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极端言论引发争议:高市在竞选演讲中声称“中国游客在奈良公园踢打鹿群”,但该言论随即被奈良公园管理方公开辟谣。这使其公众形象受损。此类言论甚至让民众联想到历史上关东大地震时的谣言,她本人也因此被贴上了“种族主义者”的标签。
高市早苗选情的戏剧性变化,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前日本社会的焦虑与政治博弈的复杂面相。
️ 高市早苗选情为何受挫
高市早苗选情从领跑到遭遇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极端言论引发争议:高市在竞选演讲中声称“中国游客在奈良公园踢打鹿群”,但该言论随即被奈良公园管理方公开辟谣。这使其公众形象受损。此类言论甚至让民众联想到历史上关东大地震时的谣言,她本人也因此被贴上了“种族主义者”的标签。
· 竞选承诺脱离财政现实:她提出的包括大规模育儿补贴、中小企业免租等在内的“三支民生箭”,以及主张将军费开支翻倍。这些承诺据测算需要高达80万亿日元的预算,相当于日本全年税收的两倍,其财政可行性受到广泛质疑。
· 地缘政治言论引发连锁反应:例如在独岛(日称竹岛)问题上的言论,不仅引发韩国外交抗议,甚至可能导致价值5500亿美元的日美半导体合作计划面临风险。这被视为触及了美国利益红线。
· 党内支持基础的流失:自民党独特的选举机制中,国会议员的票至关重要。高市的核心票仓“原安倍派”已经解体,且她上次参选的20位推荐人中超半数卷入政治献金丑闻,导致其党内支持基础严重受损。
日本社会民情的变化
高市早苗选情的波动,也深刻反映了日本社会民情的一些新动向:
· 民生经济成为首要关切:日本内阁府民调显示,高达73%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最应加强“物价对策”。以大米为代表的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对民众生活造成直接影响,近半数受访者对当前生活状况感到不满。
· 对“务实政治”的渴望:在经历了“安倍经济学”和多年政治口号后,日本民众对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务实政策诉求强烈。空洞承诺和极端言论的市场正在缩小,这也是高市激进主张未能广泛共鸣的社会背景。
· 社交媒体放大社会情绪:参政党等新兴势力通过社交媒体传播“不安”和“被边缘化”情绪获得支持。高市早苗本人也在社交平台密集发布视频,但这也使其不当言论被迅速放大并反噬自身。
⚙️ 自民党内的政治博弈
高市早苗的选情起伏,也揭示了自民党内部深刻的权力博弈:
· 派系政治的“名亡实存”:表面上,岸田派、安倍派等传统派系因黑金丑闻已解散。但实际上,派系的人脉网络仍在暗中运作,继续影响着选举。例如,麻生派虽名义解散,但麻生太郎对小泉进次郎的支持从未间断。
· “风险规避”成为集体选择:在小泉进次郎遭遇“水军门”丑闻后,自民党议员们担心支持一个有丑闻的候选人会牵连整个政党形象。因此,尽管高市早苗立场激进,但至少没有类似丑闻,选择她被视为“两害相权取其轻”。
· 右翼路线的战略调整:自民党为阻止选票进一步被参政党等极右势力蚕食,试图通过高市早苗这样的右翼代表来巩固保守派票仓。但当高市的极端言论引发广泛争议时,党内又担心其可能带来过高的政治风险。这种在“争取右翼”和“规避风险”之间的摇摆,充分体现了自民党的战略困境。
极右翼的崛起与影响
高市早苗的参选,也与日本极右翼势力整体崛起的政治生态密切相关:
· 参政党崛起改变政治版图:在2025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中,以参政党为代表的民粹保守势力议席数大增。该党高呼“日本人优先”口号,反对全球化,主张减税、限制外国人投资。
· 自民党的右翼竞争:参政党的崛起吸引了部分原本支持自民党的保守选民。这促使自民党内的保守派推出更高调的右翼代表高市早苗,以防止保守派选票进一步流失。
· 社会不满为极端立场提供土壤:日元大幅贬值和访日外国游客大量增加,使得外国人在日本的强劲消费力与日本人的生活压力形成鲜明对比。在不满情绪蔓延的背景下,部分选民对“日本人优先”等排外主张产生共鸣。
日本政治的未来走向
高市早苗选情变化所揭示的日本政治生态变化,预示着未来几种可能的走向:
· 温和务实路线的回归:尽管高市早苗因极端言论受挫,但她的对手小泉进次郎也因“水军门”丑闻和支持率下跌而面临挑战。这表明,缺乏实质政策内涵的候选人,无论立场如何,都难以获得持续支持。
· 政治不稳定性的持续:日本在短短几十年内更换了多位首相,频繁的领导更迭导致政策缺乏连续性。同时,自民党在众参两院均丧失过半优势,形成“扭曲国会”,任何重大改革都将面临更大的立法阻力。
· 外交政策的挑战:无论谁最终当选,都需在中美之间找到平衡。日本政客与欧美极右翼势力之间的频繁交往,可能导致新政府被国际极右势力裹挟。
高市早苗选情的波动,是日本社会焦虑、政治权谋和时代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现象共同描绘出日本政治在当前阶段的困惑与探索。
来源:说真话的体育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