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思唯尔高管力证!中国科研从跟跑到领跑,这些领域全球领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2 11:16 1

摘要:2025年9月,全球最大的学术出版商爱思唯尔那边,科学、技术和医学期刊的总经理劳拉·哈辛克接受专访时,直接抛出了个挺重磅的结论,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领先的研究大国了。

2025年9月,全球最大的学术出版商爱思唯尔那边,科学、技术和医学期刊的总经理劳拉·哈辛克接受专访时,直接抛出了个挺重磅的结论,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领先的研究大国了。

她还特意强调,咱们的科研不再是以前那样跟在别人后面跑,现在不少时候能并着跑,甚至有些领域已经能领跑了。

说实话,这话从爱思唯尔高管嘴里说出来,分量可不轻,毕竟这家公司手里有2500多种期刊,每年要发60万篇左右的学术论文,全球的科研产出差不多都在它的数据库里,它的判断还是挺客观的。

哈辛克不是光说场面话,她还提到了关键的点,中国科研不只是论文数量涨得快,更重要的是质量和原创性都上来了。

以前咱们可能还会参考别人的研究思路,搞点跟进式的创新,现在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是“从零到一”的原始创新。

我觉得这才是最关键的转变,数量多只能说明活跃,能自己琢磨出新东西,才是真的有实力。

就像爱思唯尔2024年的《全球科研趋势报告》里说的,2024年中国在它家顶刊上发的论文,占比差不多快三成了,比2015年翻了一倍还多,而同期美国的占比反而降了点。

更重要的是,咱们论文的被引频次能进全球前1%的比例,也从以前的2%左右涨到了9%多,这说明国际学术界是真的认可这些研究的价值,不是咱们自己说好。

当然,这种转变也不是凭空来的。

哈辛克提到咱们国家这些年在科研上的投入一直在加,现在研发投入已经是世界第二了。

2024年咱们的研发经费差不多有3.8万亿元,研发强度(就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也到了2.8%,快赶上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了。

老实讲,科研这事儿就是烧钱也烧时间的,没有持续的投入,想搞出高质量的原创成果,难度确实太大。

不过光有投入和高管的认可还不够,得有实打实的领域突破撑着,不然说再多也没说服力。

这两年咱们在好几个前沿领域的表现,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先说说人工智能,这是大家最熟悉的领域。

2024年有两个国际顶会,一个是CVPR(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是NeurIPS(神经信息处理领域的),中国作者的论文数量都超过美国了。

而且不只是纸上谈兵,落地的应用也不少,像用AI做肿瘤早筛、搞远程诊断的项目,已经有500多个了,从智慧城市到制造业转型,到处都能看到AI的影子。

本来想觉得AI是欧美先起步的,咱们要赶上得花好久,后来发现咱们在核心技术上不仅跟上了,还能在应用上玩出新花样,这一点确实挺提气的。

新材料领域也不含糊,石墨烯大家都听说过吧,咱们国家在这方面的专利申请量占了全球六成,基本上是半壁江山还多。

还有钙钛矿太阳能电池,2024年咱们实验室里测出来的转化效率突破了31%,直接刷新了世界纪录。

这玩意儿要是以后能大规模生产,对解决能源问题帮助可太大了,毕竟现在清洁能源是全球都在抢的赛道。

生命科学领域也有大突破,2024年有个中国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了篇研究,是用基因编辑治疗遗传性耳聋的,这还是全球第一次在人类内耳基因编辑上取得临床前成功。

以前这种级别的基础研究突破,大多是欧美团队先做出来,现在咱们也能在这种关键领域拿出硬成果,说明咱们的生命科学研究真的上来了。

更不用提新冠疫情那时候,咱们的科研团队在病毒研究、疫苗开发上反应那么快,产出的成果质量也高,那时候就已经能看出咱们科研实力的底子了。

科研这事儿不是关起门来自己搞就行,国际合作也很重要,而且从合作里能看出来咱们的角色变化。

哈辛克就说,现在中国的研究者在国际合作里,不再是以前那种单纯的参与者了,不少时候能当主导者,牵头搞重大项目,和国际同行一起发高水平论文。

就拿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来说吧,这个项目是全球一起搞的,咱们承担了10%的研发任务,还主导了超导磁体的关键技术研发。

超导磁体是这个项目里的核心部件之一,技术难度特别大,咱们能牵头搞这个,说明国际上认可咱们的技术实力。

还有“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2024年咱们和这些国家合作的科研项目有1200个,比2020年多了80%,这说明咱们在区域科研合作里已经成了核心力量。

说实话,国际合作里能当主导,不是光有热情就行的,得有真本事,不然人家凭啥让你挑大梁?

而且咱们也在搞开放的科研生态,比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改科研评价体系,不再光看论文数量,还把成果转化也算进去。

2024年咱们启动了“科研评价改革2.0”,当年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就到了35%,比2020年提高了10%。

像新材料领域,有300多家企业落地了科研成果,这样就形成了“学术研究-产业应用”的闭环,研究出来的东西能真用上,这才是科研的意义所在。

不过也不能光说好的,哈辛克也提到了咱们面临的挑战。

比如基础研究的投入还是不够,2024年基础研究占研发总投入的比重是12%,而美国是17%,德国是15%,咱们还差了点。

基础研究是科研的根儿,根儿不牢,后面的应用研究和原始创新可能就没那么稳。

还有顶尖人才的问题,全球前100名的高被引科学家,咱们才8个,这和咱们的科研产出规模比起来,还是有点少。

35岁左右是科研人员出成果的关键期,但现在不管是基金申请还是职称评定,对年龄都有要求,怎么让年轻人能安心搞研究,不用为这些事儿分心,这也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说,爱思唯尔高管说中国是领先的研究大国,不是随口夸的,是有数据、有领域突破、有国际合作成果撑着的。

咱们的科研确实实现了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也从跟跑变成了并跑甚至领跑,这是实打实的进步。

但要从“研究大国”变成“研究强国”,还有不少坎要过,比如多投点钱到基础研究,多培养顶尖的原创人才,把开放合作做得更深入。

科研实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得慢慢来,但只要方向对了,持续投入,肯定能越来越好。

以后要是能在基础研究和顶尖人才上补上短板,咱们在全球科研格局里的分量肯定会更重,也能为解决能源、气候、疾病这些全球难题,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