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建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开了五年的汽修店,会因为一次偶然的路过而彻底改变命运。
声明:本故事存在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赵建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开了五年的汽修店,会因为一次偶然的路过而彻底改变命运。
那天下午,一辆军用吉普车在他的修理厂门前停下,车上走下来一个威严的中年军官。
军官看了看修理厂的招牌,又看了看正在修车的赵建国,突然问道:"师傅,你以前在哪上班?"
赵建国愣了一下,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十九年的军旅生涯,他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
那些关于战机、关于机密、关于荣誉的往事,都被他深深埋在心底。
然而,当这位军官的目光扫过修理厂里那些被精心保养的工具时,一切都无法隐瞒了。
01
赵建国的汽修店开在永安市的郊区,是一间不起眼的小店面。
门口挂着"建国汽修"的招牌,字体有些褪色,显得有些陈旧。
店里只有他一个人,既当老板又当师傅。
五年来,他凭借精湛的技术在当地小有名气。
无论多复杂的汽车故障,到了他手里总能药到病除。
邻近几个村子的人都愿意把车开到他这里来修。
"建国师傅的手艺没得说,我这车别人修了三次都没修好。"
村民老李竖着大拇指说:"到了建国这里,一次就搞定。"
赵建国今年四十七岁,个子不高但很结实。
常年的机械工作让他的双手布满了老茧。
他话不多,总是低着头专心工作。
客人来了也只是点点头,很少主动聊天。
但他的技术确实过硬,从不糊弄客人。
能修的绝不换,能小修的绝不大修。
这种实在的作风为他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建国人实在,从不乱收钱,技术还好。"
这是客人们对他最多的评价。
赵建国的妻子叫王秀芬,在镇上的纺织厂上班。
两人的儿子赵军已经上大三了,学的是计算机专业。
一家三口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也算安稳。
每个月修车的收入加上妻子的工资,供儿子上学还绰绰有余。
赵建国很满足现在的生活。
平静、安稳,没有什么波澜。
他喜欢这种简单的日子。
每天早上七点开门,晚上八点关门。
修修车,挣点钱,养家糊口。
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
但是,有时候命运总喜欢跟人开玩笑。
越是想要平静的人,越容易遇到不平静的事。
02
这天下午,赵建国正在修一辆面包车的发动机。
这是村里王大爷的车,已经开了十几年了。
发动机老是熄火,其他修理厂都说要大修。
但赵建国仔细检查后发现,只是火花塞和进气道有些问题。
他正专心致志地调试着发动机参数,突然听到门外有汽车停下的声音。
赵建国抬头看了一眼,是一辆军用吉普车。
墨绿色的车身,车牌是军用牌照。
他有些奇怪,这里很少有军车经过。
车门打开,下来一个穿着军装的中年男人。
男人大约五十岁左右,军衔是大校。
身材挺拔,步伐稳健,一看就是久经沙场的军人。
"师傅,你好。"军官走进修理厂,客气地打招呼。
赵建国连忙放下手中的工具,擦了擦手上的油污。
"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军官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在修理厂里转了一圈。
他的目光很犀利,似乎在观察着什么。
看了看墙上整齐摆放的工具,又看了看地上的零件。
"这些工具保养得很好,摆放也很有规律。"军官说道。
赵建国有些紧张,不知道对方想要表达什么。
"我平时比较注意保养工具,好的工具才能修好车。"
军官点了点头,走到一排扳手前面。
这些扳手被赵建国保养得锃亮,按照尺寸大小整齐排列。
"这种摆放方式很专业,一般的汽修师傅做不到这么规范。"
赵建国的心跳开始加快,他感觉对方似乎看出了什么。
"我以前在国企工作过,养成了整齐的习惯。"
他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自然一些。
军官又走到修理台前,看了看正在修的面包车。
"这车的问题应该不大,但你修得很仔细。"
"发动机的每个部件都被你拆得很干净,这种精细程度不一般。"
赵建国越来越紧张,额头开始冒汗。
他感觉对方不是一般的军官,观察力太敏锐了。
"修车嘛,就要认真仔细,不然对不起客人的信任。"
军官继续观察着修理厂的每个角落。
他发现赵建国的工作台上放着一些特殊的工具。
那些工具的精度和规格都远超普通汽修的需要。
而且保养得非常好,显然经常使用。
"师傅,我能问一下,你以前在哪上班吗?"
