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确定这篇小文的标题,我酝酿了几天。简言其一,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她的歌声像银铃一样,她的歌声走遍祖国大地,也唱响国外,深受欢迎,她永远为人民歌唱,永远歌唱人民,她的学习精神、奉献精神、传承精神,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喜爱,体现了一位真正艺术
文/高昌来
为了确定这篇小文的标题,我酝酿了几天。简言其一,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她的歌声像银铃一样,她的歌声走遍祖国大地,也唱响国外,深受欢迎,她永远为人民歌唱,永远歌唱人民,她的学习精神、奉献精神、传承精神,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喜爱,体现了一位真正艺术家的风范,为祖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不愧是人民的歌唱家,她用一生谱写了一位歌唱艺术家的华章。其二,《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是由著名作家王新民呕心沥血著作而成,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是王老师重要的写作成就之一。王老师在陕西文艺事业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笔耕不辍,为年轻一代文艺工作者、创作者树立了典范。用“凤鸣世界,民著华章”这个题目非常契合。
王新民老师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他业余情衷读书写作,著有散文集《行余集》《不惑集》《读懂贾平凹》等,报告文学集《贾平凹打官司》《渭河大水灾》等20余部,其中《高考大透视》荣登“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谁是精神最伟大的人》获得河北省《善行启示录》读书征文一等奖,《慈苑书韵》获得陕西省2014慈善文艺作品二等奖。王老师是陕西大荔人的骄傲,是大荔乡贤一个明确的文化符号,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王老师谦逊而沉稳,他特别关心年轻后生的成长。2022年3月24日,上海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我收到了王老师从家乡寄来的精神食量,包括《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贾平凹纪事》《策划贾平凹》《最美奋斗着》等,王老师寄语“做一个正善的人,祝你成为最美奋斗着”,充分表达了对晚辈的殷切期望和厚爱,让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不久上海疫情封控,我担任集团公司抗疫工作领导小组秘书长,每天忙于协调、沟通和汇报,再到后来设法离开上海,前往宁波支援开业。这一路过来,并未认真品读这些非常重要的著作,实感羞愧也!我得空再读此著,感受有四点。
一是结构设计紧扣“凤凰”,串联成作品叙事框架,清晰合理。全文分为凤首篇、凤体篇、凤翅篇和凤尾篇,是缘于负恩凤老师芳名中的"凤"字。凤凰历来也被看作一种音乐鸟,其原因也正在于,凤是风鸟,而风是天然音乐的创造者。据《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的特征是:"鸡头、蛇颈、燕颌、龟背、鱼尾,五彩色,其高六尺许。"《山海经·南山经》说凤凰有5种像字纹:"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见则天下安宁。"著作构思布篇的凤首篇、凤体篇、凤翅篇和凤尾篇与此不谋而合。凤首篇写贠恩凤坚定方向,德艺双馨,讲述她在艺术道路上的启蒙与探索,展现她克服条件艰苦、不断打磨技艺的历程;凤体篇写贠恩凤坚持义演,崇尚信义;聚焦她在艺术领域崭露头角,凭借独特的嗓音与风格获得认可的关键节点;凤翅篇写贠恩凤国外演出,顺风顺水,呈现她在艺术上的巅峰时刻,以及为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所做的贡献;凤尾篇写贠恩凤树为楷模,博爱广仁,刻画她晚年仍投身公益、传递艺术力量的无私,完整展现其人生历程。此种构思非常的精巧,提升了作品的高度和深度,有助于塑造主人公的高尚的精神情操与艺德良心。
二是形象刻画,完整、丰富且饱满。作品从多维度塑造贠恩凤的形象,不仅展现她作为歌唱家的专业素养——如在黄土高原间练声的执着、舞台上饱含深情的演唱风采,还深入挖掘其生活中的真实面,对家人的温情、对普通群众的亲切。通过还原她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从早年拜师学艺的艰辛,到成名后坚守艺术初心的坚持,让主人公形象摆脱单一的“艺术家”标签,变得有血有肉,完美刻画出一位兼具艺术魅力与人格温度的人民艺术家形象。
三是精神传递,凸显奋斗与时代精神。作品深度挖掘贠恩凤身上的独特奋斗精神,她在艺术生涯中多次面临困境,却始终以坚韧不拔的态度突破阻碍,用歌声传递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同时,她的经历与时代紧密相连,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艺术探索,到改革开放后的文化传播,再到新时代的艺术传承,其艺术追求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充分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让读者感受到跨越时代的精神力量。
四是创作态度,展现作者的倾心倾力。从作品细节可看出作者的用心,为还原真实,作者走访贠恩凤的亲友、同事及演出过的地区,收集大量一手资料;在文字表达上,既注重语言的文学性,用生动笔触描绘场景与情感,又兼顾内容的真实性,不夸大、不虚构。无论是对历史背景的精准还原,还是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都彰显出作者对创作的敬畏与投入,让作品更具感染力与可信度。
