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梳理作文分类教学:命题作文技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1 07:27 1

摘要:命题作文是给定题目的写作考查形式。题面简洁,提示明确,学生可做出范围较宽的思考,但内容、立意必须严格服从题目指向。命题作文主要包括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主题式作文三种。

命题作文是给定题目的写作考查形式。题面简洁,提示明确,学生可做出范围较宽的思考,但内容、立意必须严格服从题目指向。命题作文主要包括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主题式作文三种。

01全命题作文

一、定义

全命题作文是写作中最经典最传统的作文方式,指由命题者给出确定的题目,考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

二、特点

(一)审题难度高,限制性强

1.范围明确,避免“跑题”:命题作文的题目限定了写作范围,需要考生认真审题,避免偏离主题。如《告诉你一个好消息》限制了内容必须是“好消息”,《我的2024》限定了时间范围和个人视角。

2.内涵丰富,需深入思考:命题作文题目往往言简意赅,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需要考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才能准确把握题意。如《无声之处,亦有深味》要求思考生活中看似平凡却充满意义的细节,《时间的答案》需要挖掘时间带来的改变与感悟。

(二)考查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1.体现核心素养导向:命题作文常以社会、自然、人生等主题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提升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如《青春与奉献》鼓励学生思考奉献的价值,《与书为伴》强调阅读的积极影响。

2.考查多种能力:命题作文不仅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考查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表达、修改等综合能力。如《关键时刻,我在这样做》考查学生对特定情境的理解和对行动的选择,《考试的背后》则需要学生透过“考试”这一表象,挖掘更深层的意义和情感。

三、写作要求

1.立德树人:命题作文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如《向光而行》鼓励学生追求理想,《把______刻进生命里》引领学生思考值得珍视的品质和精神。

2.注重实践性:命题作文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见闻进行写作,体现“用语文”“学语文”,如《我生活中的一束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启迪自己的事物,《离我最近的人》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体验。

3.体现时代性:命题作文可以结合时代热点和社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时代问题。如《我的______之旅》可以结合旅游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来展开,《这是我的赛场》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奋斗与拼搏精神的时代价值。

4.过程性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作文是语文教学和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作技巧,提升审题、立意和表达的能力。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命题作文也应该体现新课标的要求,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备考策略

1. 加强审题训练

审题是命题作文的关键一步,因此学生需要加强审题训练。在备考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做模拟题和真题来训练自己的审题能力,掌握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和方法。

2.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命题作文的重要考点之一,因此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备考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章和范文来提高自己的语感和写作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写作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中考命题作文是中考语文考试的重要部分,它不仅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下面我将以一个例子来分析中考命题作文的思路和技巧。

【跟踪训练】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24.运动员在中长跑时会出现“极点”反应:呼吸艰难,四肢乏力。但通过调整节奏、激发斗志,越过极点后,身体会重获活力,奔跑会进入新阶段。这样的现象被称为“第二次呼吸”。其实,很多领域都存在类似现象。

请以“由‘第二次呼吸’说开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例文】

由“第二次呼吸”说开去

中长跑者的“极点”挣扎如暗夜锁喉,然而凭借意志的号角与步伐的调整,越过临界点后竟迎来身心舒展如破晓的“第二次呼吸”。这生命深处的奇妙律动,何尝仅囿于跑道?它恰是人生征途上无数困厄与突围的缩影——惟有奋力越过那窒息般的隘口,方能迎来自我精神的璀璨新生。

人生逆旅,何曾缺少“极点”时刻?这原是命运最寻常的试炼。东坡流放黄州,哀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正是身陷人生低谷的至暗时刻。王国维先生于昆明湖自沉前,其内心必经历着文化信仰与生命存续间无可逾越的“极点”撕裂。然正如《文心雕龙》所洞见:“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兴废的节律、世情的变幻,恰如生命途中必然遭遇的“极点”。它们非为毁灭我们而设,而是为灵魂淬火预留的熔炉。