这个问题来得很突然,赵建国愣了一下。
03
赵建国的心里开始打鼓,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如果说实话,可能会带来很多麻烦。
如果撒谎,以对方的眼力肯定能看出来。
"我...我以前在机械厂工作。"他支支吾吾地说道。
军官的眼神变得更加锐利,显然不太相信这个答案。
"什么机械厂?做什么工作的?"
赵建国感觉自己的谎言很快就要被拆穿了。
"就是普通的机械厂,修修机器什么的。"
军官走到一个工具箱前,里面放着一些精密的测量仪器。
"这些仪器很专业,普通机械厂用不到这么高精度的设备。"
"而且保养得这么好,说明你很懂这些东西。"
赵建国知道自己的秘密快要暴露了。
这些工具都是他当年在部队时使用的。
退伍的时候,部队允许技术骨干带走一些个人用品。
他舍不得这些陪伴了十九年的"老伙计"。
所以悄悄带了出来,一直保存到现在。
"师傅,我看你的手法很专业,应该受过专门的训练。"
军官的话越来越直接,让赵建国无处可躲。
"我...我就是自学的,时间长了就熟练了。"
"自学?"军官笑了笑,"自学可学不出这种精度。"
他指着修理台上的面包车发动机说:
"你刚才拆解发动机的手法,标准得像教科书一样。"
"每个步骤都严格按照规范来,这不是自学能达到的水平。"
赵建国的额头汗水越来越多。
他知道对方已经看出了端倪,再撒谎也没用了。
但是十九年来的习惯让他不敢轻易透露身份。
部队的保密纪律已经深深印在他的骨子里。
即使退伍了,有些东西还是不能随便说的。
"师傅,你不用紧张,我只是好奇。"
军官的语气变得温和了一些。
"我也是搞技术出身的,看到高手就忍不住想交流一下。"
赵建国稍微放松了一点,但还是很警惕。
"您是做什么工作的?"
"我在空军某部工作,也是搞飞机维修的。"
听到"飞机维修"这几个字,赵建国的瞳孔瞬间收缩了一下。
虽然只是一瞬间,但还是被敏锐的军官捕捉到了。
"师傅,你听到飞机维修为什么会有反应?"
04
赵建国意识到自己暴露了,但还是努力保持镇定。
"没什么,就是觉得飞机维修很高大上,我们修车的比不了。"
军官摇了摇头:"不对,你刚才的反应不是敬佩,而是熟悉。"
"一个从来没接触过飞机的人,不会有那种眼神。"
赵建国知道自己遇到高手了。
对方的观察力太强,任何细微的表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师傅,我们能坐下聊聊吗?"军官说道。
赵建国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
两人坐在修理厂的休息区,气氛有些沉默。
"师傅,我姓陈,叫陈志明。"军官主动介绍自己。
"我是空军某航空兵师的装备部长,负责战机维修工作。"
听到这个介绍,赵建国的心跳更快了。
这个级别的军官,在部队系统里可不是小人物。
"你好,我叫赵建国。"他只能如实介绍自己的名字。
陈志明点了点头:"建国师傅,我能看看你的那些工具吗?"
赵建国知道躲不过了,只能打开工具箱给他看。
陈志明仔细观察着每一件工具。
这些工具的规格、精度、保养状况,都让他越来越确信自己的判断。
"这套工具是航空级别的,民用根本买不到。"
"而且保养得这么好,说明你很懂它们的价值。"
赵建国沉默了,不知道该说什么。
"建国师傅,我再问你一次,你以前真的没在部队干过?"
陈志明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赵建国看着对方认真的表情,知道再隐瞒下去也没意义了。
而且从刚才的对话中,他也感觉到陈志明不是坏人。
"我...我确实在部队待过。"他终于开口承认了。
"但是已经退伍五年了,现在就是个普通的汽修师傅。"
陈志明的眼中闪过一丝兴奋:"我就说嘛,你的技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能告诉我你在哪个部队吗?"
