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席间,蒋介石看到自己的妻子与少帅用英语低声交谈,时而相视一笑,那熟稔的姿态,那亲热的举动,竟让他生出几分好奇。
1928年9月的一天,正值蒋介石与宋美龄联姻第二年,在北京饭店,两人与张学良一起聚餐。
在席间,蒋介石看到自己的妻子与少帅用英语低声交谈,时而相视一笑,那熟稔的姿态,那亲热的举动,竟让他生出几分好奇。
于是待两人聊完,蒋介石走上前,拍了拍张学良的肩膀,半是打趣半是认真地问:“汉卿,你和夫人怎么这么熟络?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而张学良也不无得意的回答:“我们几年前就是好朋友了。”
可以说这两句看似非常随意的一问一答,其实背后藏着那年中国政坛最微妙的局势。
当时张作霖刚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张学良临危受命执掌东北,而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正急于拉拢这位“少帅”,推动东北易帜。
而宋美龄与张学良的相识,本是早年社交圈的一段插曲,谁知却在后续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提起张学良与宋美龄的相识,要追溯到三年前的北平。
那是1925年期间,张学良以“京榆驻军司令”的身份驻守北平,成为北洋政坛最耀眼的年轻将领。而宋美龄也刚结束在美国的长期旅居,回到国内不久,并且常以“社交名媛”的身份出现在军政名流的聚会中。
就在同年深秋,在一次军政界与文化界齐聚一堂的晚宴上,张学良与宋美龄不期而遇。
彼时的张学良才24岁,身着笔挺的军装,眉宇间带着少年得志的帅气,英姿飒爽令人侧目。
而时年28岁的宋美龄,一袭月白色旗袍,搭配珍珠项链,操着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因思想西化,与周遭的“传统妇女”显得格格不入。
可以说两人的交集,也非常戏剧化。
当时张学良本想取一杯威士忌,却不慎端走了宋美龄面前的香槟。他正要道歉时,宋美龄却先开口:“张司令也喜欢香槟?我在美国时,常和朋友在周末的派对上喝这个。”
正是这句带着美国生活回忆的话,瞬间打破了气氛的尴尬。
只见张学良眼睛一亮,兴奋地问道:“蒋小姐也在美国待过?我前年去美国考察空军,在纽约的派对上,倒是尝过不少牌子的香槟。”
就这样,两人从美国的生活聊起,从纽约的摩天大楼到波士顿的校园,从西方的军事制度到眼下的时局困境,越聊越投机。直到宴会结束,仍意犹未尽。
后来张学良在日记中写道:
“与宋美龄女士交谈,如遇知音。她懂我所言,更懂我未言之心。在这群只谈权术的人里,她是个异类,我也是。”
而宋美龄在给美国友人的信中提到:
“那位张少帅,虽年轻掌兵,却有超越年龄的清醒。他不像其他军阀子弟,满脑子都是扩张势力,他关心的是国家的未来,这很难得。”
应该说那一次初遇,没有掺杂任何政治算计,更像是两个“中西合璧”的年轻人,找到的彼此志同道合。
最终,这种微妙的“同类感”,让两人在后来的岁月里,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的默契。
然而,到了1928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人也早已不是三年前的单纯社交。
就在那一年的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27岁的张学良仓促接手东北政权,面临着“联蒋”“联日”“联共”的三重抉择。
而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刚刚通过“二次北伐”正全力争取张学良的支持,希望实现全国形式上的统一。
可以说为了拉拢张学良,蒋介石可谓煞费苦心。
他先是派大舅哥宋子文作为特使,多次前往沈阳与张学良谈判,许以优厚条件;然后又亲自写信给少帅,称“汉卿兄年轻有为,若能促成统一,实为国家之幸,民族之福”。
诚然,对于宋美龄的参与,更是蒋介石计划中的“柔性攻势”——他知道宋美龄与张学良早年相识,且两人有共同语言。
所以让宋美龄出面,既能缓和谈判的紧张气氛,又能传递南京政府的诚意。
因此在这次晚宴上,蒋介石刻意让宋美龄坐在张学良身边,两人的交流自然而流畅。
不过当时宋美龄没有谈政治,而是从生活细节聊起,并且和以前一样,还是越聊越投机,从空军聊到教育,从东北的大豆产业聊到美国的农业技术,甚至还说起了共同喜欢的美国电影。
