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仪式伊始,一曲饱含民族深情的演唱便拉开了序幕——由峨山县民间合唱团队马缨花队登台,为现场观众带来专为本次活动创作的主题彝族小调。队员们身着彝族服饰,一开口便以彝族唱腔惊艳全场,醇厚嗓音里满是彝家对幸福生活的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团结的期
一针一线绣山河
一丝一缕传匠心
2025年7月至10月
玉溪市委统战部(市民族宗教局)
玉溪市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了
玉溪“绣中华・铸同心”非遗刺绣文化系列活动
陆续开展了非遗刺绣交流会、刺绣作品大赛
颁奖仪式启幕
这场以非遗刺绣为核心的文化盛会
将针线间的千年传承与当代匠心巧妙融合
让非遗刺绣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而颁奖仪式现场
更让这份“指尖上的传承”焕发新生
仪式现场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场场将“刺绣文化”与“舞台艺术”深度融合的表演。
仪式伊始,一曲饱含民族深情的演唱便拉开了序幕——由峨山县民间合唱团队马缨花队登台,为现场观众带来专为本次活动创作的主题彝族小调。队员们身着彝族服饰,一开口便以彝族唱腔惊艳全场,醇厚嗓音里满是彝家对幸福生活的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团结的期盼融入每一句唱词,深刻的情感与美好的愿景随着旋律流淌,台下观众纷纷屏息聆听,不少人跟着节奏轻轻点头,仿佛在歌声中与千年彝文化完成了一场温柔的对话。
随后的民族服饰走秀更是惊艳全场,在场的所有绣娘一改往日温柔匠人的形象,盛装带来一场不一样的她—“绣娘”T台秀。这场走秀的主角,远比华服更有分量。绣娘们身着亲手制作的本民族服饰,裙摆摇曳时,是民族纹样在流动;步履从容间,是千年技艺在传承。这不止是一场服饰展示,更是绣娘们把指尖的温度、民族的骄傲穿在身上,用最鲜活、最直观的方式,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不一样的她”有多耀眼。
更令人动容的是人物专访视频的播放。镜头里,李绍萍坐在传习馆的长桌前,面前铺着未完成的彝绣作品,她拿起绣针,将红色丝线穿过黑色土布;杨霞将绣好的彝绣纹样缝在现代服饰上,对着镜头展示;李兴美手把手教几位宝妈绣纹样,指尖翻飞……没有刻意的摆拍,却让观众清晰看到非遗刺绣在不同传承人手中的延续与生长,感受到这份技艺背后的温度与力量。
如果说表演是“看非遗”,那么颁奖仪式与传承人分享则是“懂非遗”的关键环节。在庄严的音乐声中,颁奖仪式的核心环节正式开启。
9月25日,市妇联组织了非遗刺绣大赛评审会,邀请了5名行业专家组成评审团围绕“创意性、技术性、表现力、主题契合度”几个维度,对各县(市、区)选送的80余件绣品开展了评比,最终评选出了一等奖2名,二等4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12名。
颁奖仪式上
市委副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王美荣
为活动致辞
并向获得一等奖
《赤 “籽” 同心》《同心绣中华》
的两个作品创作者
通海县董琼,易门县李兴美
两名绣娘颁发了奖杯
与会领导分别向获得
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的绣娘们颁发了奖项
颁奖过后,两位一等奖绣娘分享了创作感悟。90后新生绣娘李兴美捧着《同心绣中华》,眼中满是自豪:“我的作品以中国地图为主、石榴为辅,用彝族的40种不同针法绣出不同省份,每一针都饱含着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敬畏和热爱”。而有着四十多年针线经验的通海县董琼则显得朴实而真诚:“我不善言辞,绣这幅《赤“籽”同心》时,为了表达‘绣中华’的主题,在家想了三天——石头表示踏实走好路,石榴表示民族团结紧紧抱在一起,国花牡丹花代表祖国,繁荣引来凤凰,还有象征和平的鸽子”。她还提到自家是三代绣娘,“会继续把刺绣传承下去”,简单的话语里满是坚守,让台下观众深受触动。
每一件作品都不是简单的图案复刻,而是文化记忆的载体。玉溪的非遗刺绣,不再只是博物馆静态的展品,而是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绽放新的光彩。
随后,与会人员一同前往小龙茵非遗工作坊参观,大家看着展示架上从传统纹样手稿到文创成品的完整流程,听非遗传承人钱晓丽讲解如何将彝绣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真切感受到非遗从“指尖技艺”到“产业活力”的转变。
与此同时,刺绣大赛优秀作品线下展览同步启动,展览选址f4正向生活馆,9月30日至10月8日期间持续对市民开放,让市民直观感受非遗与日常的融合。正如现场一位参观者所说:“今天不仅看到了美的作品,更看到了非遗活着的样子”。
10月2日,“小小非遗传承人”亲子体验活动也将在小龙茵非遗刺绣工坊开展,活动将招募30组亲子家庭,由非遗传承人钱晓丽亲自教授非遗技艺,通过图文、实物展示为孩子们讲解玉溪刺绣的历史渊源、各民族刺绣的独特纹样寓意,再指导孩子们挑选丝线、拿起绣针,在绣娘们的一对一帮助下完成简易小绣品。
随着颁奖仪式圆满落幕
玉溪市“绣中华・铸同心”
非遗刺绣文化活动的价值却远未结束
从集市的热闹展销到展览的持续开放
再到亲子体验的温馨开展
这场集表演、分享、展览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