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克骥:从武夷山走出的开国儒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1 06:47 1

摘要:孙克骥将军,1917年1月20日出生于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他6岁进入崇安高等小学读书,校长是中共崇安特别支部组织委员董涵球,这位校长经常教导学生要爱国,立志收复失地,振兴国家,成为少年孙克骥爱国思想的首位启蒙者。

一位曾在门外为地下党舅舅放哨的少年,成长为策反国民党海军舰队、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少将。

孙克骥将军,1917年1月20日出生于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他6岁进入崇安高等小学读书,校长是中共崇安特别支部组织委员董涵球,这位校长经常教导学生要爱国,立志收复失地,振兴国家,成为少年孙克骥爱国思想的首位启蒙者。

孙克骥的二姨夫刘勉已曾留学日本与法国,任北京《晨报》编辑,后来因参加“福建事变”遭国民党通缉。另一位对他影响深远的是福建学院院长林植夫,这位进步学者要求学生每餐前唱国耻歌:“五月九日,同胞快快起!”这些进步师长的熏陶,在少年孙克骥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孙克骥

孙克骥的少年时代随母亲辗转于福州、北京等地求学。他的七舅父是中共地下党员,经常在家中与其他党员秘密集会,孙克骥便主动在门外为他们放哨。在这种环境的耳濡目染下,他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对共产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孙克骥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2年冬,他在福州三民中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组建了团支部,开始地下革命工作。年仅15岁的他,已成为当地青年学生运动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1934年,福州共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孙克骥与团组织失去联系。但他仍然坚持革命信念,历时4年多奔波于福建、上海、香港等地寻找党组织。期间他参与组建革命群众组织“大众社”,参加上海共青团领导的“青年抗日义勇军”。

1937年3月,经孙大光介绍,孙克骥找到中共南方临时委员会,于4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一生便与中国革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年轻时的孙克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孙克骥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前线,加入了新四军。1938年2月,他由闽浙赣特委调到新四军三支队政治部工作,负责部队的宣传教育。

孙克骥充分发挥自己文化素养高的优势,先后担任新四军政治部宣教科长、《抗敌报》编辑、挺进纵队政治部宣传教育科科长等职。他长期奋战在宣传战线,为部队的思想教育和民众的抗日动员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作战方面,孙克骥参加了郭村战斗、黄桥战役、讨李战役和反“清乡”、反“扫荡”斗争。1945年3月起,他先后任苏浙军区第四纵队第十支队政治委员、苏浙军区政治部宣传教育部副部长,赴浙西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孙克骥不仅是一位英勇善战的指挥员,更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他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在多次战斗中巧妙地运用战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抗敌报

解放战争时期,孙克骥历任华中军区政治部宣传教育部部长、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兼苏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第三十一旅政治委员等职。

他先后参加了高邮、陇海路、苏中、盐东、盐南、涟水和淮海等战役战斗。在苏中七战七捷战斗中,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他指挥部队采取轮番守备的战法,以连续的反冲击和白刃格斗,予敌重大杀伤,创造了华中战场解放战争初期阵地防御战的范例。

在淮海战役中,他率领部队先后参与了围歼黄伯韬兵团和杜聿明集团的作战,指挥部队以坚决勇猛的战斗行动,大量消灭敌有生力量。他亲临一线指挥,冒着枪林弹雨,沉着冷静,指挥若定,出色完成了各项作战任务。

孙克骥

1949年2月,孙克骥接受了军事生涯中一项特殊而重要的任务——策反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林遵起义。陈毅希望他能够说服犹豫不决的林遵,将渡江战役可能的风险降到最低。

孙克骥冒着巨大风险,托亲属介绍,在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桂永清的眼皮底下与林遵秘密沟通。他通过在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关系和在林遵舰队任中校舰长的表兄邵仑,做了大量工作。

孙克骥与林遵在镇江金山寺会面时,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我们在金山寺会面,不妨引用一位高僧的箴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林遵当即表示,在适当时机率部归顺人民。

1949年4月23日,林遵率舰艇25艘在南京江面起义,并迫使其他25艘舰艇投降。这一壮举被毛泽东誉为“南京江面上的壮举”,不仅保证了渡江作战的顺利推进,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建立创造了重要条件。

毛主席朱总司令的贺电

新中国成立后,孙克骥转战公安战线。1949年10月,他任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后升任局长兼南京警备司令部副政委、南京公安总队总队长、政委和公安学校校长。

在公安战线上,他组织指挥了侦破国民党第二十三组潜伏特务组织及电台,打击多起国民党特务活动,为维护社会治安、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春起,孙克骥任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副政委,广州军区公安军副政委兼广东省军区副政委,广州军区公安军政委。1957年,任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备部副部长。

孙克骥和妻子

孙克骥将军素有“儒将”之称,这不仅因为他文化素养高,酷爱历史和文学,还因为他为人正直,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关心群众。

1958年,孙克骥任云南省军区政委,参加了中缅边界定界工作。1962年,他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3年9月,任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文化大革命期间,孙克骥受到严重迫害,不仅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承受无休止的批斗和审查。但他始终坚持真理,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斗争。

1975年9月,孙克骥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80年12月,任南京军区副政委、顾问。在担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期间,他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平反冤假错案、批判“两个凡是”、解决“三支两军”遗留问题、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孙克骥和战友们

1983年12月,孙克骥离职休养。离休后他并未安享晚年,而是主持编辑出版了《粟裕军事文选》和《粟裕论苏中抗战》,编辑出版了自己的早期文集《夕拾集》,为研究新四军历史,弘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发挥了积极作用。

孙克骥夫妇酷爱收藏名家书画。2001年8月,他将自己一生珍藏的董其昌、郑板桥、吴昌硕、沙孟海、舒同等共88幅名人字画,全部无偿捐给福建省美术馆。这些珍藏时值上千万元,其中包括徐悲鸿、陆俨少、徐扬、亚明等名画家的精品,以及张大千、潘主兰、舒同、郭化若等名家的墨迹。

他对孩子们说:“这些字画带不走,但也不能留给你们,它属于国家,把它们捐给国家是最好的办法。”福建省文化厅为此专门举办了隆重的“孙将军夫妇字画捐赠仪式”。省政府奖励给他的25万元奖金,他也全部捐给了母校。

孙克骥将军全家

孙克骥将军的家庭生活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女儿孙随嫁给了开国上将张震的儿子张海阳。张海阳投身军旅多年,担任过北京军区副政委、第二炮兵政委等要职,2009年晋升上将军衔。

孙克骥与张震两位将军家庭结为亲家,是革命情谊的延续和传承。张震一家共有四子一女,其中女婿和三个儿子的军衔为少将,加上张海阳的上将军衔,堪称“一门五将军”,这在中国军史上并不多见。

2005年3月11日,孙克骥将军在南京逝世,享年88岁。他的骨灰安放于武夷山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长眠于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孙克骥将军的一生,是20世纪中国波澜壮阔历史的缩影。从少年时代为地下党舅舅放哨,到抗战时期驰骋沙场;从成功策反林遵舰队起义,到新中国成立后奋战在公安战线;从文革期间坚持真理,到晚年捐赠毕生珍藏。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位从武夷山走出的“儒将”,以其文化素养和军事才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儒将孙克骥

孙克骥将军

孙克骥与妻子

来源:红博90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