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不是机械的知识搬运,而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当教师群体普遍沦为唯唯诺诺的执行者时,我们的教育便失去了最珍贵的生命力。教师的胆识,是点燃学生思想火种的引信;教师的勇气,是塑造民族未来脊梁的模具。
教育不是机械的知识搬运,而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当教师群体普遍沦为唯唯诺诺的执行者时,我们的教育便失去了最珍贵的生命力。教师的胆识,是点燃学生思想火种的引信;教师的勇气,是塑造民族未来脊梁的模具。
真正的教育者应当如普罗米修斯般敢于盗火。观察那些卓越教师的成长轨迹,无不是以"在做事中成长"的姿态突破舒适区——无论是主动承担跨学科课题,还是大胆尝试争议性文本教学。某青年教师初入名师工作室时,面对行业翘楚仍坚持"把简单事情做到极致"的信念,最终在密密麻麻的修改批注中完成了专业蜕变。这种敢于暴露不足、接纳锤炼的胆识,恰恰是当代教师最稀缺的品质。
胆识匮乏的教师群体必然培育出精神侏儒的学生。当教师对教学创新畏首畏尾,对体制弊端三缄其口,对价值冲突避而不谈时,课堂便成了思想的无菌室。有资深教师曾痛陈:"我们常被日常教学所困,却忘了质问'为什么不敢尝试新方法'。"这种自我禁锢的惯性,使得本应充满思辨火花的课堂,沦为标准答案的流水线。
教育的勇气源于深刻的职业觉醒。高能量教师往往具备"接受灰色地带"的智慧,他们既不盲从权威,也不愤世嫉俗,而是在规则缝隙中开辟育人新径。某教育者参加文化项目时的心理挣扎颇具代表性——对能力的怀疑本质上是勇气的溃退。教师若没有"为真理拍案而起"的血性,又如何培养学生"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
重建教师胆识需要三重突破:首先要打破"安全教学"的幻觉,将课堂变为思想冒险的乐园;其次要建立专业自信,像名师工作室成员那样在反复打磨中锤炼教学胆略;最重要的是重拾教育初心,明白教师的怯懦将以复利形式在学生身上放大。当教师敢对陈腐教条说"不",敢为创新失败担责时,教育的天空才会重现鹰击长空的壮美。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唤醒者自己必须先保持清醒。在这个变革加速的时代,唯唯诺诺的教师终将被历史淘汰,唯有那些敢想敢为的教育行者,才能在学生心中播下改变世界的火种。当我们抱怨学生缺乏批判思维时,是否应该先检视自己教案里还有多少思想的锋芒?
来源:瑗瑗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