就是这番热络的交谈,被不远处的蒋介石看在眼里,于是才有了他开头那句追问。
听闻张学良的回答够,蒋介石哈哈大笑:“原来如此!你们早相识,那更好了。以后汉卿兄在南京,有什么需要,尽管和夫人说,就像和自己家人一样。”
显而易见,这句看似随意的话,实则是蒋介石的一种表态,暗示张学良与自己妻子可以建立“家人般”的信任,为后续的东北易帜谈判,扫清了心理上的障碍。
不过客观来说,张学良与宋美龄的相识,看似是社交圈的偶然,却为后续的历史进程,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从1928年的这次会面后,两人之间形成了一条“隐性纽带”,不仅推动了后来的东北易帜的实现,更在1936年的西安事变中,成为影响张学良命运的关键因素。
张学良回到沈阳后,东北易帜的谈判进入关键阶段。不过日本方面不断施压、威胁,而东北军内部也有反对声音,这让张学良陷入两难之中。
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宋美龄成了他与南京政府保持秘密沟通的“传声筒”。
此后,两人不断通过书信往来,且信中常有英语段落。”
而这种“英语密码”,既避开了日本特务和东北军内部反对者的监视,又确保了信息的保密性,最终,张学良坚定了“联蒋抗日”的决心。
不过,就在东北易帜的谈判期间,还是出现了僵局。当时东北军将领提出“要南京政府承认东北的‘边防司令长官’由张学良担任,且东北军的编制不得缩减”,而南京方面的代表则坚持“边防司令长官需由南京任命”,双方互不相让。
又是宋美龄,她以“私人身份”致电张学良,在电话中再次提起1925年北平初遇时的话题—关于美国的‘联邦制’,由此点醒了张学良。随后,他主动做出让步,南京方面也做出妥协,双方最终达成一致。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扣押蒋介石,逼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后来事变和平解决,但张学良执意送蒋介石回南京,谁知一到南京便被软禁,彼时的他,面临着很严重的指控,甚至可能被处死。
就在在这生死关头,宋美龄再次发挥了重大作用,她多次在蒋介石面前为张学良求情,说“汉卿是为了国家大义,不是为了个人权力,杀了他会寒了天下人的心”;
甚至还联合宋子文、孔祥熙等宋氏家族成员,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施压,坚决反对对张学良判处重刑。
就这样,蒋介石在多重压力下,将张学良的“死刑”被改为“长期监禁”,最终保住了性命。
对此,晚年的张学良非常感慨:“蒋先生没有杀我,主要是宋美龄保了我,只要宋美龄活着一天,我也能活一天。”
后来在漫长的软禁期间,宋美龄还多次托人给张学良送去物资和书籍,甚至在1940年于凤至赴美治病后,亲自安排赵一荻前往陪伴。
其实历史真的很吊诡,张学良本是“北洋余脉”,蒋介石是“国民党新贵”,两人本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却因宋美龄的存在,多了一层信任的基础。
东北易帜的实现,不仅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更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凝聚了力量。
当然,张学良与宋美龄的相识,也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利用,成为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知己情谊。
从1925年北平的初次相遇,到1928年南京的相谈甚欢,再到西安事变后的生死相托,两人始终保持着对彼此的尊重与理解。
据悉,张学良始终说“蒋夫人是我的知己”,而宋美龄也说“汉卿是个值得信任的人”。可见,这种情谊,在尔虞我诈的民国政坛中,显得尤为难得和珍贵。
2001年,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与世长辞,享年101岁。
闻讯消息后,已经百岁高龄的宋美龄沉默了很久,随后让侍从送去花圈,而花圈上的挽联写着:“汉卿世兄千古——知己宋美龄敬挽。”
2003年,宋美龄在纽约曼哈顿家中去世,享年106岁。
来源:寻史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