欲跨越此般险隘,非仅靠苦熬,更需意志的明灯与方法的罗盘。王阳明困顿龙场,却于此绝境中“龙场悟道”,将向外求索的目光转而向内深掘。此乃生命节奏的主动调整,是意志在绝境中迸发的奇迹。回望长征,红军战士在雪山草地间饥寒交迫,但他们以集体意志为呼吸,在濒临窒息处重获力量,踏出人类极限的壮阔诗篇。

越过“极点”之后的“第二次呼吸”,是生命在极限处的华彩绽放。司马迁于蚕室之辱后,将血泪凝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家绝唱。他穿越了人性尊严被践踏的深渊,在精神的废墟上重建不朽丰碑。这“第二次呼吸”不仅是解脱,更是生命完成向更高阶跃升的壮丽涅槃。它印证了尼采那如雷贯耳的箴言:“那些杀不死我的,将使我更强大。”这份强大,是灵魂被磨难塑造后所焕发出的不可磨灭的锋芒。

跑道上的极限突破,正是人生困境的隐喻性预演。所谓“第二次呼吸”,恰是生命在窒息边缘的主动破局与精神重生。当我们遭遇命运“极点”的围困,唯有以坚不可摧的意志为利剑,辅以智慧的调整策略,方能刺破那看似无解的阴霾。长路漫漫,每一次穿越黑暗的窒息之后,都必将迎来灵魂澄澈的“第二次呼吸”,每一次挣扎的尽头,都藏着世界为我们预留的、更宏阔的光明。

让我们以奔跑者的坚毅向命运作答:纵使深渊在前,也要在“极点”的黑暗里向死而生,迎接“第二次呼吸”。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

题干要求以“由‘第二次呼吸’说开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考生应先解读材料,把握“第二次呼吸”的丰富内涵。材料由体育现象切入,介绍了“极点”反应和“第二次呼吸”。“极点”反应指中长跑过程中呼吸艰难,四肢乏力的现象;“第二次呼吸”则指通过调整节奏、激发斗志,越过极点后,身体重获活力,进入新阶段的现象。这两个生理现象可以升华到人生哲理层面。“极点”象征人生、事业、思想探索中遭遇的瓶颈、重压与至暗时刻。“第二次呼吸”则象征着凭借内在调整(方法、节奏)与精神激发(信念、斗志)而实现的突破与境界跃升。这揭示了生命在挑战中淬炼韧性、在绝境中寻求生机的普遍法则。“极点”的痛苦非为毁灭,实为精神蜕变不可或缺的熔炉。穿越它,是旧我剥落、新我生成的涅槃过程。综上,“第二次呼吸”的核心内涵应该是:在困境中坚定意志、激发斗志,才能突破瓶颈,迎来涅槃般的新生呼吸。

材料“其实,很多领域都存在类似现象”这一内容提示考生,不能只局限于体育角度,可延伸至个人成长、企业发展甚至国家复兴、文明演进等层面。“写一篇议论文”则要求考生明确文体,写作时要有鲜明的论点,丰富的论据及条理清晰的论证。

写作时,可采用层层深入的论证结构,开篇以精炼笔触描绘运动员经历“极点”痛苦终获“第二次呼吸”的场景以引出话题,迅速由体育现象引申,提出核心观点:在困境中坚定意志、激发斗志,迎接涅槃般的新生呼吸。接着可以以分论点的形式展开具体论述,如困厄为常,“极点”乃生命常态与试炼熔炉;意志为炬,智慧作舟,破“极点”之隘;“第二次呼吸”乃精神涅槃与境界升华。最后,总结“第二次呼吸”的普遍意义,联系当下,激励读者。如“第二次呼吸”是生命韧性的彰显,精神蜕变的证明,是向死而生的壮丽诗篇,唯有在“极点”的熔炉中以意志锻剑、以智慧导航,方能刺破阴霾,迎来更为澄澈、辽阔的“第二次呼吸”。

【立意】

1.逆风烈马,方显英雄本色。

2.坚定意志以超越“极点”,激发斗志以迎接新生。

3.淬火成锋,涅槃而生。

25.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在闪耀,如比赛记分牌、新年倒计时、车站电子时刻表、智能家电显示屏等。数字闪耀之时,可能是激动的时刻,可能是收获的见证,也可能是幸福的日常……