赵建国犹豫了一下:"西北空军某航空兵团。"
"航空兵团?"陈志明更加兴奋了,"那你肯定接触过战机维修!"
赵建国点了点头:"我是机务维修兵,主要负责战机发动机保养。"
"干了多少年?"
"十九年。"
陈志明倒吸了一口凉气:"十九年的机务兵?那你可是老师傅了!"
在空军系统里,机务维修兵是技术含量最高的兵种之一。
能干十九年的,基本都是技术骨干。
05
陈志明的态度突然变得更加热情。
"建国师傅,不对,应该叫赵师傅!"
"十九年的机务兵,那可是宝贝啊!"
赵建国有些不好意思:"都过去了,现在就是个修车的。"
"修车?你这是大材小用啊!"陈志明显得很激动。
"像你这样的技术人才,应该继续为国家服务!"
赵建国摇了摇头:"我年纪大了,跟不上新技术了。"
"而且家里人也需要我照顾,部队的生活太辛苦。"
陈志明理解地点了点头。
他知道很多老兵退伍后都面临这样的选择。
家庭和事业之间很难平衡。
"赵师傅,你在部队主要维修什么机型?"
"歼-8、歼-10,还有一些运输机。"赵建国回答道。
陈志明眼中的兴奋更加明显了。
这些都是主力战机,技术含量很高。
能维修这些飞机的技师,在部队里都是宝贝疙瘩。
"那你的技术水平应该很高,有没有获得过什么荣誉?"
赵建国有些不好意思:"也没什么,就是干了些本职工作。"
"别谦虚,十九年的机务兵,肯定有很多故事。"
赵建国想起了部队的那些岁月。
确实,那十九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
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
有战友的情谊,也有离别的不舍。
但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他不想多提。
"都过去了,现在最重要的是过好眼前的生活。"
陈志明看出了赵建国的想法,没有继续追问。
但是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想法。
像赵建国这样的技术人才,绝对不应该埋没在小镇上。
国家现在正在大力发展空军,急需有经验的技术人员。
"赵师傅,我能问一下你为什么退伍吗?"
这个问题让赵建国沉默了一会儿。
当年的退伍决定,对他来说是一个痛苦的选择。
"家里有些事情,需要我回来处理。"
他没有详细说明,陈志明也没有继续追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军人更懂得尊重别人的隐私。
两人聊了一个多小时,主要是陈志明在问,赵建国在答。
通过这次交谈,陈志明对赵建国的技术水平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绝对是一个顶级的技术人才。
06
天色渐晚,陈志明准备告辞。
"赵师傅,今天和你聊得很开心。"
"能遇到你这样的老兵,真是太难得了。"
赵建国客气地说:"您太客气了,我就是个普通人。"
"普通人?"陈志明笑了,"十九年机务兵可不普通。"
"赵师傅,我想问你一个问题。"
"您说。"
"如果国家需要你,你还愿意为国家服务吗?"
这个问题让赵建国愣了一下。
他没想到陈志明会问这样的问题。
"国家需要的话,我...我当然愿意。"
"但是我现在的技术可能跟不上了。"
陈志明摇了摇头:"技术可以学,经验是学不来的。"
"像你这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正是我们需要的。"
赵建国有些困惑:"您的意思是?"
