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警告:瓶装水或存在长期严重健康风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1 07:48 1

摘要:泰国皮皮岛的热带风光,本不是多数人开启博士之旅的场所。但对萨拉·萨杰迪(Sarah Sajedi)而言,触动她弃商从学的并非海滩本身,而是沙砾之下的真相。

一位科学家在岛屿上的意外发现:一次性水瓶释放的微塑料与纳米塑料正侵入人体,新兴证据揭示其慢性危害及现有检测盲区。

常年使用瓶装水,将使人体每年摄入数万微塑料与纳米塑料颗粒。

泰国皮皮岛的热带风光,本不是多数人开启博士之旅的场所。但对萨拉·萨杰迪(Sarah Sajedi)而言,触动她弃商从学的并非海滩本身,而是沙砾之下的真相。

“我站在安达曼海绝美的风景前,低头却看见脚下遍布塑料碎片——大多是水瓶残骸,”她回忆道:“减少废弃物始终是我的信念,但那一刻我意识到这是消费模式的问题。”

这位 91 届理学士重返康考迪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将研究方向聚焦塑料污染。作为环境健康安全软件龙头 ERA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她为学术研究注入了数十年行业洞察。

发表于《危险材料杂志》的最新论文中,她系统审视了一次性塑料水瓶的健康风险。“这些风险既严重又被严重低估,”萨杰迪与合作者安春江(Chunjiang An)强调:“应急情况下可使用塑料瓶饮水,但绝不应成为日常选择。”

通过对 140 余篇科学文献的梳理,萨杰迪指出人类每年约摄入 3.9 万-5.2 万微塑料颗粒。而瓶装水依赖者的摄入量更比主要饮用自来水者高出约 9 万颗粒。

这些肉眼不可见的微粒中,微塑料尺寸介于 1 微米至 5 毫米,纳米塑料则小于 1 微米。它们在塑料瓶的生产、储存、运输及降解过程中持续释放。由于多数水瓶采用低质塑料制成,一旦经受触碰或暴露于阳光、温差环境便会脱落颗粒。与经食物链传递的塑料不同,这些微粒直接从容器进入人体。

萨杰迪警告,这些微粒可穿透生物屏障进入血液,最终侵袭重要器官,可能导致慢性炎症、细胞氧化应激、激素紊乱、生殖障碍、神经损伤乃至某些癌症。但由于检测手段有限及标准化监测方法的缺失,其长期影响仍属未知领域。

现有检测技术各存局限:有的能定位极小微粒却无法解析化学成分,有的可识别材料构成却遗漏最微小塑料,最精密的工具则因成本高昂难以普及。

尽管全球多地已出台限塑法规,但萨杰迪指出现行政策多聚焦塑料袋、吸管和包装材料,罕有针对一次性水瓶的治理措施。

“教育是我们最有力的行动,”她强调:“人们需要认识到这不是急性中毒问题,而是慢性毒性累积。当公众真正理解这点时,消费习惯才会发生根本转变。”

该研究获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资助。

参考文献:《揭示一次性塑料水瓶中纳米与微塑料的潜在慢性健康风险:一项综述》,作者 Sarah Sajedi、Chunjiang An 和 Zhi Chen,2025年6月14日发表于《危险材料杂志》。DOI: 10.1016/j.jhazmat.2025.138948

来源:康嘉年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