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批人可都是公司的心头肉,不是技术大拿就是管理骨干,现在公司一口气拿出462万股限制性股票,说是要分给大家,这下子,整个核心团队都乐开了花,这可比发年终奖刺激多了,简直就是一副亮闪闪的“金手铐”啊。
九月末的浙江绍兴,秋风已经开始带走夏天的最后一丝热气,可是在卧龙电驱的总部大楼里,气氛却热得有点不寻常。
深夜里头,那灯火通明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有大事要发生,果不其然,一张股权激励计划悄悄地就这么出来了,直接砸向了公司的156名核心员工。
这批人可都是公司的心头肉,不是技术大拿就是管理骨干,现在公司一口气拿出462万股限制性股票,说是要分给大家,这下子,整个核心团队都乐开了花,这可比发年终奖刺激多了,简直就是一副亮闪闪的“金手铐”啊。
这招棋下得实在是妙,就在这个激励计划出来前不到两个月,卧龙电驱才刚刚把招股书递到了香港交易所,明摆着就是要去香港上市,搞个A股加H股的双料选手。
这两个事儿的时间点贴得这么近,明眼人一看就懂了,这不就是在上市冲锋前,先给自家的兄弟们吃一颗定心丸嘛,稳住军心,一致对外,卧龙这盘大棋,开局就走得又稳又狠,让人不能不佩服,这操作,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
当然了,这也不是白给的“大红包”,想拿到这笔股权,可没那么容易,这更像是一份“军令状”,公司给出的授予价格是每股24.1块钱,看起来比市面上快50块的股价便宜了一大半,但后头跟着一串硬邦邦的业绩目标。
2025年到2027年,公司的净利润得分别干到10.8亿、13亿、15个亿,这数字可不是闹着玩的,要知道2024年的净利润才8.6个亿,这等于是每年都要迈上一大个台阶。
更绝的是,这激励还直接跟技术指标挂上了钩,比如要把电机效率再往上提3%,机器人关节模组的成本必须给我降下去5%,这下好了,股票能不能变现,直接就看你技术搞得好不好了。
特别是那差不多占了一半的技术岗员工,这下压力可就全给到你们了,有圈内人评价说,这招比直接发现金奖金厉害多了,更能把真正的人才牢牢锁在船上。
要说卧龙这家公司,那故事可就长了,得从1984年那时候说起,当时陈建成董事长带着五个人,在浙江绍兴一个叫上虞的地方,捣鼓出了一个叫“上虞县多速微型电机厂”的小作坊。
谁能想到呢,就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厂子,后来竟然能长成一个在全球电机行业里头都排得上号的巨无霸,这三十多年风风雨雨走过来,卧龙早就不是当年那个乡镇企业了。
现在人家在全球开了39家工厂,还有五个大大的研发中心,从上海到日本京都,再到德国杜塞尔多夫,甚至美国印度都有他们的点。
这研发网络铺得,简直就是电机领域的“联合国部队”,从一个地方小厂,走到世界的牌桌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挺燃的故事。
现在的卧龙电驱,业务摊子铺得很大,号称是“五驾马车”一起跑,在那个听起来就很厉害的防爆电驱动系统领域,他们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了,市场份额占了4.5%,稳稳的老大位置。
在工业电驱动系统这块,也是全球第四,像是油气、冶金这些老牌工业都离不开他家的产品,但你要是以为他就是个搞传统制造的,那可就小看他了。
这家伙早就把手伸到未来的饭碗里了,现在正全面搞那个电动大交通,什么电动汽车、电动船、甚至是电动飞机的动力系统,他都想掺和一脚。
更别提现在最火的机器人了,卧龙已经跟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这些行业里的当红炸子鸡搞到了一起,还成立了什么重点实验室,野心不小。
要说卧龙现在画的最大的一个饼,那必须是“具身智能”这个听起来特别科幻的词,这已经成了公司新的战略重点,天天喊着要增强自己在这个链条上的“链主”地位,跟那些做整机的头部企业关系搞得火热。
听起来是前途一片光明,未来可期,可问题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有点骨感,别看公司在机器人领域又是合作又是发声,动静搞得挺大,但你翻开财报一看,机器人相关的业务收入,只占了总收入的2.71%。
这比例小得有点可怜,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也让不少盯着他的人心里犯嘀咕,你这到底是真有料,还是光会喊口号啊。
