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停止吃米和面以后,体重就立刻降下来了?告诉你答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1 12:57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11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最近门诊里,有不少人都会问我一个问题:“医生,我这两周不吃米饭和面条,体重一下子就掉了五六斤!是不是不吃主食就能减肥?”

这类问题其实很常见,尤其是中年人开始关注体重管理以后,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戒主食”。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停米面,体重就立刻掉下来? 这个变化,是脂肪真的变少了吗?还是身体发生了别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一说,不吃米和面之后,体重下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以及,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很多人停止吃主食后,体重在短时间内下降得很快,甚至几天内能掉两三公斤。听起来很神奇,但这其实并不等于你成功减掉了脂肪。

我们先从一个关键词说起:糖原(glycogen)

糖原是身体储存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形式,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肌肉里。而每一克糖原在身体里,大约会携带3~4克的水分。当你停止摄入主食,糖原储备就会迅速下降,随之流失的就是大量水分

也就是说,你看到的体重下降,其实是水分的减少,而不是脂肪的燃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恢复吃米饭和面条之后,体重又“反弹”得很快。因为身体开始重新储存糖原,水分也随之回来。这种“水重”变化是完全正常的,但往往会被误解为“减肥失败”。

很多人觉得只要吃米饭、吃面条,体重就会增加。这个说法不完全准确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就是碳水化合物。米饭和面食的主要成分就是碳水。这些食物本身不是坏东西,关键是你吃的量和吃的方式

精制碳水化合物(比如白米饭、白面包、甜点)确实血糖反应快,容易刺激胰岛素分泌,进而促进脂肪储存。而如果你摄入的碳水远超身体需求,多余的部分就会被转化成脂肪。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戒掉碳水。研究显示,长期极低碳水饮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肾脏负担,还可能影响认知、情绪和荷尔蒙水平。

相反,选择“优质碳水”才是更科学的做法。比如:

全谷物:糙米、燕麦、藜麦,保留了更多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

杂豆类:红豆、绿豆、鹰嘴豆,升糖指数更低;

根茎类粗粮:红薯、山药、芋头,饱腹感强。

这些食物不仅不会让你轻易发胖,还能帮助控制血糖、促进肠道健康

从短期看,减少主食摄入确实可以让热量摄入下降、水分减少、胰岛素水平降低,因此体重看起来会下降。但从长期来看,完全不吃主食对身体其实弊大于利

首先,大脑主要依赖葡萄糖供能,长期碳水摄入不足,容易出现头晕、注意力下降、情绪波动等问题。

其次,长期缺乏膳食纤维,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排便异常。很多人戒碳水后出现便秘,就是这个原因。

还有一点很重要:碳水其实有“蛋白节约作用”。简单说就是,当你摄入足够的碳水时,身体就不需要动用蛋白质来供能。反之,如果长期不吃碳水,蛋白质就会被拿来当燃料,这会影响肌肉合成,甚至导致肌肉流失

所以你会看到,有些人明明体重掉了,但整个人看起来却变得松松垮垮,没有精神,那就不是“成功减肥”,而是“营养流失”。

很多人减肥失败,问题不在吃得多,而在吃得乱真正科学的减重方式,是控制总热量、优化食物结构、保持代谢稳定

如果你想通过调整主食来帮助控制体重,建议做到这几点:

主食不过量:每餐控制在一拳头左右即可;

选择低升糖的主食:比如糙米饭、混合杂粮饭、红薯;

搭配足够蛋白质:比如鸡蛋、豆腐、牛奶,有助于延缓胃排空;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比如多吃蔬菜和豆类,帮助延缓血糖上升;

合理分配三餐:早餐正常吃,中午吃饱,晚餐适量减,规律比节食更重要。

说到底,“不吃米面就能瘦”只是表象,真正决定体重的,是你整体的饮食结构和生活状态。

我们常说“减肥”,但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减脂,而不是单纯看体重数字。因为你失去的水分和肌肉,可能让你“瘦下来”,但却不等于“更健康”。

脂肪减少、肌肉保留、代谢正常,这才是良性减重的目标。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体重下降,不妨先问问自己:这是脂肪减少,还是身体脱水了?

科学减肥,不靠极端饮食,而靠长期稳定的生活方式。如果你能建立合理饮食结构,主食不仅不会拖你后腿,反而是你健康减脂的好帮手。

参考资料:

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Low-carbohydrate diets and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Two cohort studies."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2018.

中国营养学会官网:“碳水化合物与健康关系的科学共识”,2022年

来源:老年病科安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