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0日,Wind存储器指数单日大涨5.46%,多只相关个股强势涨停,用凌厉的市场表现印证了行业的热度 。从DDR4颗粒到NAND闪存,从上游晶圆到下游模组,半导体存储全产业链正迎来一轮全面涨价:DDR4 8Gb颗粒较本轮底部涨幅超129%,256Gb TL
存储芯片涨价潮突袭:供需缺口下的产业变局与受益逻辑深度解析
9月30日,Wind存储器指数单日大涨5.46%,多只相关个股强势涨停,用凌厉的市场表现印证了行业的热度 。从DDR4颗粒到NAND闪存,从上游晶圆到下游模组,半导体存储全产业链正迎来一轮全面涨价:DDR4 8Gb颗粒较本轮底部涨幅超129%,256Gb TLC晶圆周度现货价上涨79%,LPDDR4X三季度合约价涨幅更是达到24%-36% 。这轮涨价绝非短期波动,而是供需格局重构、技术迭代加速与国产替代共振的必然结果。本文将拆解涨价背后的核心逻辑,梳理产业链受益脉络,并解析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涨价潮全景图:从颗粒到终端的全面躁动
这轮存储芯片涨价呈现出"全品类蔓延、价量齐升"的特征,不同产品虽涨价节奏有差异,但核心驱动逻辑高度一致,且涨价预期已从现货市场传导至合约市场。
在DRAM领域,结构性短缺成为最突出的矛盾。作为PC和服务器的核心存储部件,DDR4正遭遇"产能收缩与需求刚性"的双重挤压——三星、SK海力士等头部原厂将产能重心转向DDR5和HBM等高利润产品,逐步缩减DDR4产能,而下游PC厂商和低端服务器市场对DDR4的需求仍在持续。这种供需错配直接推高了价格,截至2025年6月,DDR4 8Gb、16Gb颗粒月度现货价较本轮底部涨幅分别达129.2%、118.1%,PC端DDR4内存条价格较3月低点涨幅超50%,服务器端涨幅也达40%。更值得关注的是移动存储领域,LPDDR4X虽因LPDDR5X渗透率提升而市场空间收窄,但短期需求逆势上扬,部分现货价格甚至超越同容量LPDDR5X,形成罕见的价格倒挂现象 。
NAND Flash市场的涨价则呈现"从低端到主流"的传导态势。存储原厂已逐步停止MLC NAND和256Gb TLC等旧制程产品的生产,导致上游晶圆供应紧张,256Gb TLC晶圆周度现货价较2024年12月低点涨幅达79%。下游成品市场反应更为敏感,8GB、16GB、32GB等低容eMMC产品受消费补贴与上游涨价双重影响,年初以来价格涨幅均超50%。进入三季度,涨价趋势开始向主流产品蔓延,北美云厂商加大AI领域投资,英伟达GB200等高端AI服务器陆续出货,带动企业级SSD需求增长,主流NAND Flash合约价有望在下半年持续回升。
市场情绪的助推让涨价潮更显猛烈。中国多家存储品牌厂商已相继暂停报价和接单,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作用下,需求端询单和备货热度显著升温,而存储厂商则顺势控货惜售,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紧张氛围 。这种供需失衡与情绪共振的叠加,使得本轮涨价的持续性远超此前市场预期。
二、涨价根源:供需重构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
存储芯片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价格波动始终围绕供需关系展开,但本轮涨价潮背后,除了传统周期规律,还叠加了技术迭代与产业格局变化的深层逻辑,使得行业基本面发生了结构性改变。
1. 供给端:原厂产能迁移制造结构性缺口
全球存储巨头的战略转向是本轮供应紧张的核心推手。经历此前市场低迷后,三星、美光、SK海力士等原厂纷纷将战略重心转向更能受益于AI浪潮的高价值产品,主动收缩旧制程产能。在DRAM领域,服役15年的DDR4正加速被DDR5取代,后者在性能、功耗等方面的优势叠加HBM等新世代产品的高利润率,促使原厂将资源向高端产品线倾斜。美光科技的调整最为激进,不仅缩减DDR4产能,还宣布停止未来移动NAND产品的开发,包括终止UFS5的开发,将资源集中于SSD和汽车等更高价值的NAND解决方案 。
产能调整的影响具有刚性。群智咨询数据显示,美光和SK海力士将于2025年年底停止接收LPDDR4X新订单,预计2026年第三季度起暂停出货,三星也将在2026年逐步停产该类产品 。尽管美光因市场需求变化放缓了制程迁移进度,但旧制程产能收缩的大趋势已不可逆转。这种结构性的产能调整,使得DDR4、LPDDR4X等产品在短期内形成难以填补的供应缺口,成为价格上涨的直接诱因。
