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背叛,她成“寒刘”远走他乡:人类的算法,算不出真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2 12:00 1

摘要:《人类的算法》,戈舟讲述的女主人公刘宁和算法之间,就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打开手机,各种信息纷至沓来。

我们在网络的世界里自由遨游,随心所欲而又酣畅淋漓。

没有多少人留意,网络世界其实被各种算法主宰。

连同一头扎进网络世界的我们。

但是算法真的能算尽所有,包括在网络世界遨游中的我们吗?

也许能,也许不能。

《人类的算法》,戈舟讲述的女主人公刘宁和算法之间,就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背叛当然只能来自于马龙,她的丈夫。

刘宁从不曾想过自己会遭遇背叛,马龙那样一个对什么都不太认真的人,有她已经足够,怎么可能会背叛她呢。

她无法想象马龙背着她和别的女人欢好的场景,那对于她来说太陌生,陌生到哪怕马龙亲口告诉她,也同样感觉不真实。

彼时的她正值孕期,马龙主动向她坦白所有,态度不以为意。

仿佛他说的是出门顺手买瓶酱油之类的小事,不值一提。

仿佛他说的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道听途说,和他们自己的小日子隔着十万八千里。

事情的严峻性与马龙不以为意的态度形成巨大的落差,晴天霹雳以云淡风轻的形式表现出来,刘宁瞬间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恍惚中她竟以为一切都不太像是真的。

她被塞进严峻与不以为意的张力中,失去了正常感知的能力。

或许她被这当头一棒打蒙,头脑中只能一片空白。

或许她仅仅是在保护自己,毕竟这种事情,感知越敏锐,心灵就越痛苦。

痛苦固然是痛苦,但空空洞洞的痛苦被剥了皮抽了筋,再不能凌虐她,也再不能被她认为是一种真实的痛苦。

也许可以无关痛痒,谁知道呢。

刘宁的肚子一天天变大,事态也逐渐平息。

她以为都过去了。

可她仍旧无从区别悲伤与不悲伤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情绪与情绪的边界既像是被抻长了,又像是被压缩了。

她会在前一秒莫名地笑,后一秒便可以无端的哭。

她将一切都归咎为产后抑郁。

据说,这类疾病的发病率在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三十之间。

如此高的概率,真的能让她长舒一口气。

所有不堪的事实,因此变得正当起来。

没什么大不了的,近三分之一的女人,和她的状态一般无二。

她只是那么多那么多同款女性中的一个。

埃及、开罗,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那些年,刘宁去过世界许多地方。

她的个性和思维方式在许多人眼里都不太像是一个中国人,许是如此,国际贸易这样的工作对她才显得格外适合。

公司主营纺织机械设备,最初她负责人资,后来转去和外国人打交道。

一个又一个展会,从巴黎到杜塞尔多夫,从卡拉奇到开罗。

自动络纱及传送系统,洗漂机械,面料处理机,粗纱机,倍捻机。

研判潜在的进入者,上游供应商与下游买方的议价能力,替代品威胁……

一年之中,可能一半时间她都需要倒时差。

这对她而言并不是问题,包括很多人视为难关的口语,同样难不倒她。

但她适应不了随时发生的职场暧昧。

有意无意的试探弥漫在旅途,入住酒店后甚至有人会明目张胆主动出击。

她学不会虚与委蛇,没法轻描淡写圆场,尴尬与剑拔弩张无可避免。

圈内人于是私下送给她一个绰号,美其名曰“寒刘”。

寒刘就寒刘吧,她翅膀渐硬,组建了自己的团队,辞掉了难以合作的人,挑选了可以合作的人。

两者之间的分野简单清晰,她唯求属下真诚。

附加的一个条件是不能太漂亮。

这个附加条件,其实也与她的唯求有关——

她固执地以为,漂亮本身,便是与真诚无法共存的特质。

四人团队很快组建好,他们结伴飞跃大西洋,又结伴飞跃太平洋。

借此,她也部分飞跃了被丈夫马龙背叛的创伤。

那一次,她无意被杜塞尔多夫集市广场的钟声震撼,遂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发在私人微博上,配文只有四个字:

钟声响起。

谁知竟有人给她发来私信,询问钟声在哪里。

她近乎本能地回了句,这并不重要。

对方回信让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只有一句话:

“重要的是,你把我拍了进去。”

阴差阳错,她就这样与一位同行产生交集,渐渐习惯互道晚安。

终于在另一次展会上,她如赌博般向对方发送一组如密码般的数字。

那是她的房间号码。

她赌对方也来参展,或许就住在同一家酒店里。

没过多久,门被敲响,接下来的一切都发生得顺理成章。

她和他都没有太多朋友。

黑暗中他说起自己微博关注别人的数目。

一百五十。

那代表人类认知能力被允许承载的极限,人际关系毫无限制地增多只能导致超载,而超载就意味着翻车。

这个著名的定律,来自英国人罗宾·邓巴。

“这就是人类的算法。”他说。

寂静中,她想,他们应该是彼此的一百五十分之一吧。

她在他的身上慢慢体会到一种感觉,一种不同于丈夫马龙对什么都不以为意的感觉。

那是一种被关心、被珍视、被呵护的感觉。

直到有一天,她千里奔赴对方的家,晚饭是她做的,吃完饭后碗也是她洗的,突然她就感到有些委屈。

夜里,当对方深情款款地说出那句“嫁给我吧”时,她的回应变成了沉默。

并没过多久,她收到他的私信,简简单单,只有四个字:

“我结婚了。”

再后来,她从原公司离职,通过自己努力转行成为一名职业心理咨询师,面对求助者,她善用数学那纯粹理性的方法运算出解救之道。

只是她的方法在女儿那里却是经常失效。

这是另一种算法的限制吗?

她不知道,她知道的是当年一把搂过小小的女儿时,她曾搂得那么紧。

如果可以,她但愿自己能一直这样紧紧地搂住女儿呢。

不是一百五十,不是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三十,她是将百分之百的无数的自己搂在了怀里。

《人类的算法》,算法或许可以算出很多,但唯独算不出她的全心全意。

兜兜转转,她似乎终于明白,爱不是算法,只有不爱才是。

真正的自我,不在于被何种模型定义,而在于我们主动选择去爱、去相信、去拥抱那些无法被量化的瞬间。

这,或许正是我们对抗被“算尽”命运的最优解。

来源:人生边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