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渤海湾畔,晨光中的唐山港京唐港区早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橙色的卸船机如钢铁巨人般舒展巨臂,从巨轮货舱中精准抓取矿石;无人驾驶的重型无人平板运输车在码头上有序穿梭;空中,无人机正在对110万平方米的堆场进行日常巡检。这不仅是一幅现代港口的生动图景,更是一支由智能机器
渤海湾畔,晨光中的唐山港京唐港区早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橙色的卸船机如钢铁巨人般舒展巨臂,从巨轮货舱中精准抓取矿石;无人驾驶的重型无人平板运输车在码头上有序穿梭;空中,无人机正在对110万平方米的堆场进行日常巡检。这不仅是一幅现代港口的生动图景,更是一支由智能机器人“同事”协同作业的壮观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进港口,一睹这支超级战队的风采。
在唐港股份矿石码头公司远程控制中心,卸船机司机班长代奇超正轻划指尖,操控着百米外60多米高的卸船机。屏幕上清晰显示着船舱内矿石的三维模型,系统自动发出指令,科学判断装卸时机并实时生成数据。
代奇超向记者介绍:“以前我们要在户外40米高的驾驶室操作,“冬天冷,夏天热,劳动强度也特别大。现在我们的生产效率提高了,工作也轻松了许多!”
这一变化背后,是唐港股份矿石码头公司五年间投入1.08亿元进行的智慧化升级。其中6台传统卸船机经过自动化改造,新引进的7号卸船机效率达3000吨/小时。唐港股份矿石码头公司董事长宋方勇告诉记者,在2019年运量接近8000万吨时,人工操作的瓶颈已经非常明显,“效率不稳定,安全风险也大,有时船舶等待卸货就得耗费半天时间。”
如今,这些装备AI视觉识别和防撞雷达的“钢铁巨人”,抓斗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单船作业效率较五年前提升8.72%。
宋方勇说:“去年作业‘艾莱妮之星’轮时,36小时就卸完了20万吨矿石,比2019年最快纪录还缩短了10小时。”
代奇超的远程操作,只是这支“超级战队”的一个缩影。在码头的其他地方,他的“机器人同事”们正各司其职,高效协同。
在矿石码头“矿二”泊位,智慧喷淋机器人正展开30米长的折叠臂,对货垛进行精准喷淋。
唐港股份矿石码头公司副总经理荊彦明:“智慧喷淋机器人折叠臂的设计可实现货垛喷淋全覆盖,有效弥补了传统喷淋作业覆盖不均匀、喷洒不及时的短板,同时还提升了作业的效率。”
堆场上空,无人机灵巧飞行,化身“空中电子眼”,巡检数据实时传回平台,生成垛位电子图,让库场计划员对货物分布、安全情况一目了然。
唐港股份矿石码头公司库场管理部倒班班长李亚永向记者摆数据,细数无人机“同事”上岗后的效率变化:“拿我们矿石码头公司来说,110万平方米的堆场面积,人工巡垛需要2个多小时,无人机作业仅需20多分钟,而且能够做到来源可溯、状态可查、风险可控,货垛管理的精度与响应速度提升效果特别明显。”
不仅矿石码头,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码头也是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场景。
在堆场,25辆无人驾驶的重型无人平板运输车沿着预定路线平稳行驶,它们没有驾驶舱,依靠激光雷达和视觉传感器感知环境,能精确判断200米外障碍物,制动误差控制在厘米级。津唐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磊:“目前这些重型无人平板运输车的监测距离是200米,我们还相应配备了车辆管理系统,使车辆实现自动规划路径,做到车路协同,实现高效运行。”
抬头望去,码头前沿的巨型岸桥巍然耸立,正在繁忙作业。其中一台双小车岸桥格外引人注目,两部小车一上一下,灵巧地交叉穿越,循环起吊集装箱。刘磊介绍,这是全球首台套自动化穿越式双小车岸桥,与普通岸桥不同的是,它有上下两部小车,可实现交叉穿越,如同人的两个手臂可以交叉作业。
刘磊:“我们通过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可以实现两部小车的智能互锁和节拍控制,使它在高速运行下也能保证安全,它的综合作业效率能达到单小车岸桥的1.5倍。”
是谁赋予这里这个“无人码头”如此神奇的力量?刘磊带记者进入主控室一探究竟。刘磊说他们自2023年开始实施25号泊位的自动化改造,建成了全省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这里集成了数千个感知器件传回的数据,通过算法模型进行实时处理与决策指挥,让整个码头如同一个有机整体。
刘磊:“支撑码头自动运营的是我们的码头操作系统——国产哪吒TOS,它能实时处理海量数据并提供科学决策。我们把智慧码头概括为‘一个超人’,强调的是它的整体性。岸桥、轨道吊和无人车等每台设备都是它的手指和脚趾,而数千个感知器件,比如说雷达和激光,就相当于它的眼睛和耳朵,所以说它也是长着千里眼和顺风耳的。”
智慧化场景背后,是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字:2024年,京唐港区货物吞吐量再度突破3亿吨大关,其中金属矿石吞吐量达1.1亿吨,同比增长12%以上,连续三年保持高位增长。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出海口,京唐港区一端连接广阔的内陆腹地,一端通达全球190多个港口,高效转运着钢铁、矿石、陶瓷、日用百货等物资,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流支撑。这份连续多年突破3亿吨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在唐山港京唐港区矿石码头,唐港股份副总经理赵怀向记者展示了公司近三年的运营数据:公司吞吐量从2021年的2.02亿吨增长至2024年的2.32亿吨,年均增幅达4.8%。
智慧化升级不仅提升了效率,更为客户降低了成本。唐港股份生产业务部部长助理崔文举:“新开通的京唐港至黄骅‘水水中转’航线,每吨货可为客户节省5至10元物流成本,目前已惠及省内十余家企业。”
在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码头,智慧化升级的成效同样显著。津唐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自动化改造后,单线作业效率已超越人工码头,单箱能耗较国标先进值低21.25%。与人工码头相比,预计每年可节约成本730万元,设备操作人员节省75%。”
刘磊表示,他们未来三年将持续推进集装箱泊位的智能化改造,届时京唐港区集装箱通过能力将大大提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物流动能。
智能升级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运营业绩。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京唐港区矿建材料吞吐量达1719万吨,同比增长17.3%;内贸钢材446.4万吨,同比大增40.5%;铝矾土386.3万吨,同比增长17.5%。
在唐山港京唐港区,以“智”提质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密码。这座港口,正以实力筑基、凭创新驱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更为持久的动能。
记者 | 河北台 王智华、李悦,唐山台 李昂
编辑 | 小马
责编 | 安倩
编审 | 谷曼
监制 | 冯慧杰
终审 | 边宇峰
河北新闻广播
等你……
来源:河北综合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