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机场穿搭的“精致摆拍”、恋爱绯闻的“捕风捉影”、日常行程的“实时追踪”……打开热搜榜单,本该聚焦民生关切、传递社会大事的“传声筒”,如今却几乎成了明星鸡毛蒜皮小事的专属“秀场”。
机场穿搭的“精致摆拍”、恋爱绯闻的“捕风捉影”、日常行程的“实时追踪”……打开热搜榜单,本该聚焦民生关切、传递社会大事的“传声筒”,如今却几乎成了明星鸡毛蒜皮小事的专属“秀场”。
这些内容真的是广大网民想要关注的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近日,几家主要网络平台或因主榜扎堆明星琐事、高位炒作明星动态,或因破坏网络生态,未切实履行内容管理责任,均被网信部门约谈并责令整改。
图源|央视网
一
一条明星“深夜吃火锅”的词条能占据热搜高位数小时;一篇“明星同款口红推荐”的内容能收获百万点击;一条未经核实的“内幕爆料”能在平台页面滚动传播。而事关百姓就业的新政解读、突破技术壁垒的科技成果、影响千万家庭的教育改革等重要信息,却只能在热搜边缘艰难“徘徊”。
这些无营养的娱乐花边霸屏,不仅挤压了有价值信息的传播空间,更让公众的注意力被无效信息裹挟,逐渐偏离对真实社会议题的关注,浪费了宝贵的公共传播资源。
平台缘何对这类不良信息“情有独钟”?究其根源,是流量诱惑下的短视之举。在“流量即王道”的商业逻辑里,明星自带庞大粉丝群体,如同“行走的流量引擎”。为追逐广告收入、提升用户活跃度,平台主动将热搜资源向娱乐吸睛内容倾斜,只为让用户在热搜页面“多停留一分钟”,唯独忘了作为信息传播的关键枢纽,自身肩负着引导公共舆论、传递积极正向价值的社会责任。当商业利益凌驾于社会责任之上,热搜便成了“流量经济”的牺牲品。
热搜的“娱乐化过载”,造成的危害远不止“信息浪费”那么简单。
对普通用户而言,长期浸泡在低质量、无价值的娱乐信息中,容易陷入“信息茧房”与“焦虑循环”的双重陷阱。从文化层面看,明星琐事的过度曝光,如同一场“文化沙尘暴”,不仅挤压了优秀文化的传播空间,更让社会审美趋于浅薄化、低俗化。就整个网络生态系统而言,虚假的娱乐八卦内容引发的粉丝骂战、恶意炒作滋生的网络暴力,都在不断冲击着网络空间的底线。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尤其是对于一些青少年受众来说,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所以说,他们的信息不是不能传播,关键是要传播正能量,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此次监管部门对多家违规平台的处罚并非偶然,而是对热搜乱象的“重拳警示”,更是对平台责任的严肃提醒。若平台仍抱持“流量至上”的错误思维,继续将热搜变成“娱乐名利场”,迟早会被市场抛弃、被监管严惩。唯有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彻底摒弃短视的商业逻辑,将社会责任嵌入运营的每一个环节,才能让热搜“回归正轨”。
图源|新华社
二
整治热搜乱象,需要监管、平台、公众形成治理合力。
监管的“尺子”要再严些。针对明星八卦占头条、霸热搜等问题,早在2021年,中央网信办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娱乐明星网上信息规范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有效规范娱乐明星网上信息。当下网信部门开展的“清朗”专项行动也已初见成效,全网低质热搜大幅减少,但仍需保持高压态势,提升监管效能。
建议相关部门对热搜包年、数据造假等违规行为从严查处,建立热搜内容价值评估体系,将社会价值、公共效益、信息真实性等核心指标纳入考核,对炒作明星绯闻、传播低俗猎奇内容的热搜实行“一票否决”。同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公众对违规热搜进行监督,让监管不仅有“严查处”的力度,更有“早发现”的敏锐度,从源头遏制热搜乱象滋生。
平台的责任要再实些。诚恳接受处罚只是第一步,平台更重要的是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不能只是表面应付,搞“整改表演化”。作为热搜服务的提供主体,平台不能只做流量的“搬运工”,而要切切实实当好内容的“把关人”。应摒弃“流量至上”思维,在算法推荐中嵌入价值导向,优化热搜生成机制,降低娱乐八卦、无意义争议话题的权重,将更多资源留给民生关切、科技创新等领域,用有温度、有深度的内容替代博眼球、无营养的信息,真正让热搜成为传递正向价值的窗口。
公众的眼睛也要更亮些。面对纷繁复杂的热搜信息,网民不能只是被动接受,而应主动提升媒介素养。学会辨别热搜背后的流量陷阱,对“标题党”“断章取义”“刻意煽情”的内容保持警惕,主动屏蔽无营养的信息。积极关注有意义、有价值的社会话题,以理性的态度参与网络讨论,不被低俗内容带偏节奏,不为虚假信息推波助澜,用实际行动倒逼热搜内容提质,共同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生态环境。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热搜更不该成为“娱乐至死”的名利场,热搜的目的在于服务公众而非收割流量。当监管不松劲、平台守底线、公众明是非,热搜定能摆脱“八卦漩涡”,重新变回有价值的“信息瞭望台”。让每一次点击都成为汇聚民意、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力量,让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真正成为滋养人心、涵养正向价值观的精神土壤。
来源:兰陵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