请以“当数字闪耀时”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例文】

当数字闪耀时

我坐在疾驰如电的高铁上,窗外景物匆匆掠过,窗内显示前方里程的数字荧屏却牢牢吸住了我的目光。数字缓缓跳跃着,如同归心之鼓点,每减少一点,家的轮廓便仿佛清晰一分,心底的暖意也如热泉般汩汩涌动着。归途的列车带着我一路穿山越水,心早已飞往家乡的灯火。

忽然,邻座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不时微微侧过头,目光偷偷地瞥向闪烁的屏幕。她额上刻着岁月深深的皱纹,双手布满斑驳的斑点,却紧攥着一个小小布袋,动作谨慎而轻柔。

当数字又一次刷新,她探过身来,声音里带着怯怯的期待:“闺女,那上面的字,说的是多少里路呢?”我连忙说:“奶奶,是37公里!”老人一听,皱起了眉头,喃喃道:“37公里到底是多少里路呀?”“是72里路啊!”坐在前排的中年男子朗声笑着回应,声音洪亮如钟。四周的乘客们也被吸引,七嘴八舌地解释起来。一时间,车厢里热切的解释声此起彼伏,像无数温暖的溪流交汇在一起,小小的空间顿时被融融暖意填满。老奶奶脸上绽放出孩童般明亮灿烂的笑容,皱纹舒展如花:“72里路,那快到了呀!”她兴奋地搓着手,又轻轻拍打着膝上的布袋,布袋随之发出细微的窸窣声响,仿佛装满了无数即将倾泻而出的期盼。

当列车缓缓停稳,车门刚开,几个身影便迫不及待地涌上来,簇拥住老奶奶,声音里满是熟悉的乡音:“妈,可算接到您了!”老人脸上的笑容如朝阳般灿烂,她紧紧攥着布袋,在子女的簇拥下汇入人流。我望着这动人的一幕,目光不经意间又落在站台上巨大的电子屏上——鲜红明亮的“00:00”也忽然变得柔和而温暖,仿佛温柔抚慰着每一个漂泊归来的灵魂。

归途的终点站上,冰冷的数字竟也似被情意点化,泛出温润光泽:原来最动人的数字之光,并非仅自电子屏射出,更来自人心深处那不曾熄灭的灯盏——它照亮了每一个漂泊者回家的路,在数字的明灭间,连接起无数人间烟火的暖意。这光芒穿透了钢筋铁轨的冰冷秩序,将世间最朴素却最牢固的牵挂,铸进每次启程与抵达的刻度之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字闪耀的现象,并列举了一系列常见的典型事例,第二句话对数字闪耀包含的寓意进行了多种解读。结尾处的省略号启发考生思索,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材料的关键词是“数字闪耀”。“数字”表示数目,是用来计数或计量的,使用的对象、场合、时间、空间不同,其意思也各不相同。“闪耀”体现的是数字的闪烁和耀眼,目的是提示情况,引人注意。单个数字不停闪耀,代表着特定的内涵和寓意;多个数字滚动闪耀,代表着特定的趋势和过程。

从浅层次来讲,数字闪耀提示的是成绩、时间、温度、重量、距离、高度等。而从深层次来讲,不同的人对同一数字闪耀时背后的深意的解读却是大相径庭。有人读到的是个人的成长、成功的喜悦、回家的渴望、征服的傲娇、发展的速度、拼搏的激情,有人读到的是个人的退步、失败的教训、登顶的渺茫、希望的破灭、时代的困局,还有人读到的是生活的哲理、释怀的轻松、纠结的无奈、等待的焦虑……可见,数字闪耀的并不仅仅是数字本身,更是不同人寄寓在其中的五味杂陈的复杂情感,这其中有喜怒哀乐,有成败得失,有哲理思索,有感人至深……。

同时,在大数据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和纷至沓来的各种数据,要保持思考的独立性,于众多的数据中不迷失自我。当这些数字闪耀时,如何“众里寻他千百度”,找到最有价值的数字,并充分利用这些数字方便自己,造福他人,服务社会?这里也会有或战胜自我、或帮助他人、或坚持操守、或代际传承、或破局化蝶的故事发生。

