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一份《关于开展2026销售年度经销商沟通工作的通知》在饮料行业掀起巨浪:由宗馥莉实际控制的7家"宏胜系"企业,将用新品牌"娃小宗"取代沿用近40年的"娃哈哈"。这个承载着几代人童年记忆、价值900亿元的国民品牌,即将在股权博弈的僵局中黯然退场,
2025年9月,一份《关于开展2026销售年度经销商沟通工作的通知》在饮料行业掀起巨浪:由宗馥莉实际控制的7家"宏胜系"企业,将用新品牌"娃小宗"取代沿用近40年的"娃哈哈"。这个承载着几代人童年记忆、价值900亿元的国民品牌,即将在股权博弈的僵局中黯然退场,而宗馥莉的这场"豪赌",底色满是身不由己的无奈。
这场品牌更替的导火索,藏在娃哈哈特殊的股权迷宫里。目前集团股权呈现"三足鼎立"格局:杭州市上城区国资持股46%,宗馥莉仅占29.4%,剩余24.6%由职工持股会持有。这意味着,"娃哈哈"商标的使用、转让等任何重大决策,都必须经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国资股东更手握一票否决权。
2025年初,宗馥莉曾试图将387件"娃哈哈"系列商标转让至自己100%控股的公司,却最终因股东反对陷入"备案不确定"的搁置状态——她不是不想守,而是根本守不住。
商标权的束手束脚,早已让企业经营暴露在法律风险中。随着2018年签署的职工股权回购协议引发退休员工诉讼,职工持股会的股权归属变得扑朔迷离,本就复杂的决策机制更趋僵局。
在多方利益难以调和的困境下,宗馥莉只能选择"另起炉灶":2025年2月起,她通过宏胜饮料集团密集申请"娃小宗""娃小哈"等商标,覆盖全部45个国际分类,从核心饮品延伸至啤酒、包装材料等领域;8月,投资10亿的西安生产基地破土动工,为新品牌独立生产铺路。这一系列操作看似主动出击,实则是被动突围的无奈之举。
放弃900亿品牌的代价,早已显现。娃哈哈抖音官方旗舰店近一个月日均销售额从5万-7.5万元骤降至1万-2.5万元,粉丝量持续下滑;王牌产品AD钙奶在华东市场销量暴跌37%,新品尚未形成支撑力,百亿级大健康产业园也已停摆。更棘手的是消费者与渠道的情感壁垒:"娃小宗"虽保留"娃"字记忆点,却被网友吐槽"像山寨版",不少经销商直言"只能被迫接受"。
从关闭18家旧工厂到注销多家非主业公司,从推动员工转签宏胜系到淘汰负增长经销商,宗馥莉的每一步"减法"都藏着深意。这不是简单的"去宗庆后化",而是在家族遗产纠纷与市场竞争双重压力下的自保——香港法院冻结18亿美元信托资产的风波未平,农夫山泉等对手的围剿又步步紧逼,她必须剥离冗余资产,集中火力深耕核心赛道。
如今,"娃小宗"的无糖茶产品已悄然试水,年销300亿的目标被寄予厚望,但能否复刻"娃哈哈"的辉煌仍是未知数。当这个陪伴国人近40年的品牌即将淡出视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900亿品牌的落幕,更是中国家族企业传承中,权力博弈与品牌命运的残酷交织。
宗馥莉的转身有多决绝,背后的无奈就有多深沉——这场以"娃小宗"为名的征程,从来不是野心的扩张,而是现实的妥协。
来源:苯不起的丫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