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死后两年 他最宠的儿子被孙子烤死在铜缸 这场血案早已埋下祸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3 22:41 1

摘要: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榆木川咽下最后一口气。这位征战一生、开创大明盛世的帝王,临终前最放不下的,不仅是江山稳不稳固,更有自己的两个儿子——太子朱高炽太软,汉王朱高煦太烈。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榆木川咽下最后一口气。这位征战一生开创大明盛世的帝王,临终前最放不下的,不仅是江山稳不稳固,更有自己的两个儿子——太子朱高炽太软,汉王朱高煦太烈。

他以为,自己留下的布局能保皇室安稳,可谁也没料到,仅仅2年后,他最疼爱的儿子朱高煦,会被他最宠的孙子朱瞻基,活生生烤死在三百斤重的铜缸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

血肉模糊的结局背后,藏着朱棣一辈子的悔恨:当初要是早点收拾这个野心勃勃的儿子,何至于让皇室血亲落得如此血腥

朱高煦的狠,从靖难之役时就已经刻在了骨子里。

白沟河之战,朱棣被南军包围,眼看就要丧命,是朱高煦带着精锐骑兵杀进来,一刀劈开包围圈,把父亲从鬼门关拉回来;东昌之战,朱棣战败逃亡,又是朱高煦断后,砍杀追兵,硬生生护住朱棣的退路。

那几年,朱高煦的盔甲上永远沾着血,手里的刀就没停过,立的功比谁都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朱棣看着这个敢冲敢杀的儿子,越看越喜欢,不止一次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大哥身体不好,你要多努力。”而这话像一颗种子,在朱高煦心里发了芽——没错,他觉得,父亲可能是想把皇位传给自己。

朱棣也忘了,野心是会被喂大的。朱高煦开始不把太子朱高炽放在眼里:太子身体胖、行动慢,他就当众嘲笑“像头猪”;太子主张休养生息,他就说“文人误国”。朝堂上,他拉帮结派,把当年跟着自己打仗的旧部都拉拢到身边,甚至私下里让人称自己“二皇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人劝朱棣:“汉王野心太大,得早点约束。”可朱棣总念着父子情分,想着“他只是年轻气盛”,不仅没制止,反而一次次赏赐他金银、兵权,把朱高煦的野心养得越来越大。

朱棣终究还是要立太子的。尽管他嫌弃朱高炽胖乎乎的,不像个帝王。但文官们死活不同意废长立幼,加上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聪明伶俐,很得朱棣喜欢,最后还是定了朱高炽为太子。

为了稳住朱高煦,朱棣把他封为汉王,封地在山东乐安。可朱高煦不乐意了,他当着朱棣的面说:“我何罪之有?要把我贬到万里之外?”硬是拖着不去封地。

朱棣耐着性子劝,他不听;派人送册封文书,他拒收;甚至派军队护送他去,他也敢把人挡在王府外。更过分的是,他在王府里大肆扩建兵营,私自招募了几千号人,天天穿着铁甲操练弓马,把王府搞得像个军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地方官看不下去,上奏说“汉王私养重兵,恐有反心”,朱高煦却毫不在意,甚至直接找了个理由,把那个地方官给杀了。

朱棣这才意识到,这个儿子已经不是“年轻气盛”,而是真的要反了。他气得发抖,下了最后通牒:“再不走,就废了你!”朱高煦这才不情不愿地离开京城,可刚到山东,他就把乐安的王府大门改成城墙,兵器库堆满了刀枪,连水井都加固加锁——明摆着是在准备打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这时的朱棣,已经老了,连年征战让他身体垮了,他实在没力气再收拾这个儿子。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伐途中病逝,临终前还在叹气:“高煦……唉……”他到死都没解决这个隐患。

朱棣死后,太子朱高炽即位,也就是洪熙帝。

朱高炽性格稳重,他知道弟弟不甘心,不想刚登基就手足相残,所以选择了怀柔政策:给朱高煦加官进爵,赏赐金银,还下诏让地方官“善待汉王”。可暗地里,他也没放松警惕,派锦衣卫监视汉王府,严禁地方兵士和朱高煦接触。

朱高煦一眼就看穿了哥哥的心思:“这不是善待,是软禁!”于是,他表面上接受赏赐,暗地里却没停过谋反的准备。他派人去京城打探消息,联络旧部,还天天在王府里操练军队,甚至亲自上马指挥,教士兵们怎么攻城。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朱高炽身体不好,当了不到一年皇帝就暴毙了。消息传到乐安,朱高煦高兴得跳起来:“机会来了!”他知道,新即位的皇帝是自己的侄子朱瞻基,年轻、没根基,正好是自己夺权的好时机。