文体是记叙文。考生可以选取亲身经历或其他的人与事,运用倒叙或插叙手法,结合心理描写、细节刻画、对比衬托等多种说法,讲述某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数字在闪耀的那一刻人物的所思所想。考生尤其要注意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营造出或紧张或神秘或喜悦的氛围,从而达到情感高潮,打动读者,凸显主题。文章详略要得当,情感要有张力,切忌平铺直叙。

【立意】

1.数字之中寓希望。(记叙我看到中考倒计时牌闪耀时,对生命中几个重要的时刻的回忆,表达我对人生旅程的感悟。)

2.数字之中体现温情关爱。(讲述一个游子看到高铁上里程表闪耀时,因回乡心切而发生的趣事,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3.数字之中蕴含责任。(记叙一位科技工作者面对唾手可得的数据,不谋私利,秉持公心的故事,赞美其过硬的职业操守。)

02半命题作文

一、定义

半命题作文是指命题者只给出作文题目的一部分,留出一部分空白,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写作意图进行补充,最终形成完整题目的作文形式。

二、特点

(一)开放性与限制性相结合

1.自主选择,发挥空间大:与命题作文相比,半命题作文给予考生更大的选择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经历、兴趣爱好或擅长的文体,选择合适的词语补充题目,使写作内容更贴近自身,更易于表达真情实感。

2.限定范围,主题不偏离:半命题作文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也有一定的限制,考生需要在命题者预设的范围内进行选词,以保证文章主题不偏离材料导向。

(二)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1.激活思维,凸显个性:半命题作文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部分题目进行思考和联想,并选择最能体现自身特点和表达意图的词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写作的个性化特点。

2.精准表达,彰显语言功底:选词的过程也考验着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同的词语补充到题目中会呈现出不同的文章风格和表达效果,需要考生仔细斟酌,寻找最精准的表达方式。

三、写作思路

中考半命题作文是一种具有提示性和限制性的作文题型。半命题作文的题目通常会给出部分文字,要求考生根据提示补全题目,然后进行写作。以下是对中考半命题作文思路的分析:

1. 仔细审题。

在拿到半命题作文时,首先要仔细审题。需要明确题目中给出的文字和要求,理解题目的意图和限制。例如,题目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关键词或短语,这些词句可能是文章的主题或线索。

2. 确定主题和中心思想。

在审题之后,需要确定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主题是指文章的核心观点或主要内容,而中心思想则是文章的主旨和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在确定主题和中心思想时,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思考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或事例来阐述主题和中心思想。

3. 补全题目。

半命题作文的题目中已经给出了一部分文字,考生需要根据提示补全剩余的部分。在补全题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要跑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的体现。因此,在补全题目时需要确保不偏离主题和中心思想。

②注意题目的限制。半命题作文的题目虽然有一定的提示,但仍然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补全题目时需要认真分析题目的限制条件,不要超出题目的范围。

③创新思维。在补全题目时,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选择新颖、独特的角度来切入主题和中心思想。

4. 组织文章结构。

在确定主题、中心思想和补全题目之后,需要组织文章的结构。可以采用总分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在组织文章结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段落安排。需要合理安排段落,不要让文章显得过于拥挤或空洞。一般来说,每个段落应该包含一个主题或观点,而且段落之间要有逻辑关系。

②语言表达。需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观点和事例。在写作时要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表达清晰。

③论证方法。在写作过程中需要采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来支持论点。例如,可以用事例、数据、名人名言等来支持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 检查修改。

完成文章后,需要进行检查和修改。需要检查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结构是否合理、语言表达是否得当等方面。如果有必要可以进行修改和完善,使文章更加完美。

总之,中考半命题作文的写作需要认真审题、确定主题和中心思想、补全题目、组织文章结构和检查修改等方面。在写作过程中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选择新颖、独特的角度来切入主题和中心思想。同时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文章的逻辑性。

