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宝二年春天,长安御花园的牡丹开得正艳。唐玄宗带着杨贵妃赏花,酒过三巡,突然想起刚入宫不久的李白,赶紧让宦官去传唤。当时李白正在长安酒肆里喝得微醺,被人半扶半拉带进宫。
天宝二年春天,长安御花园的牡丹开得正艳。唐玄宗带着杨贵妃赏花,酒过三巡,突然想起刚入宫不久的李白,赶紧让宦官去传唤。当时李白正在长安酒肆里喝得微醺,被人半扶半拉带进宫。
玄宗指着满园牡丹,让他写首诗给贵妃助兴。李白眯着眼扫了扫,提笔就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组《清平调》共三首,短短28字,让李白一时在宫里风光无两,可也悄悄把他卷进了权力的旋涡。
701年,李白出生于碎叶城,幼年跟着父亲搬到江油。李白从小就显露出天赋,五岁开始读书,十五岁能写诗作赋,还拜名师练剑术,年轻时曾隐居戴天山学道,算得上文武兼修。
二十四岁那年,李白离开蜀地漫游,父亲也给了他不少盘缠。
742年(天宝元年),李白经道士吴筠推荐,再由玉真公主(唐玄宗妹妹)向玄宗引荐,被召入长安。
进宫那天,玄宗从辇车上下来,亲自走路去迎接,还拿出装饰着宝贝的贵重坐具,赏他吃东西,这待遇也是没谁了。还封他为翰林供奉,这个职位主要是为皇帝起草文告、陪宴赋诗,相当于宫廷文人。而且当时不少文人可都以任翰林供奉为荣,可以看出皇帝对李白的重视了。
但李白确实受不了宫廷的束缚。他爱喝酒,常因醉酒耽误差事,最出名的是让高力士脱靴。不过这段趣事其实存在争议,因为高力士当时是玄宗亲信宦官,官至骠骑大将军,不太可能当众给李白脱靴,更可能是李白醉酒后有命人脱靴的举动,被后世演绎为让高力士脱靴。
再来说说开头提到的《清平调》。很多人觉得李白写《清平调》是吹捧杨贵妃,其实不然。这三首诗表面写贵妃的美貌,实际是借贵妃和牡丹,描绘盛唐的繁华。
“云想衣裳花想容”,既写贵妃服饰华美,也暗含长安的富庶——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城人口超百万,手工业发达,丝织品精美绝伦,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李白作为外来者,对这种繁华有着敏锐的感知,他的诗,是把盛唐的气象浓缩进了诗句里。
李白从未掩饰对功名的渴望。他年轻时四处拜访官员,花光钱财结交名士,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仕途。但他又极度厌恶官场的束缚:第一次进长安(约730年),因不愿讨好宰相张说的儿子张垍,郁郁而终;第二次进宫,依旧我行我素,醉酒赋诗、不循礼法。他不是不懂宫廷规则,而是不愿为了功名放弃自己的自由,所以被赶出长安,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而《清平调》,确实成了盛唐繁华的缩影。那时候的唐朝,还处于鼎盛时期,还没有爆发安史之乱,诗人有底气写出“名花倾国两相欢”这样艳丽的诗句。
李白在长安待了不到两年(742-744年),却用这三首诗,把盛唐的华美写到了极致。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再也没人能写出这样充满盛世气息的诗,也没人能像李白那样,带着一身傲骨在宫廷里生存。
李白离开长安后,那是啥磕磕绊绊都有。他从未担任过任何地方官职,却在757年(至德二载),因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被卷入永王之乱,战后被判到贵州桐梓一带。
759年(乾元二年),朝廷大赦天下,李白才能从贵州回来。762年(宝应元年),李白在安徽当涂病世,人们给他葬在当涂青山那里。
李白这一辈子,活得全是诗人的模样,路上也总是碰钉子,没少受委屈。在他写的那些诗里,早把自己的纠结说透了,既想进官场干番大事,实现心里的抱负,又不愿对着有权有势的人弯腰低头。
从长安被赶出来时,他没求过一句情;被流放到贵州的时候,手里还没停过写诗;就算到了晚年,日子过得又穷又病,照样写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般大气的句子,半点儿没丢心气。
李白这辈子就围着自由活,写东西能随心所欲不用拘束,过日子能按自己想法来不被管,做人更能保住骨气不将就。
这份自由,让他落得孤单没人懂,让他遇事不顺常失意,可也正因如此,他成了人人称赞的“诗仙”。
来源:趣墨史谈