永远无法替代,那份来自家里的、带着温度的、扎实的味道。
就像那句古话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句话,不是说一定要用多么名贵的食材,也不是说一定要多么复杂的烹饪技巧,而是说,对待食物,要有一颗敬畏之心,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去创造。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香椿冒头的时候,不妨试着去采摘,去感受它在指尖的触感,去闻它那独特的香气。
然后,用滚烫的水,把它“洗礼”一遍,再细细地切末,和蛋液混合,用180℃的油温,把它“唤醒”。
当那股熟悉的香气在厨房里弥漫开来,你会发现,你不仅仅是做了一道菜,你是在和春天对话,是在和家人分享,是在用最朴素的方式,延续着一份,关于家的味道,关于生活的哲学。
也许,你也会像父亲一样,在某个瞬间,突然感慨一句:“明年,还有没有春天哦?”
但我知道,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珍惜,每一个春天,都会如期而至,带着它最美好的馈赠。
而我们,也总能在那些最平凡的烟火气里,找到最治愈的力量。
至于那些“3滴油≈跑步机忏悔10分钟”的梗,我一直觉得,健康这事儿,说到底,还是得靠自觉。
但如果,能用这种有点“暴力”的方式,让你多动动筷子,少动动手指,那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关怀吧。
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胃,更是承载幸福的重要载体。
所以,下次,当你还在纠结早餐该吃点啥的时候,不妨试试这道香椿炒蛋。
不需要什么复杂的工具,也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
你只需要一颗愿意去尝试的心,和一点点,对家人的爱。
相信我,那味道,绝对比你想象的,要温暖得多。
对了,如果你家里有那种掉瓷的搪瓷锅,下次炖肉的时候,不妨试试用它。
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锅,炖出来的肉,总有一种,怎么都说不出来的,老味道。
就像我母亲,她每次用那口锅炖汤,总会想起她小时候,外婆给她熬的药。
也许,这就是食物和记忆,最奇妙的联结吧。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
在那些最寻常的日子里,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温暖的味道,然后,和家人一起,慢慢品味。
这,或许就是“早妈美食”想要传递的,最朴素的幸福。
来源:花样美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