《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非常值得一读,以丰富的文字和珍贵的图片,以生动感人的叙述,再现了贠恩凤的歌唱人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贠恩凤出生于古都西安大差市西三道巷9号,祖籍陕西华阴县,祖父贠述千考过科举,是西安北院门高家大院(榜眼之家)的女婿,娶了高家女儿高新民,祖父先后担任过校长、县长、省高院法官。父亲曾任职于省教育厅,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小恩凤自小就爱唱歌,她在易俗社剧场参加中小学生歌咏比赛,演唱《团结起来把账算》打动了评委西北人民广播电台文工团团长余景儒,年仅11岁的小恩凤幸遇伯乐,被招进文工团。她广泛学唱陕北民歌、青海花儿、眉户、碗碗腔、河南坠子、北京单弦、苏州评弹,她向“渭北红”谢德龙学习碗碗腔,向著名歌手白秉权学习陕北民歌。1963年春,她在渭南,跟着国家文化部一起下乡的著名歌唱家王昆学习了4个月的歌唱艺术。她拜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民族歌唱家郭兰英为师,并于1964年夏天前往北京专门学习。贠恩凤有幸先后4次见过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她的歌唱艺术深受总理好评,并得到总理的教诲和勉励。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习仲勋,对贠恩凤多次题词寄予厚望,1990年4月习仲勋题写“黄土高原上的银铃”,2001年8月习仲勋题写“贺贠恩凤从艺五十周年——人民艺术家”,她没有辜负习仲勋副委员长的殷殷期望:“唱群众喜爱的歌曲,做群众喜爱的歌手。”
60余年文艺生涯,她共参加各类演出5000余场次,演唱近3万首(次)歌曲,先后出版发行唱片、盒带和光碟400余首歌曲,2016年贠恩凤登上央视春节晚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她先后在西安、北京、上海、洛阳等地举办独唱音乐会40余场。从90年代开始,连续17个春节都没有在家中过过,她和丈夫孙韶持续参加春节慰问演出,火车站、公交公司、环卫公司都有他们的身影,体现了艺术家的良知。她走进部队、工厂、农村露天工地,甚至工读学校、女子监狱,所到之处不仅留下了优美的歌声,也留下了动人的真情,更留下了无私的美德。歌声感化了省青少年劳教所、西安工读学校少年的心;歌声来到省女子监狱,女囚下跪忏悔落泪。她走进西安北郊儿童福利院,走进华山脚下的省荣誉军人康复意愿,用爱心温暖着孤老残。90年她和丈夫孙韶到耀县水泥厂演唱,91年来到西北国棉一厂演唱,92年到华山脚下黄河机械厂冒雪演唱《白毛女》,观众被歌声深深打动,爆发出潮水搬的掌声。她数次走进田间地头,58年她历时1个月相继跑了商县、山阳和我的家乡镇安3个县20多个点演出,夫妇到陕北各县演出50余次,她在风沙中完成演出,此情此景,感动了群众。她主动奉献爱心,83年7月,安康地区遭遇百年不遇洪涝灾害,她在西安连续举办6场个人演唱会,把所得收入请组织上全部捐献给灾区;90年代西康铁路施工期间,她不畏岩爆去演唱;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灾,她连续参加抗洪赈灾义演,演唱由孙韶临时填词的作品;98年10月,她在西安护城河清淤工程现场为解放军官兵演唱。三秦大地处处活跃着这位老人义务演出身影。14年6月她带领心连心艺术团成员为社区服务,退而不休返一线,冒着酷暑连续演出20多场次,她在公园里教歌与民乐,歌唱领袖扬正气。她与孙韶夫唱妇随金搭档,孙韶能歌能弹又能写,共同谱写了一曲曲讴歌真善美、歌颂祖国和人民的交响乐。
从艺60多年来,贠恩凤就像展翅飞翔的凤凰,多次飞往美国、日本、欧洲、东南亚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访问演出,为陕北民歌、中国民歌和民族音乐走出陕西走向中国和世界做出了贡献。65年她在秋风瑟瑟中访东欧,先后在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演出,每个国家停留20天左右。78年4月,贠恩凤随西安友好代表团访日演出,她为《创造友谊的明天》曲子填词,不久《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这是一首象征中日友谊的歌曲。89年5月为纪念西安和京都、奈良结为友好城市15周年,她再次随艺术团访日演出。79年出访泰菲缔友谊;84年访问美国赢盛赞。“愈有地方性,愈有世界性”。30多年来,贠恩凤夫妇一直坚持民族音乐道路,孙韶创作了1000多首歌曲,有不少歌曲是由贠恩凤唱出去的。在追求民族之声的道路上,为他们共同热爱民歌艺术和民族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为中国音乐乃至世界音乐做出了新贡献。
贠恩凤老师不愧是人民的歌唱家,她获得过多项大奖和荣誉,但她从来不以歌唱家自居,也不以名人炫耀,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艺术追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歌唱,她不仅是陕西文艺界的骄傲,也是三秦人民的自豪。每当再次倾听贠恩凤老师演唱的歌曲,那“声音清脆优美、解释饱满、吐字清晰、质朴感人”的演唱风格让人特别享受,总是让人难以忘怀。我非常荣幸有机会认真品读《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这部人物专著,感谢王新民老师让我得到这部作品文化与精神熏陶和滋养,我也有义务像王老师一样把歌唱艺术家贠恩凤代表的精神传播给更多的人,把这种充满正能量的思想和实践带给更多的人。
(高昌来,笔名秦川阿来,陕西镇安人。作品发表于《延河》《青年文学家》《新世纪新诗典》《诗中国》《西安商报》《阳光报》《教师报》《各界导报》《西北信息报》等。出版合集《文心雕鳞》《当代十八人诗歌选》,编著《课本里的国学故事》《海洋旅行者》。)
来源:文艺天地—宁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