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是连婚都不结了,那他还能有什么消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2 07:53 1

摘要:关注公众号,记忆承载,方能阅读正文《美联储几年变一次大方向,可人性的方向几千年都不变》

关注公众号,记忆承载,方能阅读正文《美联储几年变一次大方向,可人性的方向几千年都不变》

那天讲经济与人性的时候,有个读者留言对第四部分里的例子表示疑惑。

他说,人家杜月笙那是盗亦有盗,人家吕洞宾那是骨子里透着善良。

可你是个投机客。

一个投机客,要是连到嘴边的肉都放过,你再怎么讲畏因畏果论,也没道理呀。

.......

我们来看他这个问题。

我讲一段往事,一段关于李鸿章到底是裱糊匠还是真中堂的讨论。

那是90年代,中学课堂上,我们班有个同学,问了个问题。

他说,李鸿章是个古人,他生在封建时期,长在封建时期,你让他意识到封建本身的问题,这不是为难他么?

所以为什么要说他是裱糊匠呢?

这个跳出时空的评价似乎对他不公平。

历史老师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他上来就告诉大家,裱糊匠一词儿,跟你们说的这事儿无关。

不是后人评价他裱糊,那都是以讹传讹,而是当代人,他的同时代人说他裱糊。

而这个词儿本身,也被他自己晚年之后接受了。

我们的历史老师很有意思,不愧是学历史出身的,他直接告诉学生们当年的史料是什么,史料中当时的人在讨论什么。

在讨论什么呢?

在讨论武器的买与造。

李鸿章的思路是买,因为买来立刻可以用,可以迅速解决当下武力不足的问题,他毕竟是跟着曾国藩打出来的将领。

有些人就反对,理由很简单,你买买是见效快,然后呢?一旦对方不卖给你,或者你一个农业国,渐渐的收不上来钱,买不起了怎么办?

你就会出现空有武器,没有弹药,或者买来的一堆东西彼此不匹配。

所以长远看,需要造。

造武器不是从武器开始,是从机器开始,你得能造机器,你才能自己造武器。

可是造机器,你得培养造机器的人。

那你走上这条路,你就会发现是个连锁反应,造机器的人是需要工作环境的。

所谓工业时期的社会经济运作条件和农耕时期是不同的。

李鸿章就表示,后面这件事,不是他能搞定的,因为他不是董事长,他说了也不算。

他只能派几个学生学习,也可以试点几个厂,但主要的还是要买。

因为他需要当下可见的政绩,军功,否则他自己也要被下岗了,还谈什么长远?

所以被当时的人就议论,说他是裱糊匠,他自己也自嘲,的确是个裱糊匠。

这词儿是打这儿来的。

到了李鸿章这个认知层面,他比你我都清楚,容易的事情不值得做。

问题在于,他说了不算。

好,咱们把话题拉回到读者的问题。

如果我什么钱都赚,那我是什么投机者?

我是一个无头苍蝇式的投机者。

宋江上梁山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树起杏黄大旗。

这么做就是告诉兄弟们,如果还像王伦时期那样,什么都抢,那你们就只能是流寇。

但如果,你们愿意构建一个体系,告诉自己说,什么我一定要抢,什么我一定不抢,那你们才能活更久。

这里面有其内在的规律。

你去研究历史上的流寇,全都是昙花一现的。

人性这个东西,是很有趣的。

俗称只有你下了本钱的,你才会用。

就像一个当下很流行的话题,人为什么不能不结婚?

很简单,一个人,要是连婚都不结了,那他就没啥消费了,与此同时,也没啥动力去赚钱。

换言之,一个人结婚了,他就会考虑买房买车,他不会两口子长期住出租屋,他肯,他媳妇也不肯,孩子也不肯。

而他买了房,他不由自主的就会去装修;他买了车,他不由自主的就会去旅游。

装修,维护,旅游,这一切,是会不断产生消费的,于是也就会推动这个人,不断的琢磨怎么赚钱。

搁在经济领域里,这就叫生产力。

不是说人就等于生产力, 这个人+动力才能等于生产力。

你看,经济与人性,无处不在,婚姻中,也存在。

换言之,如果他不结婚,那么对不起,整个链条全断了。

他有极大概率会凑合,自己在出租屋里就凑合下去了,白天磨洋工,晚上喝小酒,就这么打发时光。

为什么要给生活中搞那么多仪式感?没必要,光棍一条,混着得了。

于是你就会发现,所有的消费,后续的消费场景,全都不存在了。

这一切,统统会传导到就业市场。

因为消费是就业之母。

没人消费,你找个DER的工作,还喝小酒?西北风都轮不上。

所以看到人性了么?