"具体的我现在不能说太多。"陈志明说道。
"但是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希望你能考虑重新为国家服务。"
"当然,这不是强制的,你可以慢慢考虑。"
赵建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五年来,他已经习惯了平静的生活。
突然有人要他重新投入到军事工作中,他有些不知所措。
"陈部长,我需要和家人商量一下。"
"当然可以,这么重要的决定确实需要家人的支持。"
陈志明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
"这是我的联系方式,如果你想清楚了可以联系我。"
赵建国接过名片,看了看上面的信息。
空军某师装备部部长,陈志明。
这确实是一个很高的职位。
"赵师傅,不管你最终的决定是什么,我都很高兴认识你。"
"像你这样的老兵,是国家的财富。"
陈志明说完,向赵建国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赵建国下意识地也要回礼,但举到一半又放了下来。
他已经不是军人了,没有资格回军礼。
但是心里的激动却无法抑制。
那种熟悉的军人情怀,瞬间涌上心头。
07
陈志明走后,赵建国一个人在修理厂里待了很久。
他看着手中的名片,心情复杂得难以形容。
这些年来,他努力让自己适应平民的生活。
但是今天的这次相遇,让他想起了很多往事。
想起了那些在戈壁滩上的日日夜夜。
想起了战机轰鸣声中的青春岁月。
想起了和战友们一起奋斗的激情燃烧。
那些年,他是多么热爱那份工作。
每天与战机为伴,用自己的双手保障飞行安全。
那种使命感和成就感,是修汽车无法比拟的。
但是,现实又把他拉回到眼前。
他有家庭,有责任,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感受。
当年选择退伍,就是为了照顾家人。
现在怎么能因为一次偶然的相遇就改变决定?
赵建国关上修理厂的门,骑着摩托车回家。
一路上,他的脑子里都在想着陈志明的话。
这个问题在他心里反复回响。
作为一个军人,为国家服务是天职。
即使退伍了,这种观念也深深印在他的心里。
回到家,妻子王秀芬已经做好了晚饭。
"怎么今天回来这么晚?"她关心地问道。
赵建国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把今天的事情告诉妻子。
"今天有个部队的领导来了修理厂。"
"部队的领导?"王秀芬有些紧张,"来干什么?"
"就是路过,聊了聊天。"
赵建国把今天的经过简单说了一遍。
王秀芬听完后,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他们是不是想让你重新回部队?"
"可能有这个意思,但没有明说。"
王秀芬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
"建国,你是不是想回去?"
这个问题问得很直接,让赵建国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我...我没想好。"
"你心里肯定想回去。"王秀芬很了解自己的丈夫。
"这么多年来,你从来没有真正放下过部队的事情。"
"那些工具,那些书,你都保存得好好的。"
"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经常半夜起来看那些技术资料。"
赵建国没想到妻子观察得这么仔细。
确实,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关注航空技术的发展。
即使不在部队了,他还是舍不得那个领域。
08
晚饭后,一家三口坐在客厅里看电视。
但赵建国的心思完全不在电视节目上。
他一直在想着今天的事情。
儿子赵军正在看新闻,突然说道:
"爸,你看这个新闻,说我们国家的空军技术越来越先进了。"
新闻里正在播放空军装备展示的画面。
最新型的战机在天空中翱翔,场面十分壮观。
赵建国看着电视画面,眼中闪过一丝渴望。
"这些飞机比我当年修的先进多了。"他忍不住说道。
"爸,你以前修的是什么飞机?"儿子好奇地问。
赵建国很少在家里提起部队的事情。
儿子只知道父亲当过兵,但不知道具体做什么。
"歼-8、歼-10,还有一些运输机。"
"哇,那可都是最厉害的战斗机!"儿子兴奋地说。
"爸,你一定很厉害才能修这些飞机吧?"
赵建国笑了笑:"也没什么,就是做好本职工作。"
"爸,我觉得你以前的工作比现在修车有意义多了。"
儿子的话让赵建国心里一动。
"修车也挺好的,能养家糊口。"
"但是修飞机是为国家服务啊,多光荣!"
王秀芬看了儿子一眼:"小军,别乱说。"
"妈,我说的是实话啊。"儿子不以为然。
"爸当年在部队肯定很威风,修的都是最先进的飞机。"
"现在修汽车虽然也不错,但总感觉有些浪费才华。"
这话说到了赵建国的心坎里。
确实,从修战机到修汽车,落差是很大的。
技术含量、社会意义、个人成就感,都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但是生活就是这样,不能只考虑理想,还要考虑现实。
"小军,你爸现在这样挺好的。"王秀芬说道。
"工作稳定,收入不错,还能照顾家里。"
"如果重新回部队,又要分居两地,对家庭不好。"
儿子想了想,觉得妈妈说得也有道理。
"那倒是,一家人在一起确实比什么都重要。"
赵建国听着妻子和儿子的对话,心里更加矛盾了。
一边是家庭的温暖和稳定。
一边是事业的追求和理想。
到底该如何选择?