2. 需求端:AI算力爆发打开增长天花板
如果说供给收缩是涨价的"导火索",那么AI驱动的需求爆发就是支撑涨价持续的"燃料"。随着大模型迭代与智能化服务升级,数据存储对容量、速度、延迟的要求不断提高,服务器作为数据处理核心载体,其存储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算力市场规模达190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259亿美元,同比增幅36.2%;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2024年达140万台,同比增长56%,2025年将进一步增至180万台。
AI服务器的高配置特性大幅放大了存储需求。以英伟达H100 AI服务器为例,其单台所需NAND容量达32TB-132TB,DDR5容量达2TB-4TB,HBM容量达640GB,远超传统通用服务器。这种需求升级直接改变了存储市场的结构:NAND Flash领域,服务器应用占比预计从2023年的16%提升至2025年的30%;DRAM领域,服务器应用占比将从2023年的32%增至2025年的36%,成为全球存储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同时,汽车电子等新兴需求也在发力,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AI增强的车内体验对内存和存储容量的需求大幅提升,进一步加剧了供应压力 。
3. 库存端:低位库存放大价格弹性
经过此前多个季度的去库存周期,存储行业库存已处于历史低位,这使得供给缺口对价格的影响被进一步放大。全球五大NAND闪存原厂在2025年上半年集体减产10%-15%,有效修复了库存水平。从下游来看,存储模组厂前期库存已快速消耗,当前正面临补库存需求,威刚等厂商自9月29日起停止DDR4报价,优先保障核心客户供应,这种库存周期与供需缺口的叠加,使得价格上涨具备了更强的弹性。
三、产业链受益图谱:从核心环节到国产力量
存储芯片涨价将沿着"上游晶圆-中游模组-下游应用"的产业链传导,不同环节的企业将因所处位置和竞争格局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受益程度。其中,具备技术优势和国产替代能力的企业有望获得超额收益。
1. 存储模组企业:直接受益于价格传导与订单增长
存储模组环节作为连接上游晶圆与下游终端的核心枢纽,将直接受益于产品涨价和需求增长,尤其是在企业级存储领域实现突破的国产厂商。这类企业通过采购上游颗粒进行封装测试,形成内存条、SSD等终端产品,其产品价格与上游颗粒价格联动性强,在涨价周期中盈利能力将显著提升。
江波龙是国产模组企业的典型代表,2024年其企业级存储业务收入达9.22亿元,同比激增666.3%,产品已与鲲鹏、海光、龙芯等多个国产CPU平台完成兼容性适配。随着企业级SSD需求爆发,公司有望持续享受"价格上涨+份额提升"的双重红利。在内存模组领域,江波龙、海普存储(香农芯创子公司)已推出企业级内存条相关产品并实现量产销售,完成了国产替代从"0"到"1"的关键突破,在原厂产能向高端迁移的背景下,这类企业有望抢占更多中低端市场份额。此外,忆联、忆恒创源等国产品牌龙头在企业级闪存模组市场持续发力,通过提升研发能力与品牌溢价,不断突破Solidigm、三星等国际巨头的市场壁垒。
2. 存储控制芯片企业:卡位关键环节享受需求红利
存储控制芯片是存储模组的"大脑",负责数据的读写与管理,其需求与存储模组出货量直接挂钩。在NAND Flash市场涨价启动的背景下,控制芯片企业率先迎来订单与价格的双重改善。群联作为NAND闪存控制芯片龙头,近日已恢复部分报价,价格涨幅约10%,这被看作NAND市场全面开涨的重要信号。
国产控制芯片企业也在快速崛起。联芸科技在SSD控制芯片领域已实现技术突破,产品性能接近国际主流水平,随着国内SSD模组厂商出货量增长,公司订单有望持续增加,9月29日其股价涨超9%,反映出市场对其受益逻辑的认可。这类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贴近国内客户需求,能够快速响应模组厂商的定制化需求,在国产替代浪潮中具备先发优势。
3. 存储晶圆及封测企业:行业复苏的长期受益者
