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儿童在幼年的时候有这4种特殊的行为表现,往往是智商高的表现,但很多家长误以为是“坏毛病”。
"你家孩子怎么这么多问题?"
"整天自言自语,是不是太孤僻了?"
如果你也这样评价过孩子,可能要错过一个天才!
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儿童在幼年的时候有这4种特殊的行为表现,往往是智商高的表现,但很多家长误以为是“坏毛病”。
今天我们就来揭秘这些"天才信号",看看你家娃中了几个?
邻居家的娃,自从会说话后,每天都会问无数个问题,比如: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要吃饭啊?天为什么会黑?……
这些问题,在邻居的眼中就是无聊的问题,甚至认为孩子很烦人,有时候,被问的多了,邻居会吼孩子。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扼杀一个天才儿童的诞生。
如果,你家娃有这些表现,家长一定要注意了:
• 从睁眼到睡觉嘴不停歇
• 问题跨度从"蚂蚁怎么吃饭"到"宇宙有没有边"
• 能把成年人都问得哑口无言
某大学追踪研究发现,3-6岁每天提问50+次的孩子,7岁时的语言智商平均高出同龄人15分。因为,他们提问的时候,大脑会高速的运转,进而帮助他们构建复杂的认知网络。
如果,你家娃每天把你问的烦烦的,但也不能这样做:
✖️ 禁忌行为
"别问了烦不烦"(扼杀好奇心);
随便编造答案(造成认知混乱)。
我们可以这样做:
✅ 正确姿势
准备《儿童百科全书》共同查阅;
把问题抛回去:"你觉得为什么呢?";
设立"每日三问"笔记本记录精彩问题。
闺蜜家的娃,每天和布娃娃玩过家家,好朋友来找她玩,她都没有多大的兴趣,还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闺蜜曾担心娃是不是不合群。
如果,你家娃有这些表现,你就偷着笑吧:
• 给玩偶分配复杂角色("你是受伤的外星人医生")
• 能持续数小时演绎原创剧情
• 经常出现"超现实"设定("我的书包是时光机")
脑科学专家曾经对这类孩子进行MRI扫描,扫描显示,他们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候,大脑前额叶与颞叶的活跃度是普通孩子的3倍,这是创造力的核心区域。
如果,你家娃经常沉浸在角色扮演中,家长一定要把握住教育良机:
• 进阶玩法
为小朋友提供开放式道具(旧衣服、纸箱);
同时邀请小伙伴组建"儿童剧团";
我们可以用手机录制"微电影"。
我记得《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曾透露,她儿时经常扮演"会魔法的孤儿",这段经历直接催生了魔法世界的构想。
“妈妈,你坐在这里,和我坐在一起。”
“姐姐,这个摆错了,得这样摆。”
……
你家娃是这样吗?经常把家里人的事安排的“妥妥”的,如果,不按照他说的做,孩子可能会立马变角色。
如果,你家娃有这些行为:
• 分配家人座位:"奶奶坐这里喂我吃饭"
• 游戏时一定要当"队长"
• 对规则有异常执着("玩具必须这样摆")
不要认为你家娃很霸道,这不是霸道!耶鲁大学研究发现,具有领导特质的儿童在:
空间规划测试中得分高23%;矛盾调解能力超同龄人2个标准差。
如果孩子一旦有这些表现,家长可以这样培养:
让孩子组织家庭会议;
玩需要分工的桌游(如儿童版大富翁);
引导思考:"如果别人不同意怎么办?"
当孩子出现"专制"倾向时,家长先不要发脾气,而要温和的引导:"你的安排很好,但妹妹想当一次船长可以吗?"
家里的娃,每天都在搞破坏,新玩具,还没玩两天就散架了;闹钟也缺胳膊少腿了……
如果,你家娃有这些行为:
• 新玩具到手先拆再玩
• 对机械结构异常执着(反复拆装门锁)
• 发明"怪异"装置(用吸管做水管系统)
先别急着吵打孩子,这可能是天才的信号,国际青少年发明展统计显示,83%的获奖者童年都有"破坏王"经历。
拆解行为需要:
✔️ 精细动作控制力
✔️ 空间推理能力
✔️ 系统性思维
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合法拆解"物资:旧钟表/键盘、可拆卸教具(螺丝积木);
同时可准备儿童实验套装:
• 设立"拆解日":每周固定时间搞破坏
• 重要口诀:"拆可以,但要能装回去"
你家宝贝有这些"天才烦恼"吗?
A. 每天被问到头大
B. 家里有个"小导演"
C. 玩具永远活不过三天
D. 其他神奇表现(评论区见)
来源:嘉有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