他立刻自称“中军都督”,把军队分成五军,调配粮草,还跟部将们说:“当年太祖皇帝也是从边藩起事,我为什么不行?”就在他准备出兵攻打北京的时候,北京突然发生了地震,百姓惊慌,宫中震裂。朱高煦却觉得这是“天助我也”,借着“天谴示警,皇帝失德”的由头,正式起兵造反。

朱高煦以为,朱瞻基年轻,遇到这情况,肯定会吓得手足无措。可他没想到的是,这个侄子可比他想的狠多了。

朱瞻基接到谋反的消息,没有慌乱,反而决定亲征。他带着精兵,三天就攻破了朱高煦叛军的三座关卡,直扑乐安。朱高煦的军队本就是临时拼凑的,见皇帝亲征,吓得纷纷投降。不到十天,乐安就被攻破,朱高煦仓皇出逃,最后在王府内院被擒。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本想自杀,却被士兵拦住。押回北京的时候,他被锁在铁笼里,百姓围着看,当年那个不可一世的汉王,如今头发凌乱,盔甲破裂,连鞋都穿错了。

朱瞻基没急着杀他,而是把他关在逍遥城,剥夺了王爵,削除了护卫,还派人给他送吃送穿,看起来像是要留他一条活路。

可朱高煦偏偏不识趣。一次,朱瞻基私下去探望他,想看看他有没有悔意。没想到,朱高煦突然从席上站起来,伸腿就把朱瞻基绊倒在地。侍卫们吓得拔刀要杀他,朱瞻基却挥手制止,只冷冷说了一句:“留他。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朱瞻基回到宫中,立刻下令:烧铜缸

工匠们连夜赶工,铸造了一口三百斤重的大铜缸,炉火烧了三天三夜,把铜缸烧得通红。执行那天,士兵们把朱高煦裹绑起来,双足交缚,硬生生压进铜缸里。铜缸刚碰到朱高煦的身体,就传来一阵刺耳的滋滋声,紧接着,是朱高煦凄厉的惨叫

火焰越来越旺,铜缸从暗红变成紫蓝,缸壁被烧得膨胀,发出像野兽喘息一样的鸣响。朱高煦的惨叫声持续了三刻钟,才渐渐消失。最后,铜缸炸裂了一个角,里面只剩下一滩焦黑的残骸,连骨头都分不清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杀了朱高煦还没完,朱瞻基怕汉王府还有人谋反,下了一道密令:把朱高煦的王妃韦氏和九个儿子,全部处死。这九个儿子里,有两个还没成年,有的在读书,有的在练武,根本没参与谋反,可朱瞻基一个都没放过。

史书上只写了一句“妃氏及全部子亦处死”,简单的几个字,藏着满门抄斩的血腥。

更狠的是,朱瞻基还下令:删去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立下的所有功绩,不许再称他“汉王”,只能叫“庶人高煦”。从此,朱高煦这个人,从明朝的史册里被悄悄抹去,只留下了“叛逆”的罪名。

这场皇室血案,说到底,和朱棣脱不了干系!

他当初要是不偏爱朱高煦,不随口说出那句“你大哥身体不好”,朱高煦夺位的野心或许不会那么大;他要是早点约束朱高煦,在他私养重兵、抗旨不遵的时候就严惩,也不会有后来的谋反;他要是能看清朱高煦的本性,临终前妥善处置,朱高煦或许也不会落得被烤死的下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朱棣终究是心软了,他念着父子情分,想着“血浓于水”,却忘了在皇权面前,亲情往往不堪一击。他打下了江山,却没管好自己的儿子,最后让自己最疼的儿子,死在了自己最宠爱的孙子手里,还连累了整个汉王府满门抄斩。

永乐盛世的荣光背后,藏着这样一场血腥的皇室内斗。铜缸里的哀嚎,不仅是朱高煦的末日,更是朱棣一生最大的遗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能打赢外敌,却没挡住家族内部的刀光剑影!

注:本文内容根据《明史》《明实录》及明代史料整理,聚焦朱高煦谋反及被处死的历史事件,部分细节为基于史实的合理还原,非虚构创作。文中观点仅为历史人物评价视角,不涉及对历史制度的评判,若与其他解读存在差异,敬请以权威史料为准。本文仅作历史知识与价值观分享,不涉及敏感导向,如有疑问可联系作者沟通。

来源:莫愁莫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