卧龙在资本市场上的动作,那真叫一个马不停蹄,2025年8月13号,招股书往港交所一递,算是正式吹响了进军H股的号角,这一步棋的背后,藏着的是卧龙称霸全球的野心。
其实他们在国际市场上早就开始布局了,不光是在越南、英国、德国这些地方建了生产基地,还特别喜欢用“钞能力”,直接收购国外的公司,像是什么ATB驱动技术集团,就被他们给拿下了。
靠着这种买买买的模式,加速了全球扩张的步伐,有数据说,到了2024年,海外的收入已经占了他们总收入的42%,这说明他们的全球化不是说说而已,是真的在赚钱。
去香港上市,对卧龙来说,可不仅仅是多一个地方圈钱那么简单,这背后算盘打得精着呢,你想啊,用港币融资,光是汇率对冲的成本就能省下20%。
而且香港这个地方,离中东、东南亚那些有钱的主权基金更近,以后要是在海外再搞点收购,或者在当地建个研发中心,找钱就方便多了,更重要的是,香港的投资者现在特别喜欢那种“硬科技”加“全球化”的故事。
卧龙把自己包装成这样,估值就有可能从一个受经济周期影响大的“周期股”,变成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成长股”,卧龙在墨西哥有工厂,但北美的渠道还不行,要是从香港融到钱,就能赶紧在北美建服务中心,还能绕开一些贸易壁垒,这棋下得深啊。
不过,话说回来,这场资本大戏看着热闹,背地里的风险也不小,有人就觉得,卧龙这么急着去香港,是不是因为主业增长有点跟不上了,你看他那些防爆、工业电机之类的传统业务,收入增速一直在放慢。
之前挺看好的新能源汽车电驱业务,收入还从2022年的6个多亿掉到了2024年的不到4个亿,反倒是机器人、航空电驱这些新业务,听着好听,可现在一分钱都还没赚到。
就在去香港之前,他们还卖掉了一个亏钱的新能源子公司,回笼了7.2个亿,这操作看起来,更像是“拆东墙补西墙”,而不是真的要大举扩张,让人心里有点没底。
而且,卧龙的股价在2025年已经涨了90%,市值多了整整200个亿,可机器人业务的收入占比才那么点,这股价和业绩明显有点脱节了,这里头“具身智能”、“低空经济”这些概念的泡沫有多大,谁也说不准。
就怕到时候在香港上市,又是借着这些新概念把估值炒得老高,最后把冲进去的中小投资者给套牢了。
当然,也有比较中立的看法,说现在下结论还太早,得看两个信号,一个是上市融到的钱,是不是真的砸到研发里去了,毕竟2024年研发费率才5.4%,不算高,另一个就是看三季度的机器人新订单,能不能真的落地变成白花花的银子。
但卧龙手里也确实有硬牌,他的基本盘非常稳,传统业务就是那个“压舱石”,南阳防爆这个子公司,就像一头“现金奶牛”,源源不断地提供利润,让他有底气去烧钱搞研发。
而在新兴业务上,他也确实是提前卡住了位置,给宇树科技供的关节模组占了人家70%的份额,还拿了智元机器人5000台的订单。
他那个无框力矩电机,据说功率密度比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还要领先10%,更牛的是,航空电驱这块,直接跟中国商飞一起研发,还牵头搞适航标准。
这可是在未来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同时拿到了“技术”和“标准”两张王牌,成本还比国际对手低不少,这种优势可不是谁都有的。
卧龙的全球化之路,也是一把双刃剑,通过收购国外的公司,比如ATB集团和GE的电机业务,确实是走了捷径,快速拿到了欧洲的市场和高端技术,但并购一时爽,整合火葬场,这话说得一点没错。
截至2025年6月,卧龙的账上趴着14.68个亿的商誉,这就是个定时炸弹,万一收购来的海外子公司业绩不给力,这商誉就要减值,到时候利润就难看了。
而且历史也证明了,收购容易磨合难,据说当年整合英国一个工厂,光是把生产标准跟国内对齐,就花了两年时间,所以说,全球化不是看你建了多少个工厂,而是看你能不能把技术、管理、市场真正地捏合成一个拳头打出去。
面对ABB、西门子这些老牌国际巨头,还有华为、特斯拉这种在新领域里建生态的对手,卧龙这个“链主”的位子到底能不能坐稳,还真得打个大大的问号,这场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呢。
参考文献:
1.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告. 上海证券交易所. 2025年9月]
2.卧龙电驱:拟H股上市,加速全球化布局. 证券时报. 2025-08-14.
3.卧龙电驱:机器人业务占比仅2.71%,“具身智能第一股”成色几何?. 界面新闻.
4.卧龙电驱:一份“金手铐”激励计划,与一场赴港上市的资本大戏. 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