上游存储晶圆制造企业是涨价潮的源头受益者,其业绩改善虽有一定滞后性,但持续性更强。美光科技的业绩已率先印证这一逻辑,2025财年第四财季DRAM产品收入达90亿美元,同比增长69%、环比增长27%,约占总营收的79%,公司全年营收增长近50%至374亿美元,毛利率提升17个百分点达41% 。国内晶圆制造企业虽在先进制程上与国际巨头存在差距,但在成熟制程领域已实现量产,随着下游需求回升和国产替代推进,长江存储等企业有望逐步释放产能,享受行业上行周期的红利。
封测环节同样将受益于行业复苏。存储芯片的封装测试需求随出货量增长而提升,尤其是HBM、DDR5等先进存储产品对封测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备先进封装能力的企业将获得更高溢价。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等国内封测龙头已在存储封装领域布局多年,技术积累深厚,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在行业复苏过程中订单有望持续增长。
四、机遇与挑战:涨价潮下的冷思考
尽管存储芯片行业迎来了供需共振的利好期,但投资者和企业仍需清醒认识到行业面临的潜在风险,避免过度乐观。
从机遇来看,本轮涨价周期的持续性和强度有望超出预期。与以往由消费电子需求驱动的周期不同,本次周期由AI基建需求主导,而AI算力建设具有投资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将为存储行业提供长期增长动能。同时,国产替代带来的增量空间巨大,2024年中国企业级SSD市场规模达62.5亿美元,全球占比近30%;企业级内存条市场规模约83-99亿美元,国产厂商的市场份额目前仍较低,未来提升空间广阔。政策层面,美国技术管制客观上推动了国内厂商采用国产设备和材料,加速了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化进程,长江存储二期项目预计带来64-80亿元国产设备订单,为国内产业链企业创造了发展机遇。
挑战同样不容忽视。首先是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的风险,EUV光刻机等先进设备仍受美国管制,可能限制HBM等先进存储产品的产能扩张。其次是技术迭代风险,存储芯片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从DDR4到DDR5、从TLC到QLC、从传统存储到HBM,技术路线的切换可能导致企业前期研发投入面临减值风险。最后是国际供应链风险,美国联合韩国限制高层数3DNAND设备出口,可能延缓国内企业的技术升级进程,对国产替代的节奏形成制约。此外,存储厂商的产能调整具有滞后性,若未来原厂重启旧制程产能或新产能释放超预期,可能导致供需关系逆转,终结涨价周期。
五、结语:周期与成长共振下的产业变革
半导体存储涨价潮的到来,本质上是行业周期规律、技术迭代趋势与产业格局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来看,原厂产能收缩与下游备货需求共振,推动价格进入上行通道;长期来看,AI技术迭代与数据中心扩建为行业提供持续增长动能,而企业级存储国产化的加速,则为国内厂商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对于产业链企业而言,这轮涨价潮既是盈利改善的机遇,也是技术升级的契机。具备核心技术、能够紧跟行业趋势的企业,将在周期波动中实现跨越式发展;而缺乏技术壁垒、依赖低端市场的企业,则可能在技术迭代和竞争加剧中被淘汰。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需理性看待涨价带来的短期热度,聚焦企业的长期价值——那些能够在国产替代中抢占先机、在技术升级中保持领先的企业,才真正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
存储芯片作为数字经济的"粮食",其行业变革不仅关系到产业链企业的发展,更影响着国家数字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这轮涨价潮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价格的波动,更是中国存储产业从"跟跑"向"并跑"突破的历史机遇。未来,随着技术研发的深入与供应链体系的完善,国产存储厂商有望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聪颖葡萄JHcuU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