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四个字讲透三百年大清国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1 09:50 1

摘要: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跟其他王朝相比有其不同之处。清朝创造了一个其他王朝无与比拟的辉煌的功绩。版图辽阔,疆域巩固,多民族的融合,形成了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大家庭,再加上经济文化的繁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发展到了最高的水平。但同时它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以及殖民

清朝的兴盛

文丨戴逸

本文摘自

《清史寻踪》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跟其他王朝相比有其不同之处。清朝创造了一个其他王朝无与比拟的辉煌的功绩。版图辽阔,疆域巩固,多民族的融合,形成了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大家庭,再加上经济文化的繁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发展到了最高的水平。但同时它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以及殖民主义入侵形势之下,由全盛转向中衰。在应对外来入侵时,屡战屡败,从辉煌的顶峰一下跌入万丈深渊,变成了半殖民地。强烈的历史落差使得我们许多世代的中国人刻骨铭心,他们毕生投入到拯救中国、复兴中国的斗争中,想打造和再造一个强大的新中国。因此清朝的历史内容非常重要、非常丰富、非常复杂而又非常激动人心。

近300年的清朝历史,我用四个字来概括——兴、盛、衰、亡。“兴”是指努尔哈赤起兵,中经皇太极经营、顺治入关,直至康熙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共100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奠定了清朝的基业。在我们的提纲里分成两篇,即“创业”和“入关”两部分。“盛”是指康熙收复台湾后,战略重心转移到北方和西北,抗击俄罗斯,平定准噶尔,造成了一个新的更大的统一,同时又恢复发展国内的经济,到乾隆时代达到鼎盛。这部分内容也分成两篇,即第三篇的“统一”和第四篇的“鼎盛”。“衰”指的是从嘉庆、道光、咸丰,一直到同治初年,从盛转衰。在此期间,国内外的斗争非常尖锐:一方面是从嘉庆时期的白莲教起义,一直到咸同时期的太平天国,还有此后的捻军等,像这样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另一方面是外国的入侵,即两次鸦片战争。它改变了中国正常的历史进程。这也分成两部分,包括第五篇“中衰”和第六篇“危局”。最后是“亡”,指同治三年一直到清亡。清朝经历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入侵,最后众叛亲离,孙中山振臂一呼,推翻了清朝,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部分内容分成三篇,即第七篇“洋务”、第八篇“变法”以及第九篇“覆亡”。这样三个世纪的历史,分成“兴、盛、衰、亡”这四段。我想对这四段历史简要地叙其要点,当然挂一漏万以及认识不妥之处,希望大家指正。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第一段是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康熙初年。一个新民族——满族的兴起,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而且在此期间会将许多领袖人物推向历史的前台,会发动一些战争,会产生若干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一个又一个地兴起,像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西夏、女真、蒙古等。当每个民族新兴的时候,它都带有朝气蓬勃的气息,带有一种民族的精神,这就是一个新民族在兴起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尺度。这些东西成为一个民族行动的原则,这些原则一旦形成,就能把全民族凝聚起来,团结起来,奔向一个目标。没有这样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是散漫的,因为它没有了奋斗目标,也没有远大前途,也就不能兴起,不能形成一个民族。在17世纪刚刚形成的满族,从胜利走向胜利。在这个过程中,它弥漫着一种奋发、上进的民族精神,这是它取得胜利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种民族精神表现在它英勇善战,表现在它有严密的组织纪律,突出地体现在八旗制度上。它内部有较严密的法规,善于学习周围各个民族一些长处,如汉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另外,它有包容的能力。在打败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之后,将它们全部纳入满族之中,所以后来有新满洲和旧满洲之别。它具有很强的包容能力的另一个体现是,能将许多汉人也融入进来,像招降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洪承畴等汉人。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其他游牧民族能像满族这样去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前秦苻坚,他重用一个汉人王猛,但王猛不带兵,也无实权,仅是一位谋士。女真占领中原后,利用张邦昌、刘豫这两个傀儡,没有实用。但满族利用汉人、汉将,其包容力很大。降清而为清朝做事的人也很多。满人与汉人的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缓和。它采取了一些诸如开科举、设博学鸿词科等举措。后来一些抗清的斗士都纷纷投降清朝,像毛奇龄原来是抗清的,后来应试博学鸿词科。朱彝尊亦然。黄宗羲虽未应清朝之招,但派他的儿子和学生参加《明史》的纂修。清朝重用汉人,几与汉人融为一体,这是它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正因为这样,它才能一举跨过长江,一统中国。而此前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往往勒马于长江之边,与汉人划江而治,如历史上的南北朝,宋与金的对立。清朝为何能一举跨过长江?长江以南的气候、地理、风俗习惯、语言、饮食,来自东北的满族人很不适应,给他们的作战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因此他们在江南进行战争,很多时候是利用汉将,这样他们才能一举平定南中国,没有形成南北朝对立。这一点对以后的历史影响甚巨,此前没有出现这种局面。清王朝既在入关前即已占领东北,并与内蒙古关系甚为密切,然后又在入关以后,占领中原地区,接着挥师渡江,占领全国首富的东南地区以及西南地区,囊括了庞大的财富,这就奠定了它统一全中国的基础,拥有了庞大的人力和充足的财力。没有这样的基础,它不可能统一全中国。这是它“兴”的内容。