【跟踪训练】

根据要求写作。

韩愈在《师说》中强调:“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其实,不只是课堂上的老师教给我们为人之道、处世之理,让我们获取知识,修养品格;亲朋好友、书籍网络、音乐舞蹈、山水田园……皆可成为我们的老师。

请以“ 亦为吾师”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补全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④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例文】

樊先生之“我心归处是敦煌”理念亦为吾师

好的老师不仅仅是传授技能知识,更是以人格魅力熏陶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孩子相处,一言一行直接让孩子看在眼里也留在心里。更细化说来,教与学是一个互动过程,好的教师能够因材施教,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可以拓展,包涵专业而不仅限于专业。我的老师,既是那位博学多才的樊锦诗先生,亦是那位说出“我心归处是敦煌”的樊先生。

苏轼曾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而樊先生说,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先生本是一位江南闺秀,在北大毕业后却奔赴敦煌,在黄沙漫漫的广袤西北度过了数十载的光阴。我难以想象,出生于江南水乡的柔婉细腻的樊先生如何适应了西北大漠的粗犷与奔放。我深知,这背后是对敦煌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眠不休的热爱与依恋。因为这份热爱,樊先生将樊先生的一生变成了一场文化苦旅。从青丝到白发,在“朱颜辞镜花辞树”的岁月流转中,樊先生潜心考古,扎根敦煌,樊先生守住了文化之火,照亮了后辈前行的路,成为了我选择一生方向的老师。

樊先生的热爱深深影响了我们青年一代。因为有樊先生,才会有如钟芳蓉这样的考古后人踵武前贤,甘于寂寞,摒弃浮华,执着向爱,一苇以航。对于我们来说,樊先生的责任会深深影响我们的专业和职业选择。曾经,浮靡风起,物质和功利的风沙裹挟着人前行。不少学子在选择专业时,扎堆于金融、经管等热门专业。他们认为从事这一类的职业能让自己和家人衣食无忧,悠游度日。而大学中的考古、哲学、古生物等专业却门口罗雀,鲜有人问津。在喧嚣的浮世绘中有几人能耐得住寂寞?但民族的发展、文化的传承需要有许多甘坐冷板凳的人。如樊先生、如钱锺书先生、如陈寅恪先生等,你们是中华文化之光,是民族发展的脊梁。

樊先生之所以会做出这般选择,是因为“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民族的发展不是小我的狂欢,她需要有更多的小我融入大我,携手前行。这样,我们足下的土地才有了葳蕤不绝的力量,才有了灿烂不休的光亮。正是樊先生的热爱和指引,让我明白我的一生该做出怎样的选择,该走怎样的路。樊先生这位老师,不仅仅能教我们关于敦煌的相关知识,更是指引我们人生方向与灵魂境界的老师。

借前路之熹微,我辈会更加奋勇而前行。我的老师,就是樊先生的“此心安处是敦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半命题式材料作文题。

本题所给材料共两段。第一段以韩愈《师说》中的名句为例,指出了他对于谁可为师的看法:身份、年龄、领域等各不相同的人,只要掌握了“道”,就都可以成为老师。第二段则对于老师身份这一问题不仅异曲同工,还从人这一身份突围开去,指出不仅仅是学校老师、亲朋好友这些人,甚至书籍网络、音乐舞蹈、山水田园那些看似被我们征服的物体,也因为其中蕴含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道理,让我们获得启发,收获成长,也值得成为我们的老师。

写作时,首先可以借助材料,对于“老师”这一身份给出界定:他们可以来自于不同的领域,可以拥有不同的身份,甚至可以不属于人,但只要我们能从中看到他(它)们或默默奉献,或功勋卓著,或自立自强,或坚韧不拔的生命本质,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就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然后,要注意试题给定的“……亦为吾师”的半命题,选定某一样实体,思考这个人/这样东西为什么可以成为“我”的老师,“我”应当怎样对待这位老师,“我”又将从中获得怎样的成长等等。

