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时节的蛟河市白石山镇,沙质田垄间硕果盈仓,分拣车间里机器轰鸣,直播镜头前薯香诱人。这个有着百年地瓜种植历史的小镇,正以科技为笔、产业为纸,将昔日不起眼的“土疙瘩”绘成富民兴村的“金疙瘩”,书写出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金秋时节的蛟河市白石山镇,沙质田垄间硕果盈仓,分拣车间里机器轰鸣,直播镜头前薯香诱人。这个有着百年地瓜种植历史的小镇,正以科技为笔、产业为纸,将昔日不起眼的“土疙瘩”绘成富民兴村的“金疙瘩”,书写出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科技赋能:从“看天吃饭”到“数据种薯”
白石山镇的地瓜产业升级,始于对科学种植的深耕。作为长白山脉延伸带核心区域,这里的朝阳坡沙壤土富含有机质,为地瓜生长提供了先天优势,但长期以来“凭经验种植”的模式制约着产能提升。为此,镇政府牵头与省、市农科院构建“科研+产业”协同模式,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 。
省农科院专家团队两度深入镇域,在夹皮沟村划定5亩试验田,对白石山1号、2号、吉徐薯3号、红瑶等十余种品种开展适应性对比试验,科学测产,最终筛选出适配本地水土的“当家品种”。脱毒苗技术的引入更让地瓜品质及产量有质的提升,而“白石山1号”等自主培育品种的推广,进一步筑牢了规模化种植根基 。如今,种植户们按技术规程管田间、靠科研数据选品种,曾经的“看天吃饭”变成了精准可控的“科学种薯”。
品质铸魂:从“好口感”到“硬品牌”
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孕育出白石山地瓜的独特品质——口感细腻绵密、甜度适中,钾、镁、铁等微量元素含量较普通地瓜均值高出29%以上。为将品质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镇里锚定“品质提升、品牌塑造”方向,打出一套标准化组合拳。
11个村的40余个种植大户抱团成立白石山地瓜产销协会,推行统一的生产标准与技术规程;“鹰嘴砬子地瓜”作为核心单品,正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从地瓜样本送检到品牌建设,每一颗地瓜都带着“品质承诺书”走向市场,成为消费者信赖的“明星单品”。
链条延伸:从“卖原薯”到“全链增值”
“以前小个、表皮有瑕疵的地瓜没人要,现在通过深加工全成了宝贝。”前柳村村书记鞠国臣的感慨,道出了产业延伸带来的变化。针对此前“高产不高效”的困境,白石山镇确立全产业链发展思路,推动产业从种植环节向加工、销售全链条拓展。
利用130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镇里盘活前柳村闲置土地,与惠诚供应链有限公司合作,建成集分拣、加工、仓储于一体的地瓜深加工产业综合体项目——400平方米分拣中心的智能设备可按大小自动分级,开发地瓜干、淀粉、地瓜叶咸菜等系列产品,200立方米冷库保障全年供应稳定 。项目投产后,不仅可以让地瓜售价每公斤提高0.6至1元,更让新发村、前柳村村集体获得14万元稳定收益,实现“种好薯、加工好、卖高价”的闭环。
多元营销:从“田间卖”到“云端火”
在销售端,白石山镇的创新玩法让地瓜“火出圈”。夹皮沟村地瓜实验田变身直播基地,网红主播架起手机,将沙土地里的香甜传递到千家万户;“薯你好认养一亩田”活动掀起热潮,1600平的认领地块完成收获庆典,认领人体验挖薯乐趣,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互动联结 。
线下场景同样热闹,2025年9月举办的“薯香白石山·共赴丰收年”文化旅游季,通过文艺表演、篮球赛、农产品展销、美食品鉴、实验田观摩等活动,吸引游客与采购商齐聚,更让地瓜与木耳、蜂蜜等本地特产形成联动效应。线上依托抖音、快手、京东蛟河馆等电商平台,线下与天蛟土特产、中石油等企业合作,合作商惠诚供应链公司旗下多名“助农推广大使”同步直播带货,形成“线上+线下”“公域+私域”相融合的营销矩阵,短短十天内共销售地瓜60多万斤,预计村集体收入100万元 ,大大提高了白石山地瓜在全国市场的知名度。
如今的白石山镇,地瓜产业已实现从单一种植到“良种选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的全链条升级,从百年种植史到现代产业路,这颗承载着闯关东韧劲的地瓜,正成为“长白山地瓜之乡”最亮眼的名片,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持续释放香甜活力。
来源:山里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