第二是它的“盛”,从康熙中叶到乾隆,大概100年的时间。康熙中叶以后,清朝已将注意力转向东北、西北以及北部等地区。它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清朝不似汉唐。汉唐的人口只有5000万~8000万,其根据地是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力量有限,人口不多,它要统一中国是不可能的。它只能将匈奴、突厥向外驱逐,并没有力量完成和巩固统一大业。清朝也不似契丹、女真。在历史上,虽然契丹和女真曾据有中原地区,但并没有占领过南方,其力量有限,也不可能完成对长城内外的统一。清朝据有蒙古这块向西北进军的基地。为何清朝要建承德避暑山庄,为什么乾隆在位60年,来避暑山庄达57次之多,且每次住的时间很长。他在这里处理对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区以及对外国的事务。清朝既有控制西北地区的前沿和平台,又有长江以南、西南甚至珠江等各个地区雄厚的人力、物力的资源支持,所以它有能力在18世纪统一中国。这个过程充满着艰辛和困难。这是我们18世纪主要的历史,为今天中国这样的局面做出了铺垫。为什么能出现这段盛世的历史?没有前一段的兴起,就不会有后面如此强大的实力。当然,它在政治上,一方面利用汉族的儒学,如开科举、设博学鸿词科、招徕文士等,希望泯灭满汉界线,淡化满汉矛盾。另一方面,它利用喇嘛教,联络和团结少数民族。蒙古、藏族等皆崇奉喇嘛教,推崇喇嘛教,便可以起到笼络许多少数民族的功效。加上康雍乾三朝100多年的长期努力、艰苦作战,使用了军事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手段,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和磨合,最终完成了统一。当然统一是充满困难的,是伴随着征服和反抗的血腥斗争的,征服战争是暴力,必定会有残酷的屠杀、掠夺,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的。康雍乾缔造了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长期战争。仔细想想,我们所学的历史包括什么呢?除了一个农民战争,就是一个民族战争。汉朝与匈奴,魏晋南朝与鲜卑、五胡十六国,唐朝与突厥、回鹘、吐谷浑,宋朝与契丹、西夏以及蒙古。中国历史几乎是一部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你进我退、拉锯战争的历史。清朝为什么能结束这样的局面,这是我们研究清朝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它到底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消除了两大民族之间的对立?当然矛盾还是有的,但总的来说,乾隆之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战争。所以到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时,本来中华民族很容易分崩离析,但没有发生这一幕。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各民族并肩作战,反抗侵略。在近代历次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中华民族都没有分崩离析。康雍乾时期实现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事业十分伟大。至今我们是世界上一个统一的大国,也是继承了这个盛世的丰功伟绩,所以我们要倍加珍爱这个成果。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