【立意】

1.富有正能量的精神偶像,就是我的老师。

2.山水亦为吾师。

3.感动中国人物亦为吾师。

03主题式材料作文

所谓主题式材料作文,就是指明确规定了写作主题的作文,就是在材料后明确提出本次作文以××××为主题。主题式新材料作文就是在“新材料”后提出写作主题,主题式情境作文就是在“情境材料”后在任务中提出写作主题。主题作文审题的关键是把主题与材料结合起来,否则就是偏题、跑题。

主题式新材料作文以 “非情境类新材料” 为基础,搭配明确主题,材料多为名人轶事、社会现象、哲理故事或名言警句,旨在为主题提供具象化的阐释载体。例如某道作文题:材料呈现袁隆平院士一生扎根稻田攻克杂交水稻难题、张桂梅校长坚守大山创办女高助力女孩求学的事迹,随后明确 “以‘坚守与担当’为主题” 写作。这类作文的关键在于 “材料与主题的深度勾连”—— 考生不能脱离材料空谈 “坚守与担当”,也不能仅复述材料而不升华主题,需从材料中提炼 “袁隆平的坚守是对粮食安全的担当,张桂梅的坚守是对教育公平的担当” 等核心观点,用材料佐证主题,让立意既有材料支撑,又紧扣主题内核。若只写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坚守担当”,却不提及题目给定的材料,便会偏离题型要求。

主题式情境作文则以 “情境材料” 为背景,融入任务指令,同时明确写作主题,更强调 “情境代入感” 与 “任务完成度”。这类题目常设定具体场景,如校园、社区、社会事件现场等,并要求考生以特定身份完成写作(如发言稿、书信、评论等)。例如:情境材料描述 “学校即将举办‘青春与责任’主题班会,要求每位同学结合自身经历与校园生活发言”,任务指令为 “写一篇班会发言稿”,同时明确 “以‘青春需担当’为主题”。写作时,考生需兼顾三重要求:一是情境适配,语言要符合班会的轻松又庄重的氛围,称谓用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二是任务完成,需以发言稿格式写作,包含开场白、正文、结束语;三是主题紧扣,正文需结合 “打扫校园卫生、参与志愿服务、帮助同学补习” 等校园经历,阐释 “青春的担当体现在日常小事中”,避免脱离情境空谈 “担当” 的大道理。

审题方法:

1.主题先行,理解主题本义。

主题规定、限制了写作内容与主题,必须先准确理解主题的含义。如2022年全国乙卷主题“跨越,再跨越”。先要理解关键词的含义。“跨越”是指曾经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再跨越”是指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历史性跨越,两次跨越都很有意义,主题词的词眼“再”字展现的是蓝图与未来,是一个不断跨越、永不满足、追求更加卓越的动态过程。

2.根据材料,确定主题内涵。

主题内涵的理解绝不可脱离材料,材料对主题的理解起着规定与限制作用。也就是说,不可孤立地脱离材料去理解主题。以2022年全国乙卷主题为例。理解了主题的本义,并不能展开写作,因为所给材料规定了“跨越”的具体内涵。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双奥之城
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比赛成绩中国奥运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中国冬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三,奖牌榜第十一;冬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群众体育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科技亮点世界跨度最大钢结构场馆“鸟巢”;场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达100%智慧场馆和智慧服务;“分钟级”“百米级”精准气象预报交通支持全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助力奥运京张智能高铁冬奥列车开行;全国高铁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国家经济国内生产总值:31.4万亿元(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114.4万亿元(2021年)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例文】

“跨越”,显盛世荣华

体育是媒介,奥运是桥梁,“双奥之城”北京以绝世的风华闪耀世界,让国人也让世界感受到体育和奥运的魅力,以及和平与发展的要义。两次奥运,两度跨越,跨越,再跨越,这不仅是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态势,也是以经济与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兴盛态势。体育兴,则国兴;体育强,则国强。

“东亚病夫”的世纪之辱犹在眼前,帝国主义列强的枪炮隆隆声仍在耳畔。在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中无颗粟果腹的年代里,先不奢谈体育事业的发展,就连国民的身体素质也无法得到保障。羸弱的躯体,怎能担负起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的重任?所以,我们要发展经济,解决穿衣吃饭的问题,还国民一个健康的体魄。在迈向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里,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并千方百计地进行科研创新,努力提升科技水平;因为邓小平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国与国的竞争已经提升为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今,双奥之城,双星闪耀,两度“跨越”的辉煌,今昔对照,正是我国综合国力高速发展的明证。