晚上睡觉的时候,赵建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王秀芬知道他心里有事,主动开口说话。
"建国,你如果真想回去,我不拦你。"
这话让赵建国很意外。
"秀芬,你..."
"我知道你这些年来一直放不下部队的事情。"
"虽然嘴上不说,但我能感觉出来。"
"你修车的时候,眼神和以前修飞机时完全不一样。"
王秀芬的话让赵建国很感动。
"可是如果我走了,家里怎么办?"
"家里有我呢,你别把我想得那么没用。"
"小军也快毕业了,很快就能自立了。"
"你不用为了我们牺牲自己的理想。"
赵建国握住妻子的手,心里五味杂陈。
09
第二天,赵建国心不在焉地修着车。
昨晚和妻子的谈话让他更加纠结。
妻子的理解和支持让他很感动。
但同时也让他压力更大。
如果连家人都支持他重新选择,那他还有什么理由犹豫?
上午十点多,修理厂来了一个熟客。
是镇上的老张,他的货车又出问题了。
"建国,你帮我看看,这车怎么又不听使唤了。"
赵建国检查了一下,发现是传动系统的问题。
这种故障对他来说很简单,很快就修好了。
"还是建国师傅厉害,别人修不好的车到你这儿就没问题。"
老张夸奖道:"你这技术,去大城市的4S店都能当技术总监。"
"老张,你太夸张了。"赵建国笑着说。
"不夸张,我是实话实说。"老张认真地说。
"你这样的技术人才,在这小地方确实有些屈才。"
"不过话说回来,技术再好也要有用武之地。"
老张的话让赵建国若有所思。
确实,技术需要合适的平台才能发挥作用。
在这个小镇上,他的技术确实有些大材小用。
下午,赵建国一个人在修理厂里待着。
他拿出陈志明留下的名片,看了又看。
心里的天平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摇摆不定。
理智告诉他,现在的生活很好,不应该冒险改变。
但是感情上,他又渴望重新回到那个令他热血沸腾的地方。
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手机响了。
是一个陌生的号码,赵建国接了起来。
"赵师傅,你好,我是陈志明。"
听到陈志明的声音,赵建国的心跳加快了。
"陈部长,您好。"
"赵师傅,我昨天回去后和领导汇报了你的情况。"
"领导们对你很感兴趣,希望能和你详细谈谈。"
这个消息让赵建国既兴奋又紧张。
"具体是什么情况?"
"电话里不方便说,你方便的话,我们想请你到部队里来一趟。"
"就是聊聊,没有其他意思,你不用有压力。"
赵建国犹豫了一下:"我需要考虑一下。"
"当然可以,这种事情确实需要慎重考虑。"
"不过赵师傅,机会难得,希望你不要错过。"
挂了电话,赵建国的心情更加复杂了。
他知道,自己正站在人生的一个重要十字路口。
往左是安稳的现在,往右是未知的未来。
该如何选择?
就在赵建国犹豫不决的时候,修理厂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刹车声。
一辆军用吉普车急速停在门口,车上下来两个穿着军装的年轻军官。
"请问是赵建国师傅吗?"其中一个军官急切地问道。
赵建国点了点头,心里有种不祥的预感。
"我们是空军某师的,陈部长让我们来接您。"
"出什么事了吗?"赵建国问道。
军官的表情很严肃:"有一架战机出现了严重故障,飞行员还在空中。"
"所有的技术人员都束手无策,陈部长说只有您可能知道解决办法。"
"现在情况十分紧急,飞行员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听到这个消息,赵建国的血液瞬间沸腾了起来。
不管是谁在危险中,作为曾经的军人,他都不能袖手旁观!
但是,当他仔细看向那辆军车的时候,车牌上的一串数字让他愣住了——
来源:幸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