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峰丨从“一日”到加长的“一月”,浙江和中国科普正在发生的质变与初步启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1 08:48 1

摘要:今天,9月30日,全国首个“科普月”落下帷幕。作为一个“科小二”,既是积极参与者,也是一个冷静观察者,此时此刻,我还是要讲点实际参与和观察的心得,可能是一孔之见。

潮新闻周国辉

今天,9月30日,全国首个“科普月”落下帷幕。作为一个“科小二”,既是积极参与者,也是一个冷静观察者,此时此刻,我还是要讲点实际参与和观察的心得,可能是一孔之见。

浙江的首个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是提前5天启动的,可以说是30+5。那天我在点评时深有体会地说过,《科普法》修订后设立“全国科普月”,意义非凡。浙江提前启动,既是响应国家战略,更是向全社会释放一个鲜明信号:科学普及,应当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奠基性工程。

现在一个月过去了,从我实际参与的感觉和从各地媒体信息的汇集看,活动之多、参与之广、热度之高、形式之新颖,都是前所未有的。事实证明,从延续多年的“全国科普日”扩容至整个九月,这不只是时间的简单延伸,而是科普理念与实践的深刻变革。作为全国科普工作的探路者,浙江在这场为期一月有余的科学盛宴中,以数千项活动、数万项资源的亮眼答卷,展现了科普生态的全面升级。分享几点粗浅的观感。

其一,时间扩容背后是科普内涵的深刻变革。

若将以往的科普比作“点滴灌溉”,今年的科普月则初步呈现了“系统浇灌”。在浙江,科普的触角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延伸——从科学家前沿讲座到“新质生产力”科普馆沉浸体验,从乡村科普站点到云端数字博物馆,从青少年科技竞赛到银龄数字技能培训,形成了覆盖城乡、贯穿整个月的科普网络。

“当前公众的科学素养需求已经超越‘常识普及’的范畴。”浙江省科协科普部部长龙爱民道出了扩容背后的深层逻辑。今天的科普已不再是“给100年前的旧知识穿上新马甲”,而是必须跟上人工智能、脑机接口、量子通信等科技飞快迭代的脚步。在浙江,这种紧迫感已转化为行动,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的“数智未来”展区,人形机器人格斗、脑机接口义肢演示,到云栖大会的人山人海,再到之江文化中心发布的AIROBOX,到处都有前沿科普的生动课堂。

其二,科学家“破圈”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与往年相比,今年浙江科普月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科学家的深度参与。《科学画报》《十万个为什么》等经典作品曾启迪无数心灵,而今天,越来越多专业科学家正勇敢“破圈”,担起科普重任。

“科学与中国”浙江行——“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成为各地争相邀请的“香饽饽”。每年超百场次的院士科普活动在之江大地举行,中科院老科学家演讲报告团常年活跃。一位湖州一中老师观察道:“院士们讲完课,学生不顾一切冲上前去签名。他们才是我们学生该追的星。”

更深层次的变革在制度层面。浙江省科协开展的科普专业职称评审试点工作,正吸引越来越多科研骨干参与科普。许多已评上科研岗高级职称的研究员,也开始参评科普职称,并有意分配更多精力从事科普活动。国家及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同样将科普成果纳入奖项评选,为科普工作注入长效动力。而科普联合会发起的沈括科学传播奖、沈括科学传播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

其三,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效率革命。

与往年注重活动数量不同,今年浙江科普月更加注重实效。专家指出,衡量科普成效的标准不在活动场次、参与人数等浅层指标,而在于内容能否“入脑入心”,真正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浙江的实践显示,科普主题紧密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需求。一方面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开展高端科普,增进公众对国家科技战略的理解;另一方面聚焦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痛点,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解决方案。

形式创新同样令人瞩目。科普舞台剧、科普短视频、科普实验演示等多样化形式,努力实现老年人“听得懂”、年轻人“乐分享”、孩子们“敢探索”的精准传播。这种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标志着浙江科普工作的成熟与深化。

其四,科普月的启示与未来畅想。

首个全国科普月行将落幕,但其留下的启示深远。实践表明,修订的科普法关于设立科普月的规定,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响应。徒法不足以自行,公众的广泛参与是法律实施的最重要基础。从实践看,科普已从科学的“附加题”转变为创新生态的“必答题”;从科学家的“业余爱好”升级为科技工作者的“专业责任”;从单向知识传递进化为科学与社会的双向互动。

当然,科普事业仍面临“成长的烦恼”——高质量科普供给不足、资源分布尚不均衡、全社会参与机制有待健全、高层次科普人才存在缺口。这些痛点,恰恰指明了科普月热潮之后,未来工作的深化方向。

我一直认为,科研、科创与科普是三位一体的。如果把它们画成三个圆,三者同处一个圆心,是重合、重叠和包含的关系。从参与人数或者涉众面看,科研圈是中间小圆,科创圈是中圆,科普圈则是大圆。这大概可以发现其中的逻辑性,科普的奠基性意义也显而易见了。

帷幕落下,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从“日”到“月”的扩容,实则是科普从“活动”到“常态”、从“边缘”到“中心”的质变信号。在浙江这片创新热土上,科普的种子已播撒至城乡每个角落,正静待下一个春天,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对此,我们应当思考、期待,而且更需要实际的行动。

来源:科学高峰飞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