由“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这是了不起的跨越;同样的,由“精英体育”到“群众体育”更是一个了不起的跨越。我们曾经历过“唯金牌”的时代,我们曾把成败得失看得比性命还重,但“双奥会”让我们,也让世界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赢了,我们热烈欢呼;败了,我们永不言弃。参赛了就是胜利,拼搏了就是冠军。成亦英雄,败亦英雄。所有拼搏的运动健儿们都是我们青年的偶像和榜样,各项体育运动开始大众化,就连以往小众的冰雪运动也在民间蓬勃兴起。这才是体育以及奥运的真正要义,这才是体育事业兴旺发达的真正标志,也是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一个巨大的跨越。

在“跨越”和“再跨越”中,我们见证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之路,也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兴盛之路。当然,我们也见证了自己由懵懂儿童到有为青年的成长之路。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未来前行,征途漫漫,前方尚有无数的关隘险阻正等候着我们去跨越。

国家的跨越,需要以综合实力作保障;个人的跨越,同样需要个人实力来支撑。而且,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个人的跨越要与国家的跨越同频共振,国家的跨越更需要我们无数有为青年共同努力。

在跨越中,我们的人生走向光明;在跨越中,我们的国家走向辉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明确了写作主题“跨越,再跨越”。

(1)结合背景材料,“跨越,再跨越”指的是北京作为“双奥之城”,2008年和2022年两次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代表着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高度,两次“跨越性”的发展成就,让我们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也让我们懂得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梦想。

(2)审读材料内涵要把握其中暗含的因果逻辑,如“中国的体育事业为什么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为什么说体育兴则国兴,体育强则国强?”“体育事业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有何重要意义?”据材料中的图表可知,两次奥运会中,中国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成绩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体育事业真正发展成为全民性质的事业,而不是少数人的运动或是“贵族运动”。一个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强大,最根本的保障就是有着强健体魄的国民,而非“东亚病夫”,历史已经给我们留下过惨痛的经验教训,我们自然不能重蹈覆辙。而中国体育事业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因为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促进,二是国民的觉醒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这也证明了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基本国策的正确性。

(3)当然,我们更要明白,体育事业关乎我们每个国民,体育事业的发展要依靠我们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所以,“未来前行”,我们要把自己“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

考生写作,不宜就奥运只谈奥运,就体育只谈体育,思考要呈现出阶梯式的高度,如由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体会到中国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进而联想到体育事业在中国的群众化发展趋势,而这恰恰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实力的最重要的标准,再进一步思考体育事业与国家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之间的关系。文章要充分体现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要认识到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命运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写作思维还可以具体化到个人的成长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方面,思考针对新时代的青年个体,我们如何实现自我的“跨越,再跨越”,从而避免作文陷入“唱高调”的怪圈。

【立意】

1.中国在不断的“跨越”中走向兴旺发达。

2.跨越无止境,民族正复兴。

3.跨越的根本是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

4.体育兴,则国兴;体育强,则国强。

5.在跨越前行中,我们与国家同步调。

重难点突破

全命题作文,考查对既定边界的深刻挖掘与精准表达;半命题作文,考查有限开放空间下的精准补题与深度建构能力;材料命题作文,考查双重限定(材料+题目)下的精准关联、深度解读与创造性融合能力。这几种类型都要求考生具备精准审题、深刻思维、严密逻辑、丰富积累、流畅表达的综合素养,最终在限定中展现思想的深度与表达的才华。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和发挥,这种开放性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全命题作文,就是指明确规定了写作题目的作文,就是在材料后明确提出本次作文以××××为题目,写一篇XX文。接着写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XX字。