一个人,他结了婚就忍不住买房买车,他买了房子就忍不住装修,买了车就忍不住旅游。

这就叫人性。

我只不过看破了这一点。

一个帝国,像秦那样,一旦打开了军功爵制度,就忍不住征伐,因为这是上升的途径。

一个帝国,像英国那样,一旦打开了工业化,就忍不住生产,因为这是致富的途径。

那么同样,一个投资人,如果我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那我就成清末的老佛爷了。

什么容易我做什么。

造火车,影响了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又花钱,又添堵,算了,还是用人力吧。

又便宜,又省事。

是,你是够灵活,但你也别想进入工业化了。

所以那天我才说,这是两套思维模式,一套是围绕着因,一套是围绕着果。

一个投资人,最省事儿的是什么?

是我只用一天的时间去研究一个交易系统。

我听了,我就以为我懂了,然后我就去做,赚了,洋洋得意,赔了,那我以后不用这个交易系统了。

反正我是一天就得到的,放弃不可惜呀。

最艰难的是什么?

是我用几年的时间,去打磨一个交易系统。

那你觉得我会轻易违背它么?

不可能的,我有沉没成本了呀。

我都花了这么多钱买了套房,我会不好好装修么?

不会的,比起买房,装修才几个钱。

所以你现在明白那个前交易员,他震惊什么?

你以为他震惊于这个单子我不做?不,当我说出那番话的时候,我等于在宣称,我有交易系统了。

而且是大量时间投入下的,交易系统。

他震惊这个。

什么?你都开启工业化了?什么?你都为了开启工业化做了这么多投入了?

他震惊这个。

就像两个应届生,一个说我在装修,那潜台词就是告诉对方,我买房了,对方震惊的是这个。

而这里面唯一的不同在于,比喻中的买房买车,你是在打造消费资料,或者说,你把你自己提供给社会,你成了社会的生产资料。

而我昔日打造的,是生产资料。

而这背后的因,也就是那个人性,是一模一样的。一个人无论是打造了消费资料还是打造了生产资料,最终影响他后续决策的,都是前期的成本。

也就是因果论。

所以那个前交易员,当他发现我的潜台词之后,就不奇怪我会放弃那几笔交易。

因为他发现,我和一般意义下的金融消费者,已经不一样了。

金融消费者们,通常是用一天的时间,去得到一个交易系统,然后遵循它,做了三五笔交易,就自动放弃了。

他们没有长性的。

而我,都能拒绝到嘴的肉了,只有一种可能。

那就是说,我已经围绕我的交易系统,做了五千单,八千单,我已经围绕它,砸下了很多的时间,这些都构成了我巨大的成本。

所以,我才会放弃几块到嘴的肉。

没有人会为了区区两单的利润,丢掉自己的事业根基。

这就是无处不在的因果。

很多读者都问过我,说自己死活也管不住自己的手,管不住自己的人性。

就是这个道理。

你没有围绕一个交易系统砸时间成本下去,你绝对不会严格执行。

就像租房的人,他买家具家电时,更容易凑合,一个人吃饭时,更容易凑合。

人性本就如此。

一个农民,他偶尔捡到一把AK47,用两天,稍微发现生个锈,修起来真麻烦,算了,扔了,改用弹弓了。

所以他一辈子注定是农民。

一个士兵,他天天在训练,天天在射击,天天在擦拭,他才会把枪看得比自己的命都重。

这就是因果,无处不在的因果。

你想要改动那个果,对不起,难如登天,就像撼山易,撼动人性,太难了。

但是你沿着那个因,稍微动一下因,啪,命运就改变走向了,这个人的一生,就改道了。

就这回事。

所以就像那个段子,两个人起初都是挑水的,一个去造了自来水系统,喝上了自来水,另一个呢,还是有一单没一单的四处挑水。

挑着挑着,自己就老了,挑着挑着,行业就变迁了,技术就革新了,就无水可挑了,就被输送到社会上了,做了人才。

这时候忽然想起前尘往事,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下的因果呢?


关注公众号,记忆承载,方能阅读正文《美联储几年变一次大方向,可人性的方向几千年都不变》

来源:碧树西风的记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