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提醒:不想得蚊媒传染病,这3个时段,记得关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1 13:11 1

摘要:“妈,你看蚊子又进来了!”入夏以来,家住南京的王阿姨总觉得屋里蚊子特别多。每当傍晚,她习惯在窗边乘凉,听着楼下孩子们的笑闹声,空气中夹杂着清新的桂花香气,还有不时传来的蚊子嗡嗡声。三楼的邻居老张因为一时大意,几天前在小腿上被咬了一口,结果三天后高烧不退,医院检

“妈,你看蚊子又进来了!”入夏以来,家住南京的王阿姨总觉得屋里蚊子特别多。每当傍晚,她习惯在窗边乘凉,听着楼下孩子们的笑闹声,空气中夹杂着清新的桂花香气,还有不时传来的蚊子嗡嗡声。三楼的邻居老张因为一时大意,几天前在小腿上被咬了一口,结果三天后高烧不退,医院检查竟然提示登革热初步感染

这下楼里老人们都慌了,难道“被蚊子咬”真的会闹出大问题?难道只是在晚上关窗,白天就万事无忧?其实,很多人恰恰忽视了蚊媒病毒传播的高危时段。哪三个时间段最该留意窗户防范?为什么“被咬一口”远比我们以为的严重?今天就来聊聊,这些你以为无关痛痒的小习惯,或许正悄悄埋下健康隐患。

眼下正值气温飙升、雨水增多的季节,蚊媒传染病(如登革热、乙型脑炎、寨卡病毒等)发病率持续攀升。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数据,我国南方6-8月蚊媒传染病发病率高出北方地区3倍以上,其中登革热病例超2300例,80%以上集中在广东、江苏、云南等高温湿润区域。权威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伊蚊(登革热、寨卡传播主力)和按蚊(传播疟疾)并非只在夜间出没,实际活动有明显的“高峰时段”规律:清晨6-8点、黄昏17-20点、夜间22点后为高活跃期。

这些时段的危险在哪?伊蚊“昼伏夜出”但昼间捕食性最强,正好与人们晨间起居、傍晚就餐、夜晚休息的场景高度叠加。蚊子借助家中微小的缝隙,悄无声息地“入侵”——而这,正是很多家庭防护薄弱的环节。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明确指出,90%的蚊媒传染病家庭感染与“窗口开着”有直接相关。也就是说,“哪个时间段关窗”远比我们以为的要关键得多。

专家建议:预防蚊媒病毒,重点不是每天往身上喷多少驱蚊液,而是“守住蚊子进家的门”。这里的“门”,正是你的窗户:

清晨6点到8点:气温适中、光线柔和,是蚊子觅食的“黄金早班”。临床数据显示,约30%的蚊子叮咬集中在这个时段。此时开窗通风极易让蚊虫大举入侵,尤其是农村及郊区卫生环境不佳的家庭。

黄昏17点到20点:教室、厨房、客厅……傍晚家庭成员返家、做饭聚餐最为频繁。数据来自上海疾控中心2022统计登革热病例中有高达42.6%感染发生在傍晚窗户未关闭的家庭。此时蚊子因光线渐弱、室温适宜再次出动。

夜间22点以后至凌晨:夜深人静、温度下降,部分夜行性蚊种(如库蚊、按蚊)大批次出现,易侵扰熟睡人群。根据疾控数据,高达91%的乙型脑炎传播发生于22点至次日凌晨3点

你也许觉得,“家里经常搞卫生、点蚊香,应该没事”。然而,医学数据显示,即使家庭卫生条件良好,不注意这3个关键时段关窗,感染风险依然比警惕家庭高出近7倍。而高龄、免疫力低下、孕妇、儿童等更容易成为被叮咬高危群体。

医学共识强调,关窗+物理隔离+安全驱蚊,远比一味依赖化学驱蚊剂更有效。基于专家经验,具体建议如下:

定时关窗

明确在清晨、傍晚、深夜三大高峰时段把家中门窗关紧,尤其重点保护卧室、老人和小孩的房间。用加密纱窗替代普通纱窗,每周检查修补细缝。

保持环境整洁

清理室内外各种积水(水桶、花盆碟、水池死角),避免蚊子滋生。数据显示,室外积水多的社区,蚊媒疾病风险提升4.5倍

合理物理隔离

可视情况加装纱门、使用蚊帐。目前主流纱窗对伊蚊、按蚊等阻隔率超过98%,远高于普通纱窗和杀虫剂的长期效力。夜间应关闭灯光,减少户外光源吸引蚊虫。

驱蚊办法

优先选用电蚊拍、超声波驱蚊器。避免长期、过量使用化学蚊香和驱避剂,特别是有孕妇、婴幼儿的家庭,化学驱避成分(如避蚊胺)不宜直接接触皮肤。

户外做好个人防护

傍晚外出时穿浅色长裤长袖,少穿黑色和深色衣物,裸露皮肤可涂抹安全认证的驱蚊水,并随身带防蚊贴。

健康习惯从细节守起,每天三个时间段记得“拉紧防蚊闸门”,将会让你和家人远离登革热、乙型脑炎等威胁。老王邻居家这次教训不小,连医生都感叹:“大多数感染,其实都能靠一点小预防切断”。与其被动吃药治疗,不如主动防护,每天晚饭前、清晨起、夜间休息前牢牢记得“关窗”小事,健康风险或将大大降低。

健康,其实就在点滴小事中。今天开始,不妨提醒家人,定好闹钟,守好家里的那扇窗。特别提醒:具体健康状况、疾病风险因人而异,如身体出现高热、全身酸痛等异常症状,请及时前往当地正规医院就诊。文内建议适用于一般家庭防蚊场景,实际效果存在个体差异,不可替代医疗诊断与医生指导。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蚊媒传染病监测报告 2023》

3.《登革热防控技术指南》

4. 世界卫生组织(WHO)《蚊媒及其传播疾病预防手册》2022年版

5.《上海市登革热流行病学调研报告》2022

6.《纱窗类型对蚊虫阻隔效果对比研究》

7.《常用驱蚊剂安全性评价及使用指南》

8.《伊蚊行为特征及疾病传播规律浅析》

9.《中国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年鉴2021》

10.《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鱼丸哈粗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