(一)命题作文的特点

命题作文是命题者直接给定作文标题让学生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

1.从命题内容上来看,近年来全命题作文的命题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倾向:或贴近考生生活,关注个体成长,或启迪考生思考人生哲理,或引导考生聚焦社会热点……丰富多样的命题,给考生作文的选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2.从形式上来看,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机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

(二)如何写好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不存在审题的难度,如何写好命题作文,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时事敏感性:考生应通过阅读新闻、关注社会热点等方式,增强对时事的敏感性,为作文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视角。

2.培养多角度思维: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尝试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辩证思维,有助于在面对开放性题目时生成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内容。

3.积累优秀范文:可以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和优秀中考作文,积累各种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通过模仿和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4.注重结构和逻辑:在写作时,要注意文章的整体结构,包括引言、主体、结尾的布局,确保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便于评卷老师理解。

【跟踪训练】

根据要求作文。

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6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例文】

历久弥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的确,中华五千年文明弦歌不辍,原因就在于无数的文化精华在时间的长河中历久弥新。我辈新人,自当沐浴古人思想之光辉,丰盈我辈之精神。

在古老经典的诵读中,发现其深刻见解,为个人发展铺石开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浩如烟海的古代经典,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人生智慧的源泉。我们在《论语》中发现了当代陌生人社会相处的为人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在《孟子》中发现了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正确的自我认知——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我们在《庄子》中发现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该具有的学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从历史典籍中汲取先人的智慧,并与时俱进,让我们在纷繁的新时代亦可内心充盈,信念坚定。

在伟大精神的传承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国家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先人不畏艰难、筚路蓝缕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实现了科技领域的不断突破,“嫦娥”“挖土”归来,“北斗”巡天导航,“神舟”天地间自由往返;在先人勇于创新、革故鼎新精神的鼓舞下,我们拥有了横跨三地的港珠澳大桥,有了自主的“麒麟“芯片,有了探求寰宇的“天眼”望远镜;在先人同舟共济、家国一体精神的引导下,我们夺取了抗震救灾的胜利,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实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目标,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险滩。先人的精神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当下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在杰出思想的熏染中,洞察其新时代价值,为时代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先人思想不仅给我们以启迪,更给世界以启示。“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为倡导各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提供价值基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的早期表述,为促进各国共同繁荣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指引。“天人合一”的哲学,赋能绿色经济,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智慧源泉。“兼收并蓄”的思想,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曾说,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传承思想,古为今用,以古人之境界,开今人之生面,让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指出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有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伟大的精神等。它们或常读常新,或常用常新,或亘古常新。第二句总结升华,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伟大的精神以及其它事物,在时间的长河的淘洗中,在新时代,愈发显出新的活力和价值。

任务导引部分要求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历久弥新,即经历了很长时间,不但没有衰败、陈旧,反而更有生机。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也指事物很有生命力。材料中提到三种事物“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古老的经典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见解,杰出的思想让人在汲取中不断得到新的启迪,伟大的精神让人们在传承中不断得到鼓舞。考生也可以联想到其它中华民族文明长河中熠熠闪光的古老事物、思想、精神,如特色的美食、悠久的诗词、传统的技艺、珍贵的文物、古老的节日等。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精髓传承不衰,它们虽然古老,但更能在新时代焕发新意,展现新活力,体现新价值,这是我们的力量之源,是我们的自信之基。

写作时,考生应重在由“久”到“新”的阐述,借古老的事物阐述其带给我们在新时代的新认识,如带给我们新的收获、新的启示、新的力量、新的价值、新的智慧、新的动力等。写作时,在文章开头,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华文化绵延传承五千年,之能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便在于其历久弥新的无穷魅力。在论证部分,需要思路清晰,需要运用丰富的论据来支持和证明论点,论据要具有典型性和新颖性。主体部分分别论述古老的经典历久弥新,给个人带来精神滋养;杰出的思想历久弥新,让世界感受中国智慧;伟大的精神历久弥新,给时代注入磅礴力量。结论部分总结升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传承传统文化,绽放时代新“花”。

【立意】

1.赓续中国精神,汲取新的力量。

2.捧读古老经典,感受新的智慧。

3.传承杰出思想,发现新的价值。

4.让古老文化和精神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