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个在奉化生活多年的老饕,我对本地的餐饮变化一直比较关注。前两天蹭朋友饭局,有幸去了一趟最近风头正劲的大江户日料——据说这是目前奉化城区里装修最讲究、价格也最“让人肉疼”的一家日料店。
作为一个在奉化生活多年的老饕,我对本地的餐饮变化一直比较关注。前两天蹭朋友饭局,有幸去了一趟最近风头正劲的大江户日料——据说这是目前奉化城区里装修最讲究、价格也最“让人肉疼”的一家日料店。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有点犹豫的。一来价格不低,二来总觉得日料这种东西,不一定非得去那种“高大上”的地方吃。但既然有机会,还是决定去见识一下,看看它到底凭什么被称为奉化日料界的“天花板”。
进门的第一印象:装修确实下血本了
大江户的位置在奉化城区一个相对安静的街区,门面并不张扬,但走进去之后,给人的感觉就是两个字:讲究。
整个餐厅以日式简约风格为主,木质结构、纸灯笼、榻榻米包厢,还有开放式的料理台,能看到厨师现场处理食材的过程。灯光柔和,背景音乐是轻柔的日式小调,整体氛围非常舒适,既有格调又不浮夸。
服务方面也很到位,从进门到落座都有专人引导和介绍菜单,点单时还会耐心解释每道菜的特色和吃法。虽然环境和服务不能直接填饱肚子,但确实能提升整体用餐的愉悦感。
味道如何?贵有贵的理由
我们这顿饭是朋友请客,所以可以放开手脚点了一些招牌菜。总体来说,食物的品质确实对得起它的价格。
首先是刺身拼盘。三文鱼、金枪鱼、北极贝,每一片都很厚实,入口即化,新鲜度没得说。尤其是北极贝,口感爽脆,完全没有腥味,吃得出来是当天进货的优质品。
然后是烧烤类的几道串烧:香菇、秋葵、明太子土豆、鸡肉皮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小食,在火候掌握和调味上都非常考究。比如秋葵烤过之后少了黏液感,反而多了焦香;明太子土豆咸鲜适中,不会腻口;鸡肉皮外焦里嫩,油脂刚刚好。
当然,也有几个菜品我个人觉得一般,比如寿司拼盘,虽然食材新鲜,但米饭偏硬,口感略逊。不过总体而言,这顿饭的完成度是很高的。
贵不是问题,问题是值不值得
吃完这顿饭,结账的时候确实让我倒吸一口冷气。人均消费大概在300左右,对于普通上班族来说,确实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消费得起的地方。
但话又说回来,贵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是否物有所值。而大江户日料给我的感觉是——它贵,但贵得有底气。无论是食材的新鲜程度、厨师的专业水平,还是整体的服务与环境,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
这也说明了一个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奉化城区的餐饮市场正在逐渐升级。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高品质、高体验买单,而不只是追求便宜实惠。大江户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正是顺应了这个趋势。
但胖子我,还是更喜欢那些藏在角落里的小店
虽然大江户的环境和味道都不错,但我心里其实还是更偏爱一些街边的小馆子。那种烟火气、那种人情味,是再高级的餐厅也复制不了的。
比如我家门口那家开了十几年的“阿珍快餐”,虽然没有精致的摆盘,也没有服务员热情周到的服务,但一份二十块的炒粉,却能让人吃得热乎、吃得踏实。再比如城南老巷子里那家夫妻开的“渔港海鲜排档”,虽然装修简陋,但海鲜现捞现做,价格亲民,每次去都要排队。
这些小店可能不够“高级”,但却承载着很多人的日常记忆和情感寄托。它们的存在,让这座城市更有温度,也让我们的生活多了几分烟火气息。
写在最后:消费分级的时代,各有各的精彩
这次探店大江户,让我更加意识到,如今的餐饮市场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分层趋势:一边是像大江户这样的高端日料店,满足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另一边则是大量平价小店,守护着老百姓的日常餐桌。
这两种类型的餐厅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有适合与否的区别。有人追求仪式感和精致体验,就有人喜欢轻松自在、物美价廉的生活方式。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偶尔去一次高端餐厅感受一下氛围无可厚非,但更多的时候,还是要回归现实,选择适合自己经济能力的消费方式。
毕竟,生活不只是面子上的光鲜,更是肚子里的实在。
如果你也在奉化,想找个特别的日子犒劳一下自己或家人朋友,大江户值得一试;但如果只是想吃一顿舒服的饭,那些藏在街角的小店,也许更能打动你的心。
愿我们在追逐品质生活的同时,也不忘记那份最朴素的烟火人间。
#美食探店 #奉化生活 #日料推荐 #高端餐饮 #城市观察 #消费观念 #吃货日记